鲁迅先生的一生,就像没有脚的鸟,勤勤恳恳,以爱国,救国为己任,生无所息,“死而后已”。
弃医从文
在中国人被称为“东亚病夫”的黑暗时代,鲁迅先生怀着满腔医学救国的热情,以救国为己任,东渡日本求学。当先生在电影看到中国人民被日寇砍头示众,周围挤满了看到同胞被害却麻木不仁的人群,内心受到了震撼后。先生毅然决然地向藤野严九郎提出要弃医从文,他认为“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也不必以为不幸的。”因此,先生立志用手中的笔杆来抨击黑暗的社会,来唤醒沉睡的中华民魂。
因爱呐喊
世人皆知,鲁迅先生是很少宣誓般庄严激昂地高喊“我爱祖国”。相反,先生笔下更多的是充斥着对旧社会的黑暗和腐朽。人们总是会对自己所爱的事物加以褒扬,而先生却偏偏反其道而行之,将她的浑噩腐朽一一罗列出来用笔杆子来“呐喊”,来唤醒人们。这可能就是所谓的“爱之深,责之切”吧!正因如此,我们才看到“狂人”眼中“吃人”二字下深深掩埋的腐朽的封建家庭制度;“孔乙己”身上背负的世态炎凉和封建科举制的罪恶;“阿Q”在压迫剥削下的自轻自贱,麻木健忘。因为爱,先生呼吁“救救孩子”,因为爱,先生大声呐喊!
为爱彷徨
国家的腐败,民魂的麻木,使先生一度感到彷徨,苦闷。他再一次拾起笔杆子探索。“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正是先生所追求的。“祥林嫂”的凄惨,是对封建礼教“吃人”的又一次有力的控诉;“涓生与子君”的悲剧,是对社会压迫又一次深刻的思考;“四铭”道貌岸然下藏着的一团邪念,让人不寒而栗。如此种种。先生为爱产生了彷徨,彷徨那些麻木无知的灵魂,偏见愚昧的人民。先生渴望用笔杆子唤醒他们,拯救他们。他“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先生渴望社会安宁而光明。
鲁迅先生的一生,像没有脚的鸟,没有停歇,却充满了爱。他,以爱为己任,以救国为己任,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勤恳来服务人民,以“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豪情来唤醒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