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常听到长辈们说:“中国是个⼈情⼤国,⾛到哪⼉都得或多或少地讲点⼈情。”诚然,中国经历了漫长的“⼈治”时代,重⼈情轻道理的观念根深蒂固。也许正因为这样,重⼈情千百年来逐步形成了⼀种⼈的⽂化、社会的⽂化,甚⾄是国家、民族的⽂化。
帝君主⾝边有宠⾂,⽗母膝下有宠⼉爱⼥,感情的亲疏,确实时时刻刻都在影响着⼀个⼈待⼈接物的态度。俗话说“虎毒不吃⼉”,⾝边⾄亲近的⼈,当然也是⾄可信赖的⼈,这确是⽆可厚⾮。记得在看⼀部电影时听到这样⼀句对⽩:“中国⼈和洋⿁⼦有什么不同?就是中国⼈有⼈情味!”这句话我记忆犹新,我常常为⾃⼰⾝为⼀个中国⼈,有机会体验⼈情味这种炎黄⼦孙所独有的⽂化⽽⾃豪。
但是随着年纪的增长,所学的知识的增多,我对“⼈情重于道理”、“不讲⼈情”处处路难⾏”这些看似实在的论断产⽣了怀疑。社会上充满了情与理的抉择,我们应该怎样去作出判断?是讲⼈情,还是重道理?我深切感受到,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感情亲疏不应继续成为正确认知事物的障碍,信奉道理在我这个涉世未深的青年⼈眼中是应当⾼于⼀切的。
最近湖南省掀起了向郑培民同志学习的活动,有记者便专门采访了他的家⼈。其中,他⼉⼦的⼀番话令我深有感触。他说:“从⼩到⼤,我从来没想过要凭借⽗亲的职位去帮助⾃⼰⼲什么,⾛进社会后也没想过靠关系,因为我知道⼀到了⽗亲这⼀关,我肯定是过不了的。”感情亲密,并没影响郑培民清醒认识到⾃⼰是⼈民的公仆,他没有因为个⼈利益⽽抛弃为⼈民服务的宗旨,依旧踏实勤恳、⽆私奉献。他们⽗⼦的这种⾼洁情操,在当今社会实属难得。
尽管中国有悠久的“⼈情⼤国”的历史,但我坚信,感情亲疏将不会成为我们新⼀代接班⼈正确认知事物的障碍!
情与理,并不难作出抉择。虽然把“重⼈情轻道理”变为“道理⾼于⼈情”这条路⼗分漫长,也将会⼗分难⾏。但作为未来社会主⼈翁的我们,拥有决⼼,拥有魄⼒,必定会将这条真理之路⾛阔、⾛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