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云:“天⾏健,君⼦以⾃强不息。”⽂化亦然。充满变数的时代中,如何护佑传统⽂化之根?⾃强不息、与时俱进、重拾⾃信,⽅能使悠悠⽂墨,贯穿古今。
变数之中,见微波⽽知暗涌,闻弦歌⽽知雅意,处晦⽽观明,处静⽽观动,⽅为智者之所为,更是优秀⽂化得以传承的必然选择。具有优秀基因的⽂化,当在变化之中有所坚守,更有⾯向环境的创新求解。
⾃强不息,创新求解传承传统。诗词歌赋似⼀脉清流,滋润现代⼈的⼼灵。近来《中国诗词⼤会》、《中国成语⼤会》的热播,还⼈们苍⽩的⽣活以斑斓的⾊彩。然⽽,有⼈或化⾝怀疑论患者,认为所谓“⽂化热”不过是刺激感官、吸引眼球;或成为⽆厘头病⼈,以看秀⽅式做台下的“吃⽠群众”。⼈们或怀疑或戏谑,却忘了正是热播节⽬的创新求解,让诗意悄然重新进驻⼈们的⽣活,让悠悠⽂墨在热议中得以传承。
与时俱进,重新定义传统⽂化。有⼈痛批当下的“汉字危机”是对母语情感的淡化,是信息化时代的产物。然⽽我们不可能限制⼀个民族尽情享受科技进步的成果,这是不近⼈情的因噎废⾷。魏源云:“受光于庭户见⼀堂,受光于天下照四⽅。
“传统⽂化与现代科技⽂明有机结合,才能使悠悠⽂墨“受光于天下”,从⽽传播四⽅。《中国诗词⼤会》的⽔舞台、⼤屏幕意境展⽰,以现代科技还原古典意境;“摇⼀摇”、新媒体互动,搭建传播平台供⽂化驱驰。以现代科技之⼟壤护佑传统⽂化之根,⽅能养其端倪,植其苗芽。
重拾⾃信,秉持⼀流⽂化之信念。价值观的多元、外来⽂化的⼊侵,难免使国⼈迷惘于光怪陆离之中,忘了去拥抱传统⽂化。然⽽正如李清照所⾔:“何须浅碧深红⾊,⾃是花中第⼀流。”秉持“民族⽂化乃⼀流”的信念,才能以不卑不亢的姿态与其他⽂化握⼿⾔和。林风眠在⽔墨的清雅韵致中得到滋养,⽅能调和中西,打破画种界限⽽真正融会贯通;潘天寿挥毫落笔强悍霸道,以⼒量表现传统⽂化的优秀状态,与各族⽂化平等交流。秉持⼀流⽂化之信念,让悠悠⽂墨,贯穿古今。
⾃强不息、与时俱进、重拾⾃信,让传统⽂化被拖拽的踉跄脚步恢复稳重,让现代中国⼈不仅会敲击键盘,也会挥毫泼墨;不仅有科学精神,也有⼈⽂理念。这是传统⽂化的创新求解,更是民族的未⾬绸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