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这个词当前在西方引起很多学者的议论,德国语言协会还将这个词评为德国2016年度热词。在近日闭幕的慕尼黑安全会议(以下简称慕安会)中,这一热词不仅是慕安会年度安全报告的主题词之一,也成为会议讨论的热点议题。
过去一年,德国总理默克尔曾多次提及这个词。她说:“我们生在‘后’时代,也就是说,人们所感兴趣的不是客观事实,而是自己的主观感受。”德国语言协会也提到这一点。换而言之,比起基于新闻事实引发个人思考,人们更愿意从主观臆断去“重塑”甚至“扭曲”新闻事实。
正是在大众“后”心理的驱使下,主观想法压过了客观事实。随着社交网络的兴起,自媒体纷纷涌现。人人都可报道事件、表达观点,借由社交网络的便利,迅速掀起话题。而由此带来的后果是,舆论极易朝着不理性的方向发展。
政治家和学者们对社交媒体上的各种政治话题讨论感到忧心。以脸谱网上的讨论为例,频繁可见“肆意的放纵言语”,“缺乏理性的沟通基础”。德国总统施泰因迈尔认为,更令人担忧的是,社交媒体上越来越多讨论的内容甚至还未核实,“很多人把自己的观点当作了证据”。
在这一大背景下,网络社交媒体的真实性已经引起大众质疑。去年底,德国期刊出版商协会委托阿伦斯研究所,就了解媒体的重要性和可信度对1458人进行了调查。调查显示,传统期刊的可信度要远远大于诸如脸谱网和推特等社交网络媒体。在16岁以上的调查者中,69%选择阅读不同的报纸杂志就同一事件进行的报道,综合理解后形成自己的看法;另有8%的受访者选择相信社交媒体的相关信息。此外,调查显示,大多数受访者认为,阅读报纸和杂志最有助于个人对政治、社会事件形成公允评价。54%认为,报纸杂志的评论文章最为务实客观、言语文明;45%则支持电视讨论;只有4%认为网络上的事实辩论尊重客观事实。
但必须注意到的是,社交网络的用户群,为是非明辨能力尚未成熟的年轻人。社交网络上的“事实与谎言越来越难以区分”,德国政治家们已发出呼吁,必须重新将年轻一代的关注点吸引过来,通过恪守新闻真实性的媒体了解事实。否则,年轻人的政治观念无法正确塑造,未来“民主的基石会最终崩塌”。
面对虚假新闻泛滥的现象该怎么办?法律规约是一种办法。德国司法部拟对持续未改善情况的脸谱网等社交网络进行严惩,推进新的社交媒体平台假新闻惩罚机制。惩罚机制草案内容包括,经核实后确认为假新闻的信息只要在24小时内未被移除,假新闻所在社交媒体将受到每条新闻50万欧元的高额罚款。
这种方式能否实现对虚假新闻泛滥的扭转,人们恐怕也只能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