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说:“我轻轻地走,正如我轻轻地来,扫尽尘嚣。”
对于一个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需要靠透析维持生命的人来说,史铁生先生对墓志铭的思索或许是自然的。他说:“我看好《再别康桥》中的一句:我轻轻地走,正如我轻轻地来。在我看来,那真是最好的对生死的态度,最恰当不过,用作墓志铭再好也没有。”
他说的“我轻轻地走,正如我轻轻地来,扫尽尘嚣”这一句,与徐志摩的句子区别并不大,只多了最后的四个字,但却给人一种宁静的感觉。或许是与史铁生先生的信仰有关,先生信仰基督教和佛教,想必也是相信所谓的清浊之分的。佛教要求人们不要受世间邪恶污秽(即魔)的侵扰和影响,并认为佛是出自尘世而又有洁净不染的境界。“扫尽尘嚣”四个字,使我想到,一个幼小的生命悄悄地降临人世,然后随着他逐渐长大,他得以开蒙,并接触到越来越多的新鲜事物,他懂的事情越多,便会受到越多的诱惑,受到尘世污浊气息的浸染,直到进入暮年,才懂得清净本心,无欲则刚,拂去纤尘。
然后,轻轻地离去,正如他轻轻地来,扫尽尘嚣。
读《病隙碎笔》这本书,我将这句话着重标注,并在旁边抄录。但其中的另一句话更使我眼前蓦地一亮。先生说:“让寂静,甚至让遗忘,去读那诗句。”起初注意到这句话,或许是因为它的晦涩难懂;但看到另一篇文章,里面的一段话颇使我心仪:死后就不必再留恋任何生的形式痕迹。该记住的,人们会记起;该忘记的,人们便不再有记忆。阔绰的墓园,甚至精致的地宫,有些是生者的生前所愿,是要借此死后哀荣;有些则是生者强加给死者的“贪婪”。
心灵的告慰与精神的亲近,要远胜过功利的朝拜和流于形式的祭奠。大张旗鼓地吹打喧闹和交通拥堵下的浮躁心境,会有利于死者灵魂的安宁吗?生死两疲惫。是啊,我们口口声声说着让死者入土为安,又为何还用生者的虚荣去惊动了他呢?现在想来,寂静与遗忘,的确是再合适不过的方式,湮灭了一切的喧嚣,让死者安详地睡去,轻轻地离开,不惊动任何人,不带走一片云彩。
我轻轻地走,正如我轻轻地来,扫尽尘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