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佛山的小悦悦已于昨日离开了这个她曾哭喊而无人施助的冷漠人世。
短短的七分钟,十八个人都没有多去看一眼,没有伸出援手。短短的几分钟刻画尽了人世间的冷漠。我不禁想起了鲁迅笔下的国人形象。在中学,当我们学习鲁迅的文章时,我“天真”的认为那些看客、那些麻木的国人都只是在战争年代的人物,如今是没有了。然而今天小悦悦的事件惊醒了我,那些麻木不仁的国人从未消失过,他们一直在我们的身边生活着。
我在想为何救人的是一位拾荒的阿婆,那些有知识、有文化的年轻者为何没有伸出援手,而且面对事后的采访大多数人说是绝对没有看到。记得在上初中政治课时,在讨论共产主义社会这一节,老师说共产主义社会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都很高,自觉地去做各种工作,大家都认为当人的文化水平提高了以后,思想道德素质就会提高的。然而现在的这个事实却说明,文化知识水平高,不一定就代表思想道德水平高。
也许是文化知识的学习,让人的思维更理性,更冷静。在需要救人的那一刻,很多人的理性战胜了善心,冷静也就很自然的变成了冷漠,所以他们只是漠视的走开,加快脚步,匆匆离去。
对于那位救人的阿婆陈贤妹,在她的心里,或许是救人的那一刻根本没有顾虑什么,肯定是先去救人,没有过多的去想这事会不会给自己带来什么麻烦,她的心灵是善良的、朴实的。
或许有人会担心自己会不会成为下一个彭宇,但面对两岁的孩子,以及当时车辆肇事的事实,路人们仍没有施救。即使不想救,也至少打个报警大话吧。如果是前面几位行人及时呼救的话,小悦悦就不会在经历第二次的辗压,这至少能给她减少很多痛苦。小悦悦事件与彭宇案有本质的区别,这或许是一部分人的冷血借口罢了!
曾看到一则新闻:广东的一位初中生面对路人的劝阻,而毅然的扶起了一位跌倒在路边的老爷爷。面对老人的求助,一位位来来往往的路人没有伸出援手,或许是想去帮助可是不敢去。最终那位初中生受到了市里和学校的嘉奖,事实也证明那位老人并不是人们所想的碰瓷者。
为何是一位初中生呢?那么多的路人为何都没有那位初中生的勇气呢?
对于还没有走入社会的学生来说,他们的世界是美好的,是纯净的,是没有受过一丝的污染的,他们天真烂漫。在那些世人的眼中,这类型的人或许是“很傻、很天真”的人。
那些过往的路人,他们也曾有过学生时代,他们也曾天真过,可是在社会这个大熔炉中,他们渐渐地失去了那种天真,他们的心灵受到了社会污垢的侵蚀。他们渐渐地也冷漠了,渐渐地麻木了。
小悦悦事件之后,曾有过新闻网上投票,绝大多数的网友投的是自己遇到这样的事时,一定会及时去救人。
难道仅仅是一次偶然,让那十八个人很巧合的组成了一个群体?十八个人都没有去救人,我想这不会是一个巧合,现实与网络世界是完全不同的世界,揭开虚拟的网络外衣,那么多网友会怎样回答呢?如果第十九位过来的不是一位拾荒的好心阿婆,这个小群体会仅仅是十八个人吗?或许是上天在嘲讽世人、考验世人,已经到了第十八个了,他或许不能再忍心看下去了,所以请来了救人的阿婆……
谁也不能抹去事实,说这只是一次偶然事件,小悦悦那微弱的哭喊声,警醒了我们,这是对现实的人情冷暖真实写照,这只是残酷现实的冰山一角。
小悦悦走了,这或许对她来说是一个好的结果,在天堂没有车来车往,没有现实社会的无情冷漠。而对于人们,更应该去看看自己的灵魂,解剖自己的内心世界。
当然这个社会还是有很多好心人的,它并没有让我们失望到绝望。我们要相信这个社会还是好人、善心的人多,大家都努力行动,伸出援手,让社会停止冷漠吧!
这篇议论文针砭时弊,对于小悦悦的死,对于冷漠的路人,作者从道德、社会的层面进行了剖析,笔触犀利。本文并能运用对比论证手法,作者的感情倾向一目了然。结尾论述深刻、发人深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