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网作文体裁读后感列表页

《我心归处是敦煌》读书感悟1000字

2024-05-14 17:48:11读后感

一见敦煌定终生,锦瑟友年华,青丝暮白发——题记

她从繁华的都市走来,扎根于贫瘠的西部小镇;她从热闹的人群中走来,怀抱在孤寂的风沙与月夜;她从开放的当代走来,蜿蜒在历史的深厚罅隙间。从青春少艾,到垂暮之年,她身行一例,胜似千言。

樊锦诗作为敦煌的女儿,一直走在保护文物的最前列位置。她坚持创新,积极倡导文物国际交流与合作,不断引入先进的保护理念和保护技术,构建了“数字敦煌”,让敦煌用全新的方式长存,让更多的人随时随地都能看到敦煌独一无二的美。在她的身前是无数的勋章与赞美,而她身后的风沙与苦难往往是不被人们所熟知的。

在《我心归处是敦煌》这本书中则揭露了她背后不为人知的一面。书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就是樊锦诗与自己的孩子关系的描写。她的身边没有亲人帮助,在孩子出生几天后自己的丈夫才挑了一副扁担转辗来到敦煌。自己因为工作原因,没有时间照顾孩子,只能送往亲戚家照养。接往自己身边后,发现当地的教育资源十分落后只好又送往他处。两个孩子的教育水平受到了影响,时常让她感到愧疚于心。而她对孩子的唯一要求却是,不能做坏事,成人后自立,为社会做点有益之事。

她为国之需,忍双载分居,弃灼灼芳华,一生择一事,报入敦煌窟。她被人戏称为“打不走的莫高窟人”。改革开放后,她继续砥砺前行,把前辈开创的事业发扬光大。她舍小家,顾大家,淡泊明志,板凳能坐十年冷。不管是煤油灯下埋首勤学,靠镜面折射光临摹,踩“蜈蚣梯”考察洞窟,还是不厌其烦,开展石窟数字化,分析壁画病害机理,建设敦煌学信息资源库……她都带领研究人员乐此不疲,乐在其中,终于在敦煌学的各个领域获得建树。

几代莫高窟人以他们的青春和生命诠释的正是“坚守大漠、甘于奉献、开拓进取”的’莫高精神“。坚守和奉献源于对这份事业的热爱,对遗产保护的责任。正如村上春树曾说”喜欢的事自然可以坚持,不喜欢怎么也坚持不了。”寓保护于研究之中,寓热爱于责任之中,成为莫高窟人的自觉,也形成了身居大漠、志存高远的传统。从无到有,几代莫高窟人就是以“舍身饲虎”的精神开拓进取,使敦煌研究院在全国文保领域的科学保护、学术研究、文化弘扬发展中填补了一个又一个空白,结出了一个又一个硕果,为国宝重现光芒的道路上勇于担当,探索奋进,最终成为我国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主力军。

敦煌莫高窟的保护、研究和弘扬工作,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她令无数有志之士潜心于她的臂膀与拥抱之中,悄悄用霜雪拂过他们的两鬓,使他们孤身徘徊于浩渺无际的月夜之中。仅仅靠几代人、几十年,只能维持她一时的容貌,更需要有世世代代不断地为她付出,持续地奋斗。而在这期间,有许多莫高窟人在这里留下了自己永恒的印记。常书鸿、段文杰两位老院长在宕泉河畔长眠,他们所做的贡献是在敦煌历史上不可磨灭的。而他们的墓地只若苍茫天地里的一粒微尘般点缀在荒芜的大漠其间,甚至连远处的游客都不会注意到,更不用说短暂的驻足了。他们在未知的黑暗中,用自己赤诚的心,点亮了一丝光芒,在黑暗中摸索着前进,即使遇到了再大的挫折,也终是砥砺前行,永不言弃。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站在时代的节点上,处在中华民族发展的最好时期,也立足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既面临着难得的建功立业的人生际遇,也面临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的时代。樊锦诗先生的“国家的需要就是我的志愿”引导了当代青年的奋斗目标;袁隆平院士的“向前看不要向钱看”启发了祖国无数新建设者;孔繁森党员的”甘为人梯,长期铺垫“更是教导着我们坚守初心,不断向前。

发展永无止境,奋斗未有穷期。作为当代中国青年,我们应当用行动落实理想,用坚毅守护夙愿,用汗水浇铸梦想。以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使命担当自我,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奋勇争先,在国家的脊梁上敲响青春之鼓,在新时代的脉搏上注入自己源源不断的生机与活力。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