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
具有永恒艺术生命的一本书
—— 读《红楼梦》有感
暑假里,我读了中国四大名著中的《红楼梦》,读完后,我的心情久久难以平静。黛玉那“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的自身凄美预知,一直在在我耳边回荡;她独具慧眼的慨叹,繁华过后一切成空的悲伤忧郁之情也让人心生怜悯。尤其是红楼中众多女儿的悲惨下场,更令我至今扼腕叹息不已。
《红楼梦》这本书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由盛而衰的全过程为创作背景,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线索,展现了一场错综复杂的家族兴衰史,揭示了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人间百态,读完令人唏嘘感叹。想当初,宁荣府繁华至极,单说大观园,就极尽奢华。可最后走的走,死的死,一片凄凉。为什么是这样的结果?读完后,我知道了,是永无止境的贪婪,是对金钱权势无限不满足的追求。若无这些,大观园应该还是一座繁花似锦的“世外桃源”吧!
想想大观园中的那些女孩子们,不仅仅金陵十二钗,就连大观园中的每个丫鬟,她们个个出色,貌美如花,冰雪聪明。鸳鸯、袭人、紫鹃、平儿、麝月、晴雯等众丫鬟不仅有心机,还被调理得像“水葱儿似的”,甚至艳压主子小姐。十二钗更是各美其美,如,沉稳乖巧的宝钗,才华出众的黛玉,细心温柔的迎春,志气清高的探春,孤僻冷然的惜春……到头来,宝钗独守空房,黛玉泪尽而亡,迎春受虐致死,探春远嫁他乡,惜春遁入空门……虽然最后结局凄惨,但是在曹公的笔下,她们每个人都是一道靓丽的风景,具有永恒不灭的艺术生命。这是我读这本书最大的收获,也是让我喜欢这本书的原因。
当然我最心疼的人物当数黛玉了,这个“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的女孩,总让我对她产生了无限的怜爱。她从小体弱多病,双亲早早去世,又寄人篱下,从而和与生俱来灵玉的宝玉相知相恋,却因王熙凤从中使绊,用掉包计使得贾宝玉娶了薛宝钗,阴差阳错让黛玉吐血身亡。在暗自垂泪的同时,我想:这个心细极敏感的女孩,或许她真是那株美丽的绛珠仙草,来到世间只为“还泪”的吧!
透过书中众多人物的遭遇,我看到的不仅是一场场悲欢离合,命运浮沉的人生大戏,更是一部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这部代表我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文学巅峰的作品,是非常值得我们每个人再三品读的。
点评:小作者文笔细腻,如春风荡起涟漪,让人心起波澜;如夏雨叶片明艳,让人心生诧异;如秋空天高云淡,让人恬静淡然;如冬阳暖意融融,让人企盼连连。在她深入浅出的笔下,写出了自己的理解、感受和认识,全得益于她细读深思的原因。
【第2篇】
从小就听说这是一本瑰宝,但每每看到那么厚重的书页都望而生畏,总觉得枯燥无味。初读时还是初中,当时总觉得《红楼梦》不过是封建礼教中的儿女情长,并无吸引人之处,如今再次阅读倒生出了一些感悟,但也不敢妄自菲薄称得上看懂了这篇佳作。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红楼梦围绕四大家族贾史王薛的盛衰展开描写,有人说四大家族贾史王薛谐音为家亡血史,曹雪芹为清末作家,少年时代经历了一段荣华富贵的盛世,后来家族没落生活艰苦,穷苦潦倒。红楼梦是曹公于倾家荡产之时创作的,倒像是曹公的生活改编而来。真的是一个个凄美的故事背后的感情,假的是那时的女子怎有书中的自由与潇洒呢。真真假假,红楼中的一切都让人捉摸不透。
宝玉曾言:“女人是水做的,男人是泥做的,前者在婚前纯洁,而在婚后受泥土玷污,自然也混浊了。”这也正是曹公对当时社会重用男才,而瞧不起女性,男尊女卑丑恶思想的批判。可是曹公笔下描绘了一个又一个活灵活现,有血有肉的少女形象都被黑暗的封建礼教吞噬了。
书中最喜欢的少女形象之一便是晴雯。“霁月难逢彩云易散”这是曹公在肯定这是一位难得的姑娘,“心比天高,身为下贱”晴雯绝不是一个善于阿谀奉承和惺惺作态的角色,她敢爱敢恨敢说敢做,长相不俗,个性灵巧,怎么看都是富贵人家小姐的性格,可惜她生来就是个奴才。判词的后面还有一幅画,“又非人物亦非山水不过是水墨滃染的满纸乌云浊雾而已”可见即使到最后一刻晴雯也在做自己。
书中最意难平便是宝黛二人,二人惺惺相惜,也都有一个特点——痴。宝玉天真烂漫,在他眼中所有的姑娘都是美好的存在,宝玉的“痴”在于他爱一切美好的事物。黛玉也“痴”,明明与宝玉无缘可还要在尘世间兜兜转转,用眼泪还前世的恩情。“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禁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上天注定的缘分,却拗不过贾母的一语定音,他们没有句号的爱情故事属实让人惋惜。
都说是读不尽的红楼,董卿曾言:“往浅了读,这是一个院子里的儿女情长,往大了读这是一个朝代的盛衰兴变,所以无论什么时候读《红楼梦》,每每掩卷,心里总会想,真有味道。”红楼中有家族兴衰,有社会变迁,有人情世故,这是青年男女的人生悲剧,爱情悲剧,家庭悲剧,婚姻悲剧。
读完红楼梦,心中实在佩服曹公深厚的文学素养和细腻的思想感情,他笔下的人物个个生龙活虎,有血有肉。“曹雪芹是一位带着镣铐跳舞的大师,他写出了盛世下的衰败。”真是一本含笑悲剧,《红楼梦》实在是梦一场。
【第3篇】
读《红楼梦》,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熙熙攘攘的人物世界,给我们印象最深的也是这些感动我们的人物,我们耳熟能详的贾宝玉,林黛玉,薜宝钗,王熙凤乃至刘姥姥等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再读《红楼梦》,一些其他的人物又让我产生不同的感觉,一种新的东西也在这些人物中散发出来!
黛玉从西边角门进了荣国府的那一天,她的结局大约就已经注定了罢。
荣国府里的华贵是外人想象不到的。华冠礼服,山珍海味,仆役成群,这里的公子小姐,也是外边比不得的风流体态。连几个三等仆妇的吃穿用度在她眼里都已是不凡,进了贾府,更是感觉到自己的渺小卑微。若不是亲眼见到,怕不以为是到了仙境吧。黛玉,在这地方,有算什么呢?一个来投奔的穷亲戚?即便老太太待她好,也不过当她是个贵客,终究不是这府里的人。她也读过些书,腹中有了才气,自是受不得旁人一点轻视。唯有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唯恐被人耻笑了她去。
她站在众姐妹之中,吟诗作赋,文采斐然,却自我感觉格格不入。荣国府里照常热闹,她却时时感到悲凉。先天的不足之症,让她仿佛雨打的花骨朵,纵然有着羸弱的美丽,却脆弱到一阵风就能卷起——落地——粉身碎骨。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现在她再美,再有才,有再多的追捧与喜欢,又有什么用?总会有年华老去的一天。到那时,还有谁会多看她一眼?还有宝玉……等到她人老珠黄,又怎么可能还能拥有宝玉的喜欢?即使现在宝玉对她百依百顺,可是万一今后还有更好的女子,又怎知他不会厌了自己?就算他二人情投意合,不离不弃,可她还有不足之症,是注定没法和宝玉长相厮守。既是终将失去,倒不如,从不曾拥有。她耍脾气,摆冷脸,也只是因为那可笑的自傲与自卑罢了。
荣国府的林姑娘,名头是好听,老太太也是真的心疼她。可那些旁的人表面笑脸相迎,心里指不定怎么编排着。她又有什么办法,难不成堵了旁人的嘴,不教他们说话不成。她心里时时猜想,时时揣摩,嘴上不肯透露半个字,心里却是堵得慌。她越发阴晴不定,常常发些无名火气,却又一个人默默掉眼泪。有多少人说她娇气作怪,她都是知道的,可她又怎么好去指责。一个两个自己的下人也就罢了,其他的人,她又怎么好管到对方想说什么。也就只有自己生闷气。一气,又更坐实了脾气不好的名声。她本是没什么,只要有宝玉还是真心待她,可自从见了宝姑娘,她又越发自卑起来。她怎么好同人家比较。相貌,才气,一点不差,脾气更是比她讨喜许多,就连宝玉,也那么喜欢。她怎么同人家比,怎么比得过?这心思又怎好让旁人知道,又只有一个人饮泣。一来二去,没病的也要憋出病来,更何况本就不足的黛玉。她终于要像花骨朵那样消亡了吗,这倒是早就预料到的,宝玉要同宝钗大婚,却是没料到的。怎会如此,怎会如此?在她生日的这一天,竟是这样?那她的那份感情,写的那许多稿子,又有什么用处。一齐烧了罢,连带着这病殃殃的身子,上天一并收了去吧,省的留在这世上,还要碍人的眼。宝玉,你竟是负了她。也早该想到的,什么山盟海誓,到头来,不过镜花水月罢了。这偌大的荣国府里,又有几分是真?
只有眼泪是做不得假,一串串掉下来,像是看不到尽头,却也已经走到了尽头。
随着黛玉的离去,贾府也渐渐衰败,正是南柯一梦,繁华富贵,化为虚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