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
《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
今天有幸读了《红星照耀中国》这本记录中国革命波澜壮阔的一本书,这是一本影响了中国几代人的真实经典著作,是一位美国著名记者所著(埃德加·斯诺)它真实记录了中国人民从水深火热中慢慢爬起来,挺起胸膛的过程。向世界展现了一个充满朝气与蓬勃的红色中国,让我们后辈了解那段峥嵘岁月,可歌可泣的历史。
在万千的战役中,最让我激动与印象深刻的是红军的二万五千里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1935年8月21日,红军开始过草地,行军队左右两路,平行前进,右军由毛泽东、周恩来、徐向前等率领,自四川毛儿盖出发,进入草地。右路军队到达草地尽头的班后地区,左翼为林彪的红一方面军先行,右翼徐向前同志、陈昌浩率领的红十三、红四军。彭德怀率红三军团垫后。
走左翼行军路线,草地位于青藏高原与四川盆地过渡地道,海拔在3500米以上,纵长500余里。草地其实就是高源湿,也泥质沼泽,常有红军战土深陷沼泽。茫茫草地,一望无涯,遍地是水草、沼泽、泥潭,根本没有路。人和马必须踏着草甸走,或者拄棍子探深浅,几个人相搀扶着走,一天下来,精疲力尽。过草地有三怕。一怕没踩着草甸的泥沼,泥沼一般很深,如果一不小心掉进去,越用力挣扎,越会深陷其中。后来有了经验才知道,要慢慢移动身子,才能上得来。二怕下雨,草甸行走就越慢,又滑,稍有不慎便会掉进沼泽。三怕过河,草地上有不少河,有的水浅好过,有的河水湍急难过,身体虚弱的,挨饿受冻,就会倒下,还有就是食物稀少。他们开始以青稞面,路上又无水煮,只能干咽。过后又口渴难熬,之后就挖野菜,煮树皮,最艰难的时刻连裤腰带也煮了充饥。在那种恶劣环境下,许多战土倒下了,在那个烽火连天的岁月里,深深感受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对革命的坚强意志和坚定决心。以及政治和军事上的正确决策。
今天的我们,首先应铭记先烈们的丰功伟绩和英雄壮举。时刻不忘今天的美好生活是先烈们在狼烟四起中拱刀立马、民哀国殇之时,挺起了民族的脊梁,为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冲锋陷阵。
同时吾辈们要奋发图强、勤奋学习,少年强,则国强!长征精神是一部传奇,更是一种精神财富。鼓舞着我们遇到任何困难要有毅力和决心,不能轻言放弃,更不能向困难低头,不能辜负先烈们对我们的期望,努力做一个对祖国有用的接班人!
【第2篇】
红色的天际
----------《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
翻开赤红的封面,一页页富有年代色彩的画面呈现在我们面前,埃德加·斯诺从他的视角为我们陈述了那个觉醒时代,在烽火连天的战争下中国红军战士,用坚定不移的信念,用平凡而伟大的身躯去点亮红星,照亮中国前行的方向。
“中国共产党士什么样的人? 领导人是谁? ”埃德加·斯诺带着满腹疑问和二十四卷相胶底片走进了延安,闯进了“红色的大门”。中国共产党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之一的周恩来接待了他,在采访中他被这位极具人格魅力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所震撼。随后他陆续见到红军将领贺龙,彭德怀,朱德,以及幽默果敢,颇具天赋的军事和政治领导才能的中国共产党的领袖毛泽东主席。从他们的生活经历,到红军历经的磨难了解到,他们为了反帝反封建反官僚资本主义压迫,带领中国红军奋勇反抗,在艰苦的条件下爬雪山,过草地,走过了两万五千里长征。他感叹中国军人的毅力,称赞长征是一部英雄史诗, 是一次无与伦比的远征。随着作者深入的了解红军的生活,寻访当地百姓,了解根据地的军民生活,地方的政治改革,他看到中国人民的纯朴坚韧, 中国红军的“红色的品德”,看到中国未来的希望,相信中国最终将会取得胜利迎来“红色的天际”。
埃德加·斯诺在书中用毋庸置疑的事实向世界宣告: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革命事业犹如一颗闪亮的红星,不仅照耀着中国的西北,而且必将照耀全中国,照耀全世界。
合上书页,我的内心依旧难以平静,依然能感受到革命先烈们对新中国的未来满怀期待,他们热血澎湃,不惧生死,为新中国而战的豪情。看到被革命鲜血染红的五星红旗,每一次的升起时我的内心都无法平静,怀着崇高的敬意, 有着难以言表的激动和自豪。
正如作者所描述的那样,现在的我们生活在了“红色的天际”下,随着香港、澳门的回归,随着“神州十一号”与“天宫二号”的完美对接,随着利比亚撤侨事件的惊艳,随着2022年北京两奥运动会的成功举办,现在的中国让世界为之震撼!中国任人宰割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我们用实力一步步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的崛起!有着强大的祖国作为后盾,让生于五星红旗下的我们骄傲和自豪!
我们始终记得,我们能够享受幸福和平的背后,是老一辈革命家在艰苦卓绝斗争中,用浴血奋战争取来的!
需要警惕的是,随着我们国家经济的飞速发展,某些西方霸权主义一直致力于打压我们,一直在以各种理由挑起事端,制造不和谐的因素。作为青年一代的我们,要时刻保持清醒头脑,居安思危,勿忘历史,牢记历史使命!吾辈当以自强自立,学以致用,团结一致,共创未来盛世强国!
【第3篇】
《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
在家里书架的最高层,有一本封面早已泛黄的书,这本书就是《红星照耀中国》,作者是来自美国的埃德加·斯诺。
细读这本书,我仿佛跟随作者的足迹,来到了1936年的陕甘宁边区。年代的久远,让我们难免对有些文字感到生疏,可是这丝豪不妨碍斯诺告诉我们一个个鲜活的故事。这本书真实地记录了斯诺在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通过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广大红军战士、农民,工人、知识分子的接触交往,了解了革命根据地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生活各个方面的真实情况,准确、鲜明、生动地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和工农红军的斗争业绩。
通过他的描述,我看到了一个此前虽有所了解却并不熟知的延安根据地。当面对误解和扭曲,红色中国的领导人敞开胸襟,热烈地欢迎这个远方而来的不速之客,无拘无束地告诉他他们所知道的一切。然后通过这个青年,告诉全世界,在世界东方的战场上,不起眼的角落里发生的故事--在这里,西北的漫天黄沙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清新的民主之风;滚滚的硝烟暂时退却,到处一派欣欣向荣的革命气象。斯诺仿佛是带着一张白纸来到中国,而他笔下的周恩来、彭德怀,乃至毛泽东本人都好像是在那白纸上画下的绚丽墨卷。这些红军领袖的个人魅力,也是成千上万的中国人,以各种形式去支持或追随共产党,并为之流血牺性的原因之一吧!
除了中国共产党领袖的故事,斯诺还描写了许多形形色色的百姓。从火车上偶遇的老者,到飞夺沪定桥的敢死队队员,还有穿得破破烂烂,头上扎着辫子的农民,这些普通人的群像组成了红区真实鲜活的生活画卷。斯诺笔下的这些小人物,反映出当时的社会情况,折射出当时人们的精神状态。对于那些在历史上举足轻重的大人物,他们的言语、行为、思想,也因为这些小人物的环绕,获得了更加人性化的衡量尺度。如此的叙述形态,恰好在某种角度上符合了历史的要求。它的意义,在于和政治史、经济史、军事史相互渗透、相互参照,为历史研究提供了多维度、多方位的视角。
在书中,斯诺探求了中国革命发生的背景、发展的原因。他判断由于中国共产党的宣传和具体行动,使穷人和受压迫者对国家、社会和个人有了新的理念,有了必须行动起来的新的信念。也因为有了这种思想武装,一批坚决的青年才能够对国民党的统治进行群众性的斗争长达十年之久。他对长征表达了钦佩之情,断言长征实际是一场战略撤退,称赞长征是一部英雄史诗,是现代史上的无与伦比的一次远征。他用事实向世界宣告: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革命事业就如一颗闪亮的红星,不仅照耀着中国的西北,而且必将照必将照耀全中国,照耀全世界。
回想起《红星照耀中国》,我更深刻地理解了书中所体现的红军精神:把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坚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这种精神不应是静止的,而是历久弥新的;是历史的,又是现实的。
与同时期其他的作品相比较,斯诺的《红星照耀中国》是第一本打破国民党新闻封锁,向世界报道中国革命真相的书美国新闻记者自修德说:“斯诺对中国共产党的发现和描述,与哥伦布对美洲大陆的发现一样,是震憾世界的成就。”正是种唯一性和特殊性,使得《红星照耀中国》的成功在必然性之外,还蒙上了一层偶然性的神秘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