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网实用文档工作计划列表页

荔枝颂教案7篇

2024-06-17 10:06:46工作计划

一份完善的教案能够提供清晰明确的学习目标和评估标准,在制定教案时,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国际视野,下面是淘范文小编为您分享的荔枝颂教案7篇,感谢您的参阅。

荔枝颂教案篇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作者及文体特征。

2.了解文中介绍的有关荔枝的科学知识,理解作者引用的史料及诗文。

能力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能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练习概括要点,逐步培养学生阅读科技说明文的能力。

2.理清说明顺序,探究说明文的写作技巧,引导学生有条不紊地说明事物。

3.体会科学小品所具有的科学性、思想性和文学性。

德育目标

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志趣,培养他们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1.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文的条理性,训练学生快速概括内容要点。

2.品读赏析本文作为科学小品所具有的科学性、思想性和文学性。

●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引用的诗词典故,结合上下文,分析它们所起的作用。

●教学方法

1.合作探究法。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筛选各段要点,理清说明顺序。

2.点拨法。针对课文的难点,教师酌情给予指导。

3.竞赛激励法。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和学习兴趣。

4.延伸拓展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投影仪、文字材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默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筛选各段信息要点,概括大意,划分段落层次,理清行文思路,把握本文的说明顺序;探究局部说明顺序,体会作者的写作技巧。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多媒体显示荔枝特写镜头。

同学们,这是我国南方非常有名的一种水果,它叫——(学生齐答:荔枝),请仔细观看画面,并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自己眼中的荔枝,也可虚拟情境,向从未见过荔枝的人介绍荔枝,或向从未品尝过荔枝的人推荐荔枝。

今天,我们学习贾祖璋的《南州六月荔枝丹》,看看他是如何介绍荔枝的。

二、作者及文体简介

多媒体显示:

贾祖璋是我国著名的科普作家。生于1901年,浙江省海宁县人。早在20世纪30年代,他就有《中国植物图鉴》等专著,1931年商务印书馆出版他的《鸟类概论》,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现代鸟类学著作。他创作了大量的科普作品,解放前曾写《鸟与文学》《动物珍话》《生活素描》等,解放后出版的有《生物学碎锦》。

贾祖璋的科普作品大多以绚烂多彩的生物为写作对象,把丰富的科学知识、历史知识和文学知识融为一体,有着相当高的思想性、科学性、艺术性。

“小品”,就是随笔之类的小。“科学小品”,则是介绍有关科学常识的文艺性的说明文,它既有很强的科学性,又具有一定的文学情趣。这种,知识性强,既有一般说明文简明准确、条分缕析的特点,又有清新诱人的诗意;既寄托着作者的深情,又充满着浓郁的时代气息。

三、速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1.学生通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

教师抽查学生预习情况,督促学生积累词语。

多媒体显示:

教师选四位同学回答,明确:zēnɡ xiāo lǐ lào jūn ɡuī dì zǐ zhù

2.学生速读课文,筛选各段关键信息,概括段意。

学生分头读课文,用课文中的原句或自己组织语言概括。请最先完成任务的同学举手示意,教师为学生计时。历时最短的十位同学决出之后,教师按照先后次序要求学生展示阅读成果,其余同学评议。最后选出历时最短、成果最佳的同学,授予他“阅读小标兵”的称号。

学生展示阅读成果(实物投影显示):

质疑《荔枝图序》——外壳——颜色——果形——大小——膜——肉——不耐贮藏——核——花——产地——图谱——移植——发展生产

四、划分段落层次,理清的说明顺序

1.选两位同学划分段落层次,理清全文思路,并板示,其余同学评价。

明确:全文可分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1~10),主要说明荔枝的形态和果实特点。

第1段引述白居易《荔枝图序》引出说明对象。第2段到第5段,主要写荔枝的外部形态。第6段到第10段,写荔枝的果实。从壳膜写起,写了果肉、贮运、核、花。

第二部分(11~14),主要介绍荔枝的生产情况。先写荔枝的产地分布,次写有关荔枝的专著,再写荔枝的移植,最后写大力发展荔枝生产的'建议。

2.理清的说明顺序,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

选两位同学用自己的话概括介绍本文的说明顺序。如有不同见解,其他同学可自由质疑或说出自己的见解。

明确:本文是把荔枝作为水果来介绍的,按照从主到次,由表及里的顺序来写。课文主要介绍荔枝的生态特征,次要介绍生产情况。在介绍果实时,又根据它的结构特点,采用了由外到内,由表及里的空间顺序:壳——膜——肉——核。在说明荔枝果实的外部特征时,又按照壳面构造——色泽——外形——大小、重量的观察顺序来写。这样既突出了荔枝的形态特征,又说清了有关它的其他知识。

教师根据学生发言板书:

教师总结,科技说明文通常采用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的观察顺序,由表及里、由外到内的说明顺序属于空间顺序,从主要到次要的说明顺序属于逻辑顺序。合理的说明顺序可以使科技说明文条理分明,容易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五、精读课文,深层探究

1.学生精读课文,自由质疑,探究局部说明顺序。

2.教师整理学生的提问,为探究定向。

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有:

(1)开头引用白居易的《荔枝图序》,仅仅为了引出说明对象吗?

(2)为什么要写荔枝不耐贮藏这一点?能否从课文中删去?

(3)有关荔枝花的文字能否删除?为什么?

学生思考,并自由发言。

明确:(1)我认为开头引用白居易的《荔枝图序》不仅仅为了引出说明对象,而且总挈全文。课文从荔枝的外壳说起,照应了“壳如红缯”句;写果实,从壳膜写起,照应了“膜如紫绡”句;写果肉,照应了“莹白如冰雪”。所以,引《荔枝图序》既引出说明对象,又总领全文。

(2)贮运固然不属于果实本身,但与果肉关系密切,理应介绍。

(3)由荔枝果实想到花,有花才有果,所以附带介绍花,给人完整的印象。

六、布置作业

1.本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请分别找出来加以说明。

2.筛选课文中引用的诗词典故,并结合上下文,分析它们所起的作用。

3.向同学推荐自己喜欢的一种水果,要求顺序合理,条理分明。

荔枝颂教案篇2

一、教学目标

(一)了解荔枝的生态、结构及生长等科学知识。

(二)掌握本文从主到次、由表及里的说明顺序。

(三)理解文中“引用”等说明方法的作用。

(四)鉴赏本文作为科学小品所具有的科学性和文学性。

二、课时安排3课时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

(从感性知识入手)你吃过荔枝吗荔枝与其他水果比较有什么不同

学生可能回答:吃过。荔枝表皮粗糙,呈红色,肉白嫩,特甜等。

教师提示:学习本文,我们将对荔枝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

(二)文体知识及作者简介

1本文是一篇科学小品。具有知识性、趣味性和通俗性。

解释“科学小品”文体特征(可投影):科学小品多用文艺性笔调介绍科学知识和阐述科学道理,使人在获得科学知识的同时还能得到某种思想感情的陶冶和艺术上的享受。

2作者简介:

贾祖璋,我国著名的生物学家、科普作家。生于1901年,浙江省海宁县人。早在三十年代,他就编著了60多万字的《中国植物图鉴》等专著。1931年,他撰写的《鸟类概论》,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现代鸟类学著作。他创作了大量科普作品,解放前曾写《鸟与文学》、《动物珍话》、《生活素描》等,解放后出版了《生物学碎锦》(课文就选自此书)。

贾祖璋的科普作品大多以绚丽多彩的生物为写作对象,把丰富的科学知识、历史知识和文学知识融为一体,有着很高的思想性、科学性和艺术性。

(三)课文探究

1正字、正音:

缯( ) 绡( ) 醴酪( ) 绛囊( )

褐色( ) 贮藏( ) 一骑( ) 佗( )

襄( ) 蘖( ) 啖( ) 渣滓( )

2学生浏览课文,画出生字及重要词语,借助课文注释或工具书读一读、悟一悟。然后,学习小组讨论、探究以下两个问题:

(1)标题给我们提供了关于荔枝的哪几点信息这一标题有何创意

(2)作者认为白居易的《荔枝图序》里的“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冰雪,甘酸浆液如醴酪”的话对吗如有不当之处,请加以更正。

(以上讨论畅所欲言,言之成理即可。)

自读、讨论、反馈。

学生自主阅读探讨可得:

(1)标题给我们提供了三点信息:

产地南州——泛指我国南方

成熟期六月——阳历7月

颜色丹——红色

本文以诗为题,凝练、新颖,同时概括力强,多角度提供了关于荔枝的重要信息,对理解全文起到了举“纲”的作用。

(2)白居易的话有对有错:壳如红缯——错(正:块状裂片、粗糙);膜如紫绡——错(正:白色薄膜);瓤肉莹白如冰雪——正确;甘酸浆液如醴酪——正确

3本文介绍了不少荔枝的有关知识,学生细读课文后,小组讨论、概述各自然段说明的主要内容,并分析其说明顺序。

讨论探究后,班级交流,教师点拨:

(1)关于荔枝的有关知识:(板书)

外部形态 外壳:块状裂片、粗糙

主 由 颜色:深红色、紫色

外 形状:心脏形、卵圆形或圆形

内↓

↓ 果实:直径三四厘米,重十多克到二十多克

次 内部结构 内膜:白、薄

肉:白色、半透明,味甜微酸

核:长圆形、表面光滑,棕褐色。无核。

花期:二月初到四月初长

产地:我国

习性:喜温暖

(2)主要说明顺序:由外到内、由表及里;先主后次。

(四)布置作业

1编写文章结构提纲或画出结构图。

2找出文中运用的多种说明方法。

3读一读,说说文中除了介绍荔枝的知识,还有哪些内容。

第二课时

(一)小组合作学习

思考:文中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分别起了怎样的作用本文除了介绍荔枝的知识,还有哪些内容这些内容有何作用

讨论后交流。明确:

1说明方法有:

(1)举例说明(2)比较说明(3)列数字说明(4)诠释说明

(作用略)

2介绍荔枝知识以外的内容有:

(1)引用诗文及其作用:

?荔枝图序》 说明荔枝的外形及内部特征

?咏荔枝膜》 说明荔枝膜的轻薄

?过华清宫绝句》(一) 说明荔枝的不耐贮藏

?惠州一绝》 突出苏轼对荔枝的喜爱

(2)引用掌故及其作用:

唐明皇宠幸杨贵妃兼程送荔枝 说明荔枝不耐贮藏

宋徽宗移荔枝于宣和殿 说明荔枝性喜温暖

文徵明说顾氏种活荔枝事 说明荔枝性喜温暖

(3)运用比喻极其作用:

绛囊、红星、珊瑚珠 说明荔枝颜色呈红色

飞焰欲横天、红云几万重 说明荔枝成片成林的绚丽美景

教师点拨:本文作为一篇文艺性说明文,作者十分注重其文艺性和趣味性,大量引用了古代的诗文和掌故,这些内容极大地丰富了文章的知识性和趣味性,使文章增添了不少情趣和文化内涵,也极大地激发了我们阅读的兴趣。

画出文中引用的古诗文,读读,议议,背背,并逐步学会欣赏。

(二)布置作业

1背诵文中引用的古诗文。

2找一篇课外科学小品文进行阅读,了解有关科普知识,学习其写作方法。

第三课时

(一)检查背诵情况

(二)品味语言

作为一篇文艺性说明文,作者在注意突出文艺性、趣味性的同时,更注重体现科学性和准确性。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本文语言的准确性体现在何处

师生讨论后可得:

1明确的科学术语。

(1)裂片中央有突出部分,有的尖锐如刺,这叫做片峰。

(2)蒂部周围微微突起,称为果肩。

2适当的列出数字。

(1)荔枝的大小通常直径三四厘米,重十多克到二十多克。

(2)古代讲荔枝的书,包括蔡襄的在内,现在知道的共有十三种,以记福建所产的为多,尚存八种;记载广东所产的仅存一种。

3限制性词语的运用。

(1)现在科学发达,使荔枝北移,将来也许不是完全不可能的事。

(2)古代讲荔枝的书,包括蔡襄的在内,现在知道的共有十三种,以记福建所产的为多,尚存八种;记载广东所产的仅存一种。

教师点拨:

学习文艺性说明文中“文艺性笔调”的特点:

(1)文体上,可编织故事。

(2)内容上,可穿插诗文、掌故、传说等。

(3)在表达方式上,可有生动的描写、巧妙的比喻、个性化的拟人等。

荔枝颂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先主后次,由表及里,从实到虚的说明顺序,并了解其作用。

2、领会本文准确地运用语言和引用古代诗文加强说明效果。

3、了解荔枝的生态及其生产情况,丰富科学知识。

教学重难点

1、本文的结构方式

2、本文语言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荔枝自古以来就被视为水果中的珍品,史传杨贵妃最爱吃鲜荔。诗人杜牧就曾作诗记之,“长安回望秀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jì)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对荔枝的评价:

1、“一果上市,百果让路”

2、“饥食荔枝,饱食黄皮”

3、果中皇后——荔枝

4、荔枝的营养丰富,是一种高级滋补果品,有养血、消肿、开胃、益脾的药用价值。

二、整体阅读

1、荔枝是我们平时常见且喜食的水果,课文对它也介绍得最详尽,课文介绍了荔枝的哪些方面?

明确:课文介绍详尽到有关荔枝果实的各个方面:外壳的形态,外壳的颜色,荔枝的果形,荔枝果实的大小及重量,壳内的果膜,果肉(假种皮),荔枝的贮藏,荔枝的果核(种子)等,有花才能有果,因而课文还连带介绍了荔枝的花。

课文还介绍了荔枝的产地分布,古代讲荔枝的专著(书谱),荔枝的生长习性和生长的北限、(地区限制)以及提出“应该大力发展荔枝的生产”“逐步满足广大人民的生活需要”的建议。

2、与前面介绍荔枝的果实相比较,哪一部分是本文的主体,为什么?

明确:很显然,介绍荔枝的果实的部分是全文的主体。因为它是有关荔枝知识的重点,同时也是一般读者最感兴趣、最乐于了解的知识,因此作者写作时,把它作为主体,进行详细介绍。这再一次说明作为科普作品,在对某种事物进行介绍说明时,要依据所要说明的事物的自身特点和读者的认知需求,来合理安排文章内容的主次和详略。

3、那么课文的第一小节有何作用?

明确:用幼年时对荔枝的疑问引出说明的对象,提出要说明的问题,是全文展开说明的总纲。

小结:课文结构顺序图如下:

(一)从对小学时学过的《荔枝图序》质疑写起,引出下文。介绍荔枝引用白居易《荔枝图序》“壳、膜、肉、浆”(总挈全文)

(二)主要说明荔枝果实的形态特点。(2-10)

1.荔枝的果

①荔枝的外部形态(2-5)

a荔枝外壳构造;外壳龟裂片、片峰(粗糙) 表

b荔枝外壳的颜色;颜色深红色或紫色

c荔枝的形状;心脏形、卵圆形、圆形

d荔枝的大小及重量:大小直径三四厘米(重十多克至二十多克)

②荔枝的内部构造(6-9)

a荔枝的壳膜;白色

b荔枝的果肉; 里

c荔枝的贮藏;不耐贮藏(与果实关系密切,附带介绍)

d荔枝的果核长圆形、表面光滑、棕褐色或绿色

2.荔枝的花(10) 花形、花型、花序、花蜜

(三)主要介绍有关荔枝的生产情况(11-14)

1.荔枝的产地分布:中国南部

2.古代的荔枝书谱

3.荔枝的生长习性及生长北限

4.提出建议:大力发展荔枝生产,满足人民的生活需要。

本文的说明顺序为先主(荔枝的形态特点)后次(有关荔枝的其他知识及建议),而介绍荔枝的形态特点时是按由表(外部形态)及里(内部构造)的顺序。在说明荔枝的外部形态时,则按壳面的构造——色泽——外形——大小及重量的观察顺序来写;而介绍内部构造时又是按壳膜--果肉--果核从外到内的顺序。

这样来写,条理清晰,内容全面、主次鲜明,既突出了荔枝的形态特征,又介绍了有关荔枝的其他知识。

知识链接

说明文

种类:事物说明文 事理说明文

特点:抓住事物的特征进行说明

方法:下定义 作诠释 打比方 举例子 列数字 作比较 分类别 画图表 作引用

顺序:时间 空间逻辑

语言:平实性 生动性

常见说明顺序

一.时间顺序——即按事物发展的时间先后次序来说明

二.空间顺序——按事物空间结构的顺序来说明

三.逻辑顺序——依据事物之间或某一事物各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来说明。

如:一般——个别 主要——次要

原因——结果 现象——本质

三、文本分析

4、文章在介绍有关荔枝的科学知识时,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试举例说明,并体会其作用。

(一)1.举例子(板书)

来自现实的,如“广东产的‘三月红’和‘桂绿’等”;“海南岛和廉江有野生的荔枝林” ;“一些稀奇的品种,如‘龙牙’,‘珍珠’。”等。

来自调查材料的,如“六十年代,广东调查得知,有鹅蛋荔和丁香大荔,重达四五十克”;

来自史籍和科学专著的,如“据记载,南越王尉佗曾向汉高祖进贡荔枝”;杨贵妃吃荔枝的事;“四川合江产的‘楠木叶’,《四川果树良种图谱》说它重十九克左右,《中国果树栽培学》则说大的重六十克”等。

2.打比方(板书)

直接比喻说明,如说明荔枝壳面形态时,说“荔枝壳表面有细小的块状裂片,好像龟甲”;“裂片中央有突起部分,有的尖锐如刺”;说明荔枝的果形时说“荔枝呈心脏形,卵圆形或圆形”;介绍优良的荔枝的种子时说“形状很小,有似丁香”;在说明荔枝外壳的色泽时说“把它比做‘绛囊’、‘红星’、‘珊瑚珠’,都很逼真”等。

引用古籍或诗文作喻,如“至于整株树以至成片的树林,那就成为‘飞焰欲横天’,‘红云几万重’的绚丽景色了”;“旧记载中还有一些稀奇的品种,如细长如指形的‘龙牙’、圆小如珠的‘珍珠’等”。

(作用:形象,使人易于理解生动,有文学情趣)

3.数字说明(板书)

在介绍荔枝的成熟期,果实的大小、重量,荔枝的贮藏,荔枝的花期、花序的主花朵数与结实数,我国栽培荔枝的历史,古籍中所载的荔枝的品种时,都运用了数字。

如:通常直径三四厘米,重十多克到二十多克。温度保持在1℃到5℃,可贮藏三十天左右。(作用:准确、客观、具体)

4.引用说明(板书)

古代诗文、文献资材、谚语等本文引用达十余处之多。这样既丰富了文章内容,扩大了知识面,加强了说明效果,同时又使文字生动活泼,富于变化,具有较强的文学韵味,因而也更能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既能了解有关的科学知识,又能获得一种文学享受。

文章虽属于说明文,却以诗句“南州六月荔枝丹”为题,远比诸如“荔枝”、“说说荔枝”之类的题目生动活泼富于形象感。文章开头引白居易《荔枝图序》中的句子进行质疑,自然引出对荔枝的说明介绍。文中引用诗句,或介绍荔枝林的景观,或说明荔枝的不耐贮藏,或印证荔枝的生长北限,或借以表达应大力发展荔枝生产以满足人民的生活需要的愿望与建议,都极富文学情趣。(作用:确凿可信既扩大了文章的知识内容,又增强了思想性,还增加了文学情趣。)

5.作比较: “优良的荔枝,种子发育不全,有似丁香。”

6.分类别: “广东有双季荔枝,又有四季荔枝,

7.下定义:“荔枝壳表面特称龟裂片。”、“两侧有一条沟,叫做缝合线。”(作用:准确、科学)

(二)大量引用诗文:

诗文作用

?荔枝图序》说明荔枝的外形及内部特征

?咏荔枝膜》说明荔枝的膜的轻薄

?过华清宫绝句》(一) 说明荔枝的不耐贮藏

?惠州一绝》突出苏轼对荔枝的喜爱

掌故作用

唐明皇宠幸杨贵妃兼程送荔枝 说明荔枝的不耐贮藏

宋徽宗移荔枝于宣和殿 说明荔枝的性喜温暖特点

文徵明说顾氏种活荔枝事 说明荔枝的性喜温暖特点

四、课文总结

本文以短小的篇幅、丰富的知识,饶有兴味地介绍了有关荔枝的科学知识,既有一般说明文简明准确的特点,又有清新怡人的诗意,知识与思想并重,诗情盎然,是一篇不可多得的科学小品。把握说明顺序,理解说明方法,探究说明技巧,感受语言魅力是学习科学小品的四大要素。培养学生概括要点,筛选信息的能力是学习说明文的重要导向。

五、布置课后作业

1. 筛选课文主要信息,把这篇文章改写成一段一百字左右的平实的说明性文字。

荔枝颂教案篇4

知识与技能:

了解文中介绍的有关荔枝的科学知识,理解作者引用的史料及诗文

学会筛选信息和概括要点

过程与方法:

明确学习要求

合作探究,采用小组讨论方式,筛选各段要点,理清说明顺序

点拨,针对课文难点,教师酌情给予指导

态度情感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态度

培养学生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理清文章的思路,训练学生快速概括内容要点

把握说明顺序,鉴赏表达技巧

教学难点:

品读赏析文本作为科学小品所具有的科学性、思想性、文学性

教学方法:提问法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语设计

多媒体展示“荔枝”的特写镜头,请学生仔细观看画面,并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自己眼中的荔枝。

二、 解题:

作者为什么不直接用“荔枝”作为标题目,而用文中之标题?

“南州六月荔枝丹”短短的七个字,包含了荔枝的生长地域、成熟的时间、以及鲜明的色泽,以这句话作为标题,能激发人丰富的联想;并且它是引用明朝诗人陈辉《荔枝》中的一句诗,具有浓厚的文学气息,同文章的语言风格是一致的,比用“荔枝”作标题要好。

三、 初读课文,概括要点

1、阅读课文,概括每段段意

粗读课文后,选取荔枝的某一个方面,用自己的话或课文的原话详细准确地表达荔枝的特征。质疑《荔枝图序》—外壳—颜色—果形—大小—膜—肉—不耐贮藏—核—花—产地—图谱—移植—发展生产

2、 划分层次,理清思路

一、 引出说明对象

外形:外壳—颜色—形状—大小

荔枝果

果实:壳膜—瓤肉—特性—果核

二、荔枝的生态

荔枝花

二、 荔枝的生产:产地—树谱—移植—产??

3、 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

根据层次,试说说文章的说明顺序。

明确:本文是把荔枝作为水果来介绍的,按照从主到次,由表及里的顺序来写。课文主要介绍荔枝的生产特征,次要介绍生产情况。在介绍果实时,又根据它的结构特点,采用了由外到内,由表及里的空间顺序。在说明荔枝果实的外部特征时,又按照壳面构造—色泽—外形—大小、重量的观察顺序来写。这样既突出了荔枝的形态特征,又说明了有关它的其他知识。

四、 再读课文,筛选信息

结合课文内容,试分析下列句子对课文理解的正确与否。

1、 荔枝大多数是深红色或紫色的。

2、 我们吃的这部分荔枝是荔枝的真正果肉。

3、 荔枝的肉是白色半透明,说它“莹白如冰雪”完全正确。

4、 古代记载荔枝的书有十三种。

5、 荔枝在北方是不可能生长的。

6、 能产荔枝的地区,应该大力发展荔枝生产。

7、 荔枝的成熟期,福建是四月下旬到七月,广东是六月下旬到八月,都以七月为盛。

教师总结:高考科技说明文的阅读主要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其中主要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理解重要语句的能力,其中筛选信息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查学生:

1、在原文的基础上,增加或减少个别词语。如上面第3句原文应是“荔枝的肉大多数白色透明”,所以这个表述是不准确的;

2、在原文的基础上,替换个别词语。如上面第6句原文应是“盛产荔枝的地区”,把“盛”替换为“能”,表意大不相同;

3、在原文的基础上,颠倒个别词语的顺序。如上面第7句原文应是“广东是四月下旬到七月,福建是六月下旬到八月”,把“广东”与“福建”的位置调换;传递的信息不相同。

4、在原文的基础上,增加或删减附加条件。如上面第1、4、5句与原文相比,分别少了“成熟的荔枝”、“现在知道的”、“现代科学技术发达”条件,所以这三个表述是不准确的;

5、根据文章,逻辑推理。如第2句,根据原文的理解,荔枝的真正果肉应是连同果壳扔掉的那一层膜,所以这个判断也是不准确的。

五:细读课文,鉴赏表达技巧

这篇课文在介绍有关荔枝的科学知识时,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试举例说明,并体会其作用。四人一小组进行讨论,并选出代表发言。

1、打比方:使说明的事物更生动形象,让读者更易理解。

如把荔枝比作“绛囊”“红星”“珊瑚珠”,把成片的荔枝林比作“飞焰欲横天”“红云几万里”,把稀奇的荔枝品种比作“细长如指形的‘龙牙’、圆小如珠的‘珍珠’”等等

2、列数字,使得事实确凿,更具说服力

如介绍荔枝大小时说,“通常是直径三四厘米,重十多克到二十多克”;如介绍荔枝贮藏时说,“现经研究证实,温度保持在1℃到5℃,可贮藏30天左右”;又如介绍荔枝结实时说,“一个荔枝花序,生花可有一二千朵,但结实总在一百以下”。

3、 举例子,增强文章的厚重感和说服力。

如唐明皇为了让杨贵妃吃上鲜荔枝,“就要派人兼程飞骑从南方远送长安或洛阳”;如为证明广东很早就有荔枝,用了“南越王尉佗曾向汉高祖进贡荔枝”的例子。

4、 引用,既增强了文章的文学色彩,又充实了文章的内容。

本文最突出的说明方法是引用。引用古诗文、史料、故事多达二十多处。

a. 白居易的《荔枝图序》,给人感觉开头新颖,引人入胜,并为后文作者与白居易对荔枝的不同看法提供依据。

b. 徐勃《咏荔枝膜》,说明荔枝味美。

c. 引用白居易的“一日而色变,色香味尽去矣”,说明荔枝不耐贮藏。

d. 杜牧的诗歌“长安回望绣成堆无人知是荔枝来”,一方面说明荔枝不耐贮藏,另一方面就是对这件事的嘲讽。

e. 苏轼的诗歌“罗浮山下四时春不妨长作岭南人”,一方面为大力发展荔枝生产展现了一幅蓝图,另一方面说明荔枝的味美。

六、揣摩语言,体会本文的科学性,文学性

本文是一篇科学小品,既有一般说明文简明、准确、周密、条分缕析的特点,又有清新诱人的诗意。请学生讨论合作完成

1、 科学性

“现代科学发达,使荔枝北移,将来也许不是完全不可能的事”,作者用揣测语气,说将来也许有可能发生这样的事,如果改成“将来是完全可能的事”,就变成了肯定语气,指将来必然产生的事实。

语言的准确还表现在确数、约数的运算上,如“一年开花两次”、“大约重60克”、“通常直径三四厘米”、“重达四五十克”等等。

语言的科学性还表现在语言的周密上,如“成熟的荔枝,大多数紫色”中的“大多数”、“荔枝的大小,通常直径三四厘米”中的“通常”、“荔枝的肉的细胞壁特别薄,一般都不留渣滓”中的“一般”、“荔枝晒干或烘干,完全失去洁白的面貌”中的“完全”,

2、 文学性

本文的文学性主要体现在引用古诗文、史料、故事上。从标题开始,相继引用了陈辉、郭明章、邓萧、徐勃、杜牧、苏轼等诗人的诗句,既增强了文章的文学色彩,又充实了文章的内容。此外,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使表达生动形象,凸现文采。

总结:本文语言的科学性集中体现在用词准确、周密。文学性集中体现在大量诗词典故的运用上,既使说明形象生动,又使文章诗意盎然。

七、拓展延伸

1、 你从本文的学习中悟到了什么?

2、 选取你身边的一种地方特产,运用你今天所学到的知识向人们介绍。

八、课堂小结

本文以短小的篇幅、丰富的知识,饶有兴味地介绍了有关荔枝的科学知识,既有一般说明文简明准确的特点,又有清新怡人的诗意,知识与思想并重,诗情盎然,是一篇不可多得的科学小品。把握说明顺序,理解说明方法,探究说明技巧,感受语言魅力是学习科学小品的四大要素。培养学生概括要点,筛选信息的能力是学习说明文的重要导向。

九、布置作业

完成讲义练习

荔枝颂教案篇5

教学内容:

1、学习生字,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了解字义。

2、初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目标:

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并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引入新课。

1、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一则谜语,请你们猜一猜这是一种什么水果?圆圆身子紫色壳,甜中带酸汁多多。疙疙瘩瘩虽难看,果中皇后不虚传。

2、对,这就是我们同学们最喜欢吃的荔枝。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课文《荔枝》。请大家齐读课题。

3、请你谈一谈,课文可能会写什么内容?你对课文的作者有哪些了解呢?

二、初读课文,学习课文的生字。

1、自读课文,划出生字及生词。

2、读准生字词,同桌互查。

3、再读课文,读准字音。

4、记忆字形,了解字义。

(1)分析字形结构,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时令:季节。

不消:不需要;不用;用不了。

容:允许;让。“还没容我从书包里……”就是“还没让我从书包里……”。

纹络:本课指果皮上的花纹。

昂贵:价格很高。

玲珑剔透:本指器物精巧细致,孔穴明晰,结构奇巧。本课指荔枝小而好看。

不经意:不注意,不留神。本课指母亲的动作非常自然,似乎是无意识地做的。

阔别重逢:久别重逢。

慰藉:安慰。

遗憾:本课指给自己留下的惋惜之情。

痛楚:悲痛。

(2)请学生联系课文的内容谈谈自己对这些词语的理解。

三、再读课文,理清文章的结构。

1、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想: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内容?

2、用简洁的语言说说每个自然段的意思。

(1)“我”在母亲快70岁的时候,第一次给母亲买回了她从未尝过的荔枝。

(2)“我”一回到家,母亲便端出一盘剜去了疤,洗得干干净净的沙果。

(3)看到“我”买回的荔枝,喜欢荔枝的母亲竟然高兴得像一个孩子。

(4)当客人来家,面对两盘形成鲜明对比的水果,“我”不知所措时,母亲是那样自然妥帖地消除了尴尬,维护了“我”的自尊心。

(5)喜爱荔枝的母亲,每次都把大个的荔枝给“我”吃。

(6)母亲临终前,一直舍不得吃一颗荔枝,都给她心爱的小孙子吃了。

(7)至今,荔枝依旧年年红。

3、默读课文,试着给课文分段。

思考:本课表现的是什么?(母亲对儿孙的爱)。

(1)为此,课文着重讲了几件事?

第一件,我“一回到家,母亲便端出一盘剜去了疤,洗得干干净净的沙果。”

第二件,当客人来家,面对两盘形成鲜明对比的水果,儿子不知所措时,母亲是那样自然妥帖地消除了儿子的尴尬,维护了儿子的自尊心。

第三件,喜爱荔枝的母亲,每次都把大个的荔枝给儿子吃。

第四件,在母亲临终前,一直舍不得吃一颗荔枝,都给她心爱的小孙子吃了。

(2)分段并归纳段意。

第一段:(第一自然段)我给母亲买荔枝。

第二段:(第二至第四自然段)客人来家,面对两盘形成鲜明对比的水果“我”不知所措时,母亲是那样自然妥帖地消除了尴尬,维护了“我”的自尊心。

第三段:(第五自然段)喜爱荔枝的母亲,每次都把大个的荔枝给“我”吃。

第四段:(第六段)“母亲临终前,一直舍不得吃一颗荔枝,都给她心爱的小孙子吃了。”

第五段:(第七段)至今,荔枝依旧年年红。

四、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朗读课文。

荔枝颂教案篇6

教学目的:

1.掌握课文先主后次、由表及里的说明顺序;

2.以引用为重点,学习用数字、举例子、打比方等多种说明方法;

3.从课文引用的材料中,在思想认识上受到一定的启发教育

4.领会本文准确地运用语言和引用古代诗文加强说明效果。

5.了解荔枝的生态及其生产情况,丰富科学知识。

教学重点:

本文的结构方式。

教学难点:

本文语言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课时安排: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释题导入:

“南州六月荔枝丹”是明朝陈辉《荔枝》诗中的句子。用古诗命题蕴藉含蓄,引人入胜。此题内涵丰富:产地南州,泛指我国南部地区;成熟的季节六月(公历七月);鲜果的色彩丹,绚丽如丹。突出了荔枝生态的主要特点产地、成熟期、颜色。充满诗情画意,而且引古诗为题,也与全篇广泛引证的风格统一起来。

本文属于科学小品,属于说明文。所谓小品就是随笔之类的小文章,科学小品则是介绍科学常识的文艺性说明文,既有很强的科学性,又有一定的文学情趣。

二、作者简介:

贾祖璋是我国著名的生物学家、科普作家。他创作、编写、翻译了二十九部生物学著作。现任中国科普创作协会副理事长。贾祖章先生虽已八旬有余,但他人老心不老,现在终日伏案著述,陆续写出了许多优秀科普作品。《南州六月荔枝丹》《花儿为什么这样红》,都选自他的《生物学碎锦》。

三、通读课文,注意字词:

字词正音:

缯zēnɡ:古代丝织品的通称

瓤ránɡ:瓤子醴lǐ:甜酒囊nánɡ:口袋

酪l&agra一ve;o:用-乳-汁制成的半凝固状食品

勃bó:烟起貌莆pú:福建莆田县

词语补释:

龟裂jūnli&egra一ve;:呈现许多裂纹。(龟甲ɡuījiá)

幅员:领土面积。地广狭为幅,周围为员,员即圆。

劳民伤财:既使人民劳苦,又耗费钱财。(使动用法)现多指滥用人力物力。

不了了之:把问题放在一边,就算了事。了:完成。了(第二个):了结、结束。

逼真:⑴极象真的;⑵真切。

绚丽:灿烂美丽。

渣滓:⑴物品提出精华后剩下的东西;⑵比喻品质恶劣对社会起破坏作用的人。

兼程:一天走两天的路。

造化:⑴自然界的创造者,也指自然。⑵福气、运气。

四、指导自读:

1、结合注释阅读全文,标出读不准音的、不懂意思的、难写的字词,查词典解决,做到能读、会写、懂意思;

2、在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细读课文,弄清课文写了什么、是怎么写的、为什么这样写、有什么特色,对文章有进一步的理解;

3、写出课文的结构提纲;

4、划出课文中引用的部分,思考它们的表达作用;

5、提出疑问。

五、编写全文提纲,弄清顺序,理解脉络:

通过这个结构提纲,使学生明确:《南州六月荔枝丹》介绍荔枝这种水果的生态特点,因此从生理特性写起,写到它的生活习性,并且以生理特性为主,生活习性为次,这是文章总的说明顺序。写荔枝的生理特性,主要是写果实的特点,这一部分的说明顺序是由表到里,即从外部形态写到内部结构,一层一层,从外壳一直写到内核,条理非常清楚。

第10段说明荔枝的花,在分段处理上有一些分歧,如课文的练习,把它归入内部结构,这显然是不恰当的。因而有的就把主体部分分为“果、花、产地、习性”四大段,这种分法可以参考。

(列提纲也是一种很好的思维训练,要充分启发学生积极思考,敢于质疑和发表不同意见。)

第二课时

一、阅读第一段,提出问题:

背诵(或抄录)。《荔枝图序》全文

荔枝生巴峡间,树形一团一团一如帷盖,叶如桂,冬青;华如桔,春荣;实如丹,夏熟;朵如葡萄,核如批把,壳如红缮,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大略如彼,其实过之。若离本枝,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元和十五年夏,南宾守乐天,命工吏图而书之,盖为不识者与识而不及一二三日者云。

提问:白居易写荔枝,从树形、树叶到花、壳、实、味等等,写得比较全面,而课文的第1段为什么只引用了其中“壳如红缯,膜如紫绢,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四句?

引文是为写作目的和说明内容服务的,引用哪些文句,必须有所选择。第1段里所引4句的内容,实际上就是这篇文章所要说明的重点。这一段把自己幼时对荔枝干的认识同白居易对荔枝的描写进行对比,通过比较提出问题,为下面进行具体说明开了路。这篇说明文的开头同《景泰蓝的制作》不一样,不是用平实、简洁的语言而是写得比较生动,这就是科学小品(文艺性说明文)的特点。

二、研读课文:

1、本文在介绍荔枝时是从那几个方面介绍的?那部分是作者介绍的重点?

果实(重点)

2、作者在介绍果实的时候是按照什么顺序介绍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外部形态 -- 内部结构

好处:符合人们观察认识事物的规律,便于读者理解。

3、作者对荔枝外部特征的介绍是从那几方面介绍的?

4、看书第二段,作者是用哪个词来描写荔枝外壳的? “粗糙”。

5、那么,什么叫做“粗糙”?

不光滑,不精细。

6、用“粗糙”这个词来描述荔枝是否准确?

准确(不准确)

7、想一想比如草莓、核桃、卢柑、猕猴桃等果实的表面能否用“粗糙”这个词来形容?

可以。

8、大家说,只用“粗糙”这一个词能否把荔枝的外壳说清楚?换句话说你头脑中出现了荔枝的模样了吗?

没有。

9、这只是初看荔枝时对荔枝外壳总的认识。你们看看为了把荔枝和其它果实区别开来,作者抓住荔枝的那些特征来介绍的?采用了什么方法?

特征--龟裂片、片峰。

方法--下定义、打比方

10、这样介绍有什么好处?

准确、形象、简明。

11、荔枝的外壳已经说清楚了,作者为什么又在最后补充了一句话?

更准确、更令人信服、不片面、不绝对。

12、由此可见要说清楚一个事物至少要具备几个条件?

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有一定的说明方法。准确简明的语??

13、为什么一定强调要“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

特征:是一个事物区别于其它事物的最主要、最本质的方面。只有把握了事物的特征,才有准确性可言。特征往往是呈多方面的,从不同角度看特征不止一个这就要根据写作目的、读者对象选好角度确定重点,进行重点说明,以便是读者对被说明事物有个深入、细致、全面的了解。

14、从这个结构示意图可以看出,作者是从不同方面来写荔枝的外部特征的,这里有没有不是荔枝的外部特征的地方?重量。

15、既然不是外部特征,可为什么又在这里出现了呢?

因为同种事物重的个头肯定也大,写重量是为了说荔枝的大小,因此也是必用到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16、在写荔枝颜色的时候有这样一句话:“成熟的荔枝,大多数是深红色或紫色。”这句话说的是否准确?为什么?

准确。有了限制词:成熟、大多数、或,使荔枝的颜色具有普遍性。使说明语言准确的方法之一是-----加限定词,使其具有普遍性。

17、根据上面所讲的阅读第四段文字,在介绍荔枝形状时哪些词语不能少?为什么?

“或”、“通常”、“有的”、“显隐随品种而不同”。修饰限定作用.

18、明白了抓住事物的特征说明事物和说明语言的准确运用,现在我们来实践一下。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手里的卢柑,尽量用准确的语言介绍卢柑的“外部形态”。(学生活动)

19、为了使说明事物更准确起见,还可以借助一些资料。下面是百科全书上一段关于柑果的介绍。

柑果:又称橙果。浆果的一种类型。外果皮坚韧革质,中果皮疏松髓质,有纤维束布其间,干燥果皮内的“桔格”就是这些纤维束。内果皮膜质分为若干室,室内充满含汁的长形丝状细胞,是原来子房内的表皮一毛一发育而成的。这是果实的食用分,如柑、橙、桔、柚等的果实。

20、这段文字是按照什么样的顺序介绍的?

外--内(外果皮----中果皮----内果皮)

21、本文在介绍荔枝的内部构造时是怎样介绍的?按什么顺序介绍的?

22、荔枝的内部构造是按从外到内的顺序写,这部分介绍在结构上有没有不妥当的地方?“贮藏”不应放在这个结构里。那么它应放在哪合适?有关资料。

荔枝花————10

有关内容

栽培史、产地——11

古代荔枝谱 ——12

习性、生长北限—13

23、有关内容有这麽多,是不是随便放一个位置就行?应把它放在哪?

不行。放在“栽培史、产地”处。

24、可见,写好一篇说明文除了前面说的三个条件外,还应该注意说明的顺序和查阅有关资料。

三、小结:

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

要查阅有关资料

荔枝颂教案篇7

教学目标:

1、掌握说明文的特点,理解说明文的顺序和说明方法;

2、理解科学小品是一种用文学来介绍科学知识的文艺性说明文;

3、体会作品中说明文语言的科学性、准确性及文学性。

教学重点:

1、感知课文,按要求筛选信息,了解荔枝的生态及其生产情况;

2、学习本文先主后次,由表及里,从实到虚的说明顺序,并了解其作用;

3、领会本文准确地运用语言和引用古代诗文加强说明效果。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说明文知识单元学习指导:

1、说明文是客观地说明事物的一种文体,目的在于给人以知识,或说明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特征,或阐述事理。说明文的范围比较广泛,如科普读物、知识小品、解说词、说明书等均属于说明文。

2、说明文大致包括三种具体样式:一带有一定文艺性的,指科学小品,如《南州六月荔枝丹》;二科普性为主的,如《向沙漠进军》《宇宙里有些什么》;三实用性的,如广告、说明书、提要、提示、规则、章程、解说词、科学小品等。

3、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打比方、列数据、作比较、下定义、作诠释、摹状貌、画图表、引用等。

4、常见的说明的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说明的顺序,是按照事物本身的条理和人的认识规律来安排的。比如介绍景物,建筑,多是根据地理环境、方位布局来安排;介绍事物源出、演变,多是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来安排;阐述事理又按照事物的逻辑顺序来安排。总之,是按照一定的顺序,由表及里,由实到虚,由分到合,由远及近,由浅到深,逐步阐述。

5、说明文的特点是“说”,而且具有一定的知识性。这种知识,或者来自有关科学研究资料,或者是亲身实践、调查、考察的所得,都具有严格的科学性。为了要把事物说明白,就必须把握事物的特征,进而揭示出事物的本质属性,即不仅要说明“是什么”,还要说明“为什么”是这样。应用性说明文一般只要求说明事物的特征,阐述性说明文则必须揭示出问题的本源和实质。

说明语言的准确性,是说明文语言的先决条件。准确性和多样性、灵活性并不矛盾。

6、说明文的考试点主要有:

1)对说明对象及说明特征的理解;

2)对说明方法的辨识与理解;

3)对说明顺序的分析与理解;

4)对文章段落结构特点的分析;

5)对文意、层意、段意的概括;

6)对关键词语、重点句子含义及其表达作用的评析;

7)对说明语言准确性的体会。

二、作者及解题:

1、贾祖璋是我国著名的生物学家、科普作家。他创作、编写、翻译了二十九部生物学著作。现任中国科普创作协会副理事长。贾祖章先生虽已八旬有余,但他人老心不老,现在终日伏案著述,陆续写出了许多优秀科普作品。《南州六月荔枝丹》《花儿为什么这样红》,都选自他的《生物学碎锦》。

2、“南州六月荔枝丹”是明朝陈辉《荔枝》诗中的句子。用古诗命题蕴藉含蓄,引人入胜。此题内涵丰富:产地南州,泛指我国南部地区;成熟的季节六月(公历七月);鲜果的色彩丹,绚丽如丹。突出了荔枝生态的主要特点产地、成熟期、颜色。充满诗情画意,而且引古诗为题,也与全篇广泛引证的风格统一起来。

本文属于科学小品,属于说明文。所谓小品就是随笔之类的小文章,科学小品则是介绍科学常识的文艺性说明文,既有很强的科学性,又有一定的文学情趣。

三、阅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

1、列出提纲,了解荔枝的生态及其生产情况。

明确:第一部分:引用白居易《荔枝图序》“壳、膜、肉、浆”引出话题,总领全文

外壳:龟裂片、片峰(粗糙)颜色:深红色或紫色

形状:心脏形、卵圆形、圆形大小:直径三四厘米(重十多克至二十多克)

第二部分:荔枝的生态

壳膜:白色果肉:颜色、味道、肉质、制作

贮藏:不耐贮藏(与果实关系密切,附带介绍)

果实:果核长圆形、表面光滑、棕褐色或绿色

花期:花形、花型、花序、花蜜

第三部分:荔枝的生产

产地:中国南部果谱:种类、内容、荔枝品种

移植:习性、古荔枝移植情况产销:因地制宜,大力发展,满足需要

2、分析课文是按何种顺序进行说明的。

明确:先主后次,由表及里,从实到虚。

四、筛选课文主要信息,将文章改写成一段一百字左右的平实的说明性的文字。

明确:

1、根据提纲,概括要点;

2、注意说明顺序及说明方法;

3、把握说明语言的朴实主、准确。

五、布置作业:完成《学案与测评》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