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网实用文档工作计划列表页

高中必修二《梦游天姥吟留别》精品教案

2025-10-26 06:07:13工作计划

高中必修二《梦游天姥吟留别》精品教案 篇1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认识李白,了解李白诗歌深远的影响和意义。

  【过程与方法】熟悉诗人当进的写作心境,体悟诗歌所表现出的复杂的思想情绪。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朗诵中体会诗歌丰富的想象和天马行空的行文气势。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在理解诗歌的抒情结构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诗人抒情的手法及其浪漫主义特征。

  三、教学方法

  朗读法、讲授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背几首学过的李白的诗歌,老师随之导入:李白是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诗豪迈洒脱,雄奇奔放,超脱于俗世,但是李白并不是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圣人,他有和我们普遍人一样的遭遇、苦恼和追求,今天让我们通过一个梦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

  (二)整体感知

  1.找一位学生朗读全诗

  老师明确:作为诗歌的学习,准确的朗读是第一步。

  2.老师配乐范读

  明确:读音准确是第一步,作为赏析,还要读出诗歌的感情。

  (三)深入研读

  1.学生读第一段后思考天姥山是什么样子,引导学生体会“连”、“横”、“拔”、“掩”、“倾”等字的妙用,再齐读,读出语势变化。

  2.由老师设问哪几句是描写梦中天姥山的句子将第2段切分成三部分。

  (1)赏析第一部分(到“水澹澹兮生烟”):引导学生自读,然后就自己喜欢的句子读读,感受诗人当时的内心世界,并用自己的声音传达出这种心情。

  (2)赏析第二部分(到“仙之人兮列如麻”)老师明确:诗人游兴正浓,这时天色暗下来,转瞬间在诗人面前出现了一个神仙世界。学生自读后闭目想象神仙世界的情景,然后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描述。

  找学生读自己的描述文字,然后引导学生讨论,神仙们聚集到金银台上做什么?

  再找学生读这几句,读出向往与喜悦之情,然后齐读体会,最后要求当堂背诵这几句。

  (3)赏析第三部分(到“失向来之烟霞”)

  老师设问:诗人在梦到最美好的时候突然醒来,此时心中是什么感受?应该怎样读这几句诗?引导学生在读中体会诗人的惆怅与失意。

  3.学生齐读末段

  明确“世间行乐亦如此”中“此”的指代内容(梦境)

  老师设问:“诗人发出了怎样的感慨”

  生读最后两句后老师明确:这种感慨不是无缘无故的,所谓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梦是心理情感的曲折反映。想当年,李白被诏入京,曾大呼“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自认为可以实现自己“济苍生、安社稷”的政治理想,然而外戚专权,同僚争权,自己备受排挤,不到三年便被赐金放还。诗人的感慨是看透了黑暗现实的一种顿悟。

  学生再齐读全段体会。

  (四)拓展延伸

  1.你从这首诗中的哪些诗句,读出了李白诗歌的豪放飘逸?

  明确:构思上最突出的特点是想象奇特,为了借别离之情来表现自己不事权贵的思想,作者不是直接描写现实生活中景物,而是以丰富的想象借助梦游的形式来展示一个个奇景,塑造出一个个梦幻中的生动形象使本文具有了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并大量的运用了衬托(如用瀛洲、天台来衬天姥山)、比喻(如“身登青云梯”)、夸张(如“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比(如将仙境与人事比、理想与现实比)等手法,使幻想中的景物活灵活现,也更好地表达了作者的内在感情。

  2.这首诗有哪些艺术特色?

  (1)构思奇特。全诗以游仙为构思的出发点,借天姥山的高峻和有关传说,虚构出一个与黑暗的现实社会形成鲜明对照的神仙世界,以此表达诗人对自由、光明的渴望与追求,同时也写出他不满现实、不趋炎附势、蔑视权贵的反抗精神。

  (2)想象丰富。神话传说和对自然山川的真实体验融合在一起,运用丰富的想象和大胆夸张,充分体现了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

  (3)语言灵活。形式错落,富有节奏感,兼用长短句,打破“七言”的束缚。

  (五)小结作业

  阅读文本中的《月下独酌四首(其一)》,写一篇鉴赏文章,字数不限。

  五、板书设计

高中必修二《梦游天姥吟留别》精品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通过了解李白的生平思想,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2.过程与方法:诵读、讨论全诗,重点鉴赏诗歌中的景物。

  3.情感目标:理解封建社会中知识分子的遭遇和苦闷等丰富而复杂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讲解第三段梦境的内涵,进而理解诗歌的主旨。

  教学难点:认知诗歌中景与情的关系,理解诗人复杂的思想情感。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通过学生在初中时学过的诗歌,引入到本课。(让学生在温故中知新)

  二.解题——梦游天姥吟留别

  三、写作背景

  李白早年就有大济苍生的志向,唐玄宗天宝元年,朋友道士吴筠推荐李白,玄宗于是把他召到长安。李白本想借此机会有所作为,但玄宗只把他看做一介词臣,并不重用。又受权贵排挤,连玄宗也对他不满,天宝三年,李白被赐金放还。

  四.朗读感知

  听配乐朗读,注意字音、语调、节奏。(教师强调要点——范读——学生朗读)

  五.整体感知(自主、合作、探究下面的问题)

  (一)赏析第一部分:入梦缘由

  1.诗歌写“梦游天姥”,但一开头却写“瀛洲”而不是写“天姥”,为什么这么写?

  明确:诗中写“瀛洲”用了“信”字,写天姥山用“或”字,“信”是什么意思?是“确实”之意。“或”是“或许”之意。这就是说在人们的口中,一个是海外仙山,虚无缥缈,一个是真实存在,可以看见。把天姥山和仙山并提,就是天姥山沾上了神秘神奇的色彩。再者,仙山是难觅的,而天姥山是可寻的,接下来自然而然过渡到游天姥山,为下文做了铺垫。

  2.那越人口中的天姥山是个什么样子呢?我们一起读一下对天姥山的描写。从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出天姥山的什么特点,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

  明确:突出了山势的高峻。“天姥连天向天横”,直接描写,其余几句通过五岳、赤城、天台的的对照,运用了夸张、衬托的手法。

  3.小结:事实上,天姥山只是浙东一处灵秀之地,与天台山并峙,较五岳却是小巫见大巫了。这里运用夸张和衬托手法,给我们营造了一个神奇的氛围,将我们一步一步的引向了梦的境界。

  (二)赏析第二部分:梦游天姥

  1. 开始“梦游”了,诗人先到了哪里?

  明确:剡溪。这是登山的第一站,我们用“入山”(板书)两个字来概括。

  2.此时作者是什么样的心情?入山时的景物有什么特点?

  明确:“飞”字表现作者急切的心情。抓住意象分析,湖月相映,渌水生辉,清猿啼鸣,写出了环境的清幽、宁静(板书)。

  3.“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诗人开始登山了,登山途中的景物如何?(一起来读一下)诗人在这里都写了那些景象?(抓住意象和关键词讨论)

  明确:青云、海日、天鸡,山势高耸,早晨光线明丽;暝、熊咆、龙吟、云欲雨,水生烟,光线由明转暗,显得森然、幽暗。青冥浩荡、日月照耀,群仙聚集,写仙境的光明灿烂。山中仙境截然不同,我们把这部分分成两层,板书——山中:森然、幽暗:仙境:光明灿烂。

  (三)赏析第三部分:梦中醒来

  1.可惜梦不长久,接下来诗人从梦中惊醒,美好的仙境顿时消散。梦中醒来,诗人的心境如何呢?梦境与现实有什么联系呢?(抓关键字词)

  明确:①“长嗟”“惟”“失”,可以看出,诗人此时是失落的。②“亦如此”将梦境和现实联系了起来,梦中的经历可以说是李白人生经历的折射,诗人从听闻天姥,到寻访、登临、遇仙、梦醒的过程,其实就是对人生理想的向往、追寻、艰难、圆梦、梦碎的过程。世间一切都如南柯一梦,醒来无踪。东流水”的意象就是取“逝去”之意,万事皆是如此。由希望到失望,李白借诗歌抒发内心的郁闷。

  2.有如此的人生经历,李白的人生态度有没有发生变化呢?(自由讨论)

  问题引导:① “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是一种消极思想吗?与前边写景部分那句可以照应?②“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现作者什么精神?

  明确:“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李白在现实中受挫,只好寄情山水,求仙访道,从此与官场决裂,就像谢灵运一样,远离黑暗,脚著谢公木屐,徜徉山水。这种举动貌似消极,但李白并没有真正的沉沦,从“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中,我们看到李白的傲气和傲骨,表现了蔑视权贵,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追求个性自由的性格特征。

  3.有人认为,梦中仙境为作者追求的理想境界,这种理解可以吗?(开放性探究题)

  提示:可以,诗人在险恶的环境中挣扎(山路险恶——尘世艰难),终于发现,自己应该追求的理想(仙境——世外桃源),梦中醒来,若有所失,更是坚定了信念“放白鹿”“访名山”,与官场决裂,超脱世俗。

  六、作业设计(见ppt)

  七.板书设计

  八、教学反思:

  这篇诗歌是李白的长篇诗歌,我觉得要想让学生学好这首诗,首先应该要让学生结合写作背景对诗歌有一个总体的把握和认识,所以,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我通过“整体感知”这个环节理出了诗歌的层次,然后再具体分析。分析过程中,以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为主,通过设计一系列的问题,配合作者的人生经历,引导学生领会诗歌中景与情之间的关系,训练学生鉴赏诗歌的方法,力求达到“和谐高效”的效果。

高中必修二《梦游天姥吟留别》精品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 熟读内容,结合注释疏通文意,把握文中的关键字、词、句的含义。

  思维发展与提升 缘景明情,在诵读过程中感悟、体味诗歌情感,理解“诗仙”艺术的浪漫艺术和人生的理想追求。

  审美鉴赏与创造 鉴赏“梦游”意境,体会李白浪漫主义风格,提高古诗鉴赏能力。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 品味诗人情感,学习诗人不慕荣利,追求自由的伟大人格。

  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感受诗歌韵味;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欣赏诗歌丰富多变的意境,理解诗人复杂深沉的情感。

  教学难点 深入理解诗人看似消极的人生感慨里深藏的蔑视权贵、追求个性自由的思想,学习他独立傲岸的人格;理解诗歌主旨及李白浪漫主义手法的运用。

  教学过程

  01

  颂声载道入新课

  1. 他的诗: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他喝酒: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他的剑:安得倚天剑,跨海斩长鲸。

  2. “公非人世之人,可不是太白星精耶”,这是贺知章心中的李白;“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 这是余光中心中的李白;李荣浩凭借“如果能重来,我要选李白”,这是歌手李荣浩对李白的倾慕。李白是国人心中的“诗仙”,从古到今,无人质疑。他因何被称为“诗仙”?今天,我们以他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为例,一起来探究“诗仙”的内涵。

  3. 解题

  吟:古诗体式,多有悲愁慨叹之意,形式活泼,如同散文中的随笔,可以不拘一格。其它的如“歌”、“行”等。

  文体知识:本诗是一首七言古诗。七言古诗简称“七古”。“古诗”又称“古体诗”,是相对于格律严格的“近体诗”而言。“七言”分两种,一种是以七字句为基础,杂用四、五、六、九言而构成了形式自由的长短句,这样长短交错,换韵自由,富于变化,也称为“歌行体”;另一种是每句七字,句式整齐。今天所学的这首诗属于属于前一种,即“歌行体”。

  4.“梦游天姥”,通过这四个字,我们可以获知哪些信息?

  诗人是在梦中游历天姥山,诗人驰骋自己的想象,写的是虚景……

  5.“留别”

  写作背景:李白早年就有济世的抱负,但不屑于经由科举登上仕途,而希望由布衣一跃而为卿相。因此他漫游全国各地,结交名流,以此广造声誉。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李白的朋友道士吴筠向玄宗推荐李白,玄宗于是召他到长安来。李白对这次长安之行抱有很大的希望,在给妻子的留别诗《别内赴征》中写道:“归时倘佩黄金印,莫见苏秦不下机。”李白初到长安,也曾有过短暂的得意,但他一身傲骨,不肯与权贵同流合污,得罪了权贵,连玄宗也对他不满。他在长安住了一年多,在天宝三年(744年)就被赐金放还,他那由布衣而卿相的梦幻从此完全破灭。李白离长安后,曾与杜甫、高适游梁、宋、齐、鲁,又在东鲁家中居住过一个时期。这时东鲁的家已颇具规模,尽可在家中怡情养性,以度时光。可是李白没有这么做,他有一个不安定的灵魂,他有更高更远的追求,于是离别东鲁家园,又一次踏上漫游的旅途。这首诗就是他告别东鲁诸公时所作,诗歌还有一个标题《梦游天姥别东鲁诸公》。

  02

  因声求气入诗境

  1. 播放多媒体视频诵读,勾画字词,理解诗歌主要意思。

  2.读音检测:

  天姥 天台 瀛州  脚著 剡溪 渌水

  谢公屐 暝 殷岩泉 栗深林 訇然 鸾回车

  3.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诵(背诵最佳),特别注意最后一句的感情表达。要求学生跟着老师的节奏,语气语调的变化,来把握好内容,并要求学生边听边勾划出四个句子:诗眼句;文脉句;梦境的起止句;醒后人生规划的句子。

  4.标出要求勾画的四类句子:

  诗眼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文脉句: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我欲因此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梦境起止句:我欲因此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

  醒后人生规划的句子: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5.清理文章思路结构:

  梦游之由(起)——叙述;

  梦游之景(见)——描写;

  梦游之感(叹)——议论、抒情。

  03

  缘景明情觅仙踪

  1.学生诵读(鼓励自告奋勇),师生共同点评。

  1. 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诗是诗人主观情感和客观物象相融合的世界,这就是我们缘景明情的依据。现在请同学们齐读梦前、梦中两段,读时请找找在这两段中写了哪些景?这些景又构成了哪些画面?

  小组合作探究,找出喜欢的几幅画面,从下面三个方面说说你们的品读收获:运用了 的手法(或词语)描绘了 的画面融入了 的情感。⑴鉴赏文学作品的三个角度:写什么?怎么写?为什么?

  ⑵探究“入梦之因”部分。

  学生齐读,教师引导:文章是记游,但与一般的记游不同,细心的同学可能已经发现了,不同在什么地方?

  这是“梦游”。请一位学生找出点题的诗句(“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请一位学生作答解释:“我欲因之梦吴越”。

  因(表因果关系)之(代词)那么前文是 作者游天姥山的原因。

  我们一起来赏析这部分诗文,思考是什么激起了诗人的游兴?

  朗读:“海客淡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霓明灭或可睹。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从诗文中体会天姥山的形象:越人言

  云霞明灭

  连天横 ——五岳

  与别山作比 ——赤城——天台

  六行诗既点明了天姥山的位置,同时突出了天姥山之高峻。超五岳,压倒赤诚,连绝高的天台山也只好倾倒在它的东南方。

  李白自青年时代就向往吴越的山水,曾在《秋下荆门》中就抒发了自己这份向往之情,“此行不为鲈鱼脍,自爱名山入剡中”,天姥山的奇景瑰形激发了李白的游兴。

  那么诗篇起笔却没马上写天姥山,诗人先写“海客淡瀛洲”,这样落笔是什么原因,“瀛洲”指什么?

  从“瀛洲”打开学生的思路。骄阳酷暑,我们向往去海边,那么对“东海蓬莱”会有所耳闻,这“蓬莱”相传是一座仙岛,上有长生不老药,当年秦始皇曾遣三千童男童女上岛采药,诗中所言的“瀛洲”为这东海上三座神山之一,还有一座是“方丈”。

  来往海上的人淡起仙人居的瀛洲,印象中是烟雾缭绕,波涛迷茫,实在难以寻求。

  以此山的难求来映衬天姥山的实在。虽然高耸入云,但确实有其山,云开雾拨之后还能真真实实地睹上一面,所以诗人希望自己踏上此行。

  ⑶探讨梦境部分

  ①概括这一部分的三幅画面

  月夜渡湖(剡溪)

  著屐登山(山中)

  仙人盛会(洞内)

  ②那么让我们随着诗人的想象,一起进入他的梦游世界。诗人是如何来到目的地的?

  “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诗人渡过镜湖,在月的映照下,来到剡溪。有诗云:“东南山水,越为首,剡为面,沃洲、天姥为眉目。”到了剡溪,诗人已到了天姥山的入口。

  “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

  相传晋朝以前,这里人迹罕至,只有汉时的刘晨、阮肇入此山采过药。到南朝时,淝水之战中曾立下赫赫战功的谢玄的孙子到浙江永嘉来任太守,此人喜遨游山水,永嘉恰巧山秀水灵,所以任职期间游遍了这里的山山水水。当时从会稽到永嘉地区,须穿越新昌,天台地区,此地丛山峻林,茂林修竹,而性喜山水的太守开始伐木取径,直到临海。风光绮丽的天姥山正处这险要地段,因而名声大振。

  李白追慕前贤高情雅致,神思飘飘,深入了天姥山。

  “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谢公屐:据载,谢灵运游山时所穿的木屐,上山时去其前齿,下山时去其后齿)

  ③诗人立在了前人开拓的古道上,展开了丰富的想象,他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读出相应诗句。

  “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看到)“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听到)

  诗人想象中的天姥山:山高、路崎岖、奇花异草迷人眼,泉声殷殷如雷鸣,清猿长啼,天鸡空中啼明,幽深寂静,使人站粟。

  正在此时,忽然“列缺霹雳,丘岳崩摧”,眼前出现了另外一个世界。在这里,诗人看到了什么?

  “青冥浩荡不见底,甘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上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情到酣处,诗人的想象纷至沓来。青空寥落,深不见底,金银台上,日月照耀,金碧辉煌。神仙排云而出,身着云霞般华美的衣裳,乘清风,纷纷而来。 老虎鼓瑟,鸾鸟拉车,仙乐阵阵,车声辚辚。众仙像麻束一样列队立在金银台上。诗人神游八极之表。

  ④忽然“魂悸以魂动”,诗人梦中觉得心中悸动,恍恍惚惚醒转过来,口中仍发出惊叹之声。——梦已醒。

  “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只有睡着时候垫的枕席还在,梦中的烟霞胜景已全部消失了。梦已尽而思无穷。

  小结:诗人因越人传说天姥险峻绮丽,而起游兴,还未启程,已先梦游,情到酣处,仙境忽现,虚境之中又生幻境,使读者随着诗人的笔触摇曳生情,起伏跌宕。

  3.从画面看,这个浪漫的梦境变幻莫测,神奇万变,诗人以丰富的想象和大胆的夸张彰显了浪漫艺术。从流露出的起伏跌宕的情感看,我们如何来理解这梦的深意呢?请同学们结合诗句和相关资料,小组讨论,表达你对这个梦境的理解。

  梦境是现实的反面。——伟格利

  梦是一种愿望的达成,它可以算是一种清醒状态精神活动的延续——弗洛伊德

  太白被放以后,回首蓬莱宫殿(唐宫),有若梦游,故托天姥以寄意。——陈沅《诗比兴笺》

  交流小结,点评提升。

  对于本诗的“梦境”,评论界说法不一,让我们齐读北大教授葛晓音《天与俱高的艺术境界》一文的片段,看看专家的解读吧!

  这首诗的奇特在于梦境的不确定性,它可能是李白所向往的自由境界,也可能是他精神上迷惘失意的反映。甚至包含着他对长安三年一梦的嗟叹。正因如此,这诗才在给人奇谲多变、缤纷多彩的丰富印象的同时,又启发了多方面的联想。——葛晓音《天与俱高的艺术境界》

  小结:总而言之,诗人是托梦言志、借梦抒怀,借这样一个神奇浪漫的梦,表达他对永恒光明世界的向往,这才是他的“理想人生”啊!

  04

  知人论世品诗仙

  1. 留别和送别相对,李白在梦后写了三句心里话留给来送别的朋友,齐读最后一段,思考:你从这三句话中读出了几层意思?

  明确:两层,人生无常、求仙访道;蔑视权贵。结尾段属于点睛之笔,照亮全诗,李白对名山仙境的追求,就是对现实的不满,对名山大川的追寻可以看出李白不屈的灵魂和铮铮傲骨,从而让我们看到了浪漫主义诗歌的本质:人格的自由和不屈的追求。

  2. 既要避世远游,又何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之语呢?

  想要弄清这个问题,知人论世不可少。

  “诗仙”生平:

  14岁 立志“安社稷”“济苍生”

  25岁 仗剑远游,求仕无果

  42岁 奉诏入京,供奉翰林

  44岁 权贵排挤,赐金放还

  54岁 安史之乱,从军报国

  56岁 兵败流放,中途遇赦

  61岁 再请从军,因病折回

  62岁 病逝当涂

  明确:李白兼济天下的壮志一生未变。封建社会,等级森严,所有的人才都摆脱不了依附封建王朝的地位,而李白粪土权门、蔑视富贵,以布衣的骄傲和王侯相抗衡,甚至传说他不能屈身“以腰间有傲骨”。不论穷达,始终保持自己独立的人格,这是李白的伟大之处,也是李白诗歌最具魅力的地方。龚自珍说:“李白兼具了庄子逸事高蹈、天马行空的自由之魂与屈原孤傲忠介、上下求索的倔强个性,这两种古来不可兼得文化性格在他身上聚在了一起。”这正是我们今天探讨的“诗仙”内涵:用浪漫艺术追求理想人生,以不屈傲骨维护独立人格。

  3.小结:作者为什么要花大量笔墨来描写梦境呢?

  用浪漫主义手法,通过梦游,抒写了对山水名区和神仙世界的热烈向往,表现了作者鄙弃尘俗、蔑视权贵、追求自由的思想。

  梦中仙境象征作者追求的理想境界。写自己对山水名区和神仙世界的向往正是为了表明对黑暗现实的厌恶。也就是说,诗歌的前后是一致的,都是在写诗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只是诗歌的前半部分用梦的形式曲折地表达出来,而后半部分诗人则是直抒胸臆,直接唱出:“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05

  励志明理求提升

  1. 面对政治理想破灭却能坚守独立人格、同时具有蔑视权贵思想和傲岸不屈性格的诗人李白,你肯定想说的太多。请以“李白,我想对你说”这个句式写几句话来表达你的心声!

  2. 总结:大丈夫有所为,有所不为,达,我能兼济天下,穷,我只能独善其身。傲岸的李白,潇洒出尘,仰天高唱:“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生命不能有苟且,只能有心性和远方!

高中必修二《梦游天姥吟留别》精品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理解作者提出“六国破灭”“弊在赂案”的论题的本意、体会苏洵明达而深湛的政治见解。

  2、理清作者的思路,学习作者始终围绕中心论点不蔓不枝地展开论述的方法。(例证、对比、分层、引用等论证方法)。

  3、掌握重点实词、虚词的含义和用法及特殊语法现象,正确译文。

  [课时安排]

  2个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一.简介时代背景

  1.作者简介:

  苏洵(1000─1066)字明亮,号老泉,宋朝眉山人。与他两个儿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成为文学史上著名人物,“唐宋八大家”中他一门就占了三人。朱德老总曾有诗称赞: “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嵋共比高”。苏洵长于散文,善用比喻。他十分关心政治,论文大多针对时政而发,议论锋利,切中时弊,说服力强,著作有《嘉佑集》。据说苏洵27岁因应试不中,焚去以前所写文章,刻苦攻读,博览群书,潜心钻研,终于形成自己文章的风格。由于他下笔顷刻数千言,语言晓畅,雄辩有力,深得欧阳修的赏识。嘉 年间,欧阳修把苏洵的22篇文章推荐给朝廷,一时名动京师,文人竟相模仿。因此,他命名自己的文集为《嘉佑集》。本文选自《嘉佑集》中的《权书》,原题为《六国》,一般选本改作《六国论》。

  2.写作目的:

  本文是为反对北宋王朝用重赂屈服于外族而写的。当时,契丹( 后称“辽”我国东北少数民族)、西夏(我国西北少数民族)经常入侵,北宋统治者沿用妥协政策, 向他们纳银输绢,以求苟安。作者写这篇文章,论六国灭亡之道,讽谏宋王朝以六国为鉴戒,不为外族“积威之所劫”,要“礼天下之奇才”,上下团结一心,抵御外侮,以维护和巩固宋王朝的统治。

  3.题解:

  “六国论”是倒装省略句,是“论六国灭亡的根本原因”。 “论”是散文的一种文体,以论证为主,要求善于析理,析理愈透愈精,就愈能体现这种文体的特点。

  二.预习

  侧重于字词,以学生自学自练为主。

  (1)读课文,注意读音

  (2)有些文言句子的词序,在翻译时要改变。试译下面句子,说说如何改变。

  ①赵尝五战于秦。

  ①赵国曾经五次和秦作战。“于秦”在原句作补语,译时可充状语,放在渭语前。

  ②其势弱于秦。

  他们的势力比秦弱小。语序改变同前小题。

  三.研习新课

  1:研习课文第一段

  (1).学生自读第一段,注意字音

  注意下列句中加点字词的意义和用法。

  非兵不利:兵器,名词

  或曰:有的人

  六国互丧:交替,一个接一个地。

  率贿秦耶:一概,全都,副词。

  盖失强援:承接上文,表示对原因的解释,副词。

  (2)句式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故曰弊在赂秦也。

  ……….也。 表判断,固定用法,古文中称为判断句。

  2:理清思路,引导学生背诵第一自然段

  (1) 提问:六国灭亡的原因是什么?作者如何提出论点的?这种方式有何好处?

  学生讨论,老师点拨

  明确:“弊在贿秦”是六国灭亡的原因。

  作者排除“兵”“战”原因,归结到“贿”字上。

  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总贯全篇。

  (2) 提问:明确中心论点后,作者从哪两个方面加以论述的?

  明确:一是从贿秦的国家说--------贿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二是从不贿秦的国家说--------不贿者以贿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3) 师生共同明确思路,试背第一段。

  作者先明确中心论点,然后从两个方面加以论述,最后明确观点。

  贿秦力亏

  板书:弊在赂秦 { } 故曰:弊在“赂”

  不贿者以贿者丧

  (4) 学生齐背第一段。

  3:研习第二自然段

  (1) 学生齐读第二自然段,注意字音

  注意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暴霜露 pu 暴秦之欲无厌 bao

  胜负之数 shu 数吕师孟叔侄shu

  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cong 从散约败zong

  (2)学生参照注解自译第二段

  注意下列加点字词的意义和用法

  a. 其实百倍:他的实际数量。是两个单音节词,不同于现代汉语的“其实”。

  b. 固不在战矣:本来、当然,副词。

  c. 思厥先祖父:泛指祖辈、父辈。不同于现代汉语的“祖父”, 是两个单音节词

  d. 固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分,引申为分辨、清清楚楚的意思。

  e. 理固宜然;助动词,应该。

  (3).理清思路,引导学生背诵第二段。

  a.提问:这一段中作者从哪几方面六国破灭的原因?分几层意思?怎样论述?

  分组讨论。讨论后小组代表发言,其他同学补充。

  明确:作者紧承第一分论点“贿秦而力亏,破灭之道”去论述六国破灭的原因,分三层意思,运用对比的方法论证。

  得”与“亡”的对比

  “难”与“易”的对比

  “有限”与“无限”的对比

  引古人名言印证。

  b.学生齐背第二自然段。

  四.课堂练习。

  背诵第二段,完成下列题目。

  1.作者运用对比手法,先将“ ”和“ ”相比,又用“ ”和“ ”相比,得出“ ”“ ”“ ”的结论。

  2.接着又用两个对比,即先祖父的“ , ”与子孙的“ , , ”相比;诸侯为“一夕安寝”而“ , ”与秦国的态度“ ”形成鲜明对比,从而证明中心“ , ”。

  五:课堂小结

  本篇课文开门见山提出了中心论点,又列出两个分论点从两个方面辅助中心论点。第二段从秦的土地来源,点明“赂秦”的危害,只能换“一夕安寝”“尤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有力论证了“贿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六:布置作业

  1:熟背第一、二自然段。

  2:预习三、四、五自然段。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 继续研习课文。

  2. 掌握词类活用。

  [教学过程]

  一.检查一、二自然段的背诵情况

  1.指名背诵(3——5名)

  2.分小组背诵一或二自然段

  3.学生齐背一、二自然段

  二.继续研习课文内容

  (一).研习第三自然段

  1.学生齐读第三段,注意读准字音。

  注意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1).与赢而不助五国也

  (2). 牧以谗侏

  (3).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4).胜负之数

  2.学生参照注解自译第三段,随时质疑,教师解疑。

  3.理清思路,引导学生背诵

  问:本段从哪个方面论证六国灭亡的原因?分几层意思,怎样论证的?

  学生自由讨论,各抒己见。

  明确:本段紧承第二个分论点“不贿者以贿者丧”来论证六国灭亡的原因。分三层,从正反两方面展开论述,全面深入的论证。

  板书:

  (1) 齐国:与赢不助五国 反面

  (2) 燕国:用荆卿为计速祸 正面

  赵国:牧以谗侏用武不终

  (3) 齐人勿附

  燕客不行 胜负或未易量 反面假设

  赵将犹在

  学生顺思路背诵第三段

  (二)研习四、五自然段

  1.学生反复诵读四、五自然段

  2.请两名同学试析这两个自然段

  注意下列加点字词的的意义和用法

  (1) 礼天下之奇才:名词活用作动词,“礼遇”“以厘相待”。

  (2) 并力西向:名词做状语,“向西”

  (3) 为秦人积威之所劫:为…….所,表被动的一种句式

  (4) 日削月割:名做状,“日日”“月月”

  (5) 苟以天下之大:假若,如果,连词

  3. 问:第四段的中心是什么?作者是如何论述的?第五段是否多余?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明确

  明确:第四段的中心是论史评古。作者先承上文之末的设想抒发感慨,如六国不贿秦而抗秦,必将大有作为,行文摇曳多姿,兴味无穷;然后承上启下,又回到史实,揭开病根,重申赂秦之弊,最后借题发挥,大声疾呼,告戒为国者,对敌要以此为训,敢于斗争。

  第五段并非多余,是对现实抒发感慨,指出北宋“以天下之大”而重复六国赂秦破灭之“弊”的不当,这是中心论点的引申,亦是写作的本意所在——借古讽今。

  提问:第五段或明或暗地做了多方面的对比,请同学说出几个来。

  明确:第五段虽没有直接展开对比,但通过文字信息可知对比是多方面的。首先是六国与秦的爵位比较(“皆诸侯”)、实力比较(“其势若于秦”);当然,暗中说了宋与契丹西夏的爵位比较、实力比较,以及契丹、西夏与秦的比较。

  4.学生背诵第四、五自然段

  三.浅析本文的写作特色

  1.学生讨论,自由发言

  2.教师点拨

  本文是史论,但不是进行史学分析,也不是就史写史,而是就史立论,以古鉴今。

  对中心论点的论证,运用例证、引证、假设论证,突出的运用了对比论证。

  运用了多种语言表达方式。

  3.明确:

  (1)借古讽今,切中时弊

  (2)论点鲜明,论据严密

  (3)语言生动,气势充沛

  四、难点、重点分析

  1.讨论:如果将第4段末句改为“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可有慎哉”,并删去第5段,文章也是完整的。这样做好不好?

  提示:可以从作者意图、文章布局和思路、重要的论断等方面进行考虑。

  方式:四人一小组。讨论后谁代表发言。

  小结:六国灭亡原因各不相同,而以地赂秦者不过三国,作者巧妙地提出“不赂者以赂者丧”这一论断,这样就把灭亡的原因集中到“弊在赂秦”这一中心论点上来了。至于为什么要“赂秦”,作者则直到最后才说出了最要紧的一句:“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这叫做“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注意:苏辙同题文章中最紧要的一句是“不知天下之势”。)作者这样来论述问题是有极强的针对性,因为北宋正是为辽、西夏“积威之所劫”而年年纳币。如果删去“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之故事”,就看不出这一点了,这是违背作者的意图的。其次,从布局上看,本文是从论史逐步转向论策的。因此从第3段开始,先肯定燕、赵的“远略”,接着又批评了他们的错策。循此继进,作者又为六国设想出总体的战略:第一步,不赔秦,不附于秦,不派刺客,不杀良将;第二步,“以 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这样的设想是为下文“不赂而胜之”一语作铺垫的。这个总体的战略设想也是针对北宋朝廷说的。如果删去第5段话,上面这些话就变成无的放矢了。这种写法就叫做“借古讽今”。

  2.本文的论证语言有什么特色?

  分析:本文的语言除气势俊伟、古劲简练外,表现在论说语言的分寸感上。如“向使三国各爱共地,齐人匆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败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交,或未易量”,提出与上文所论史实相反的情况以及可能出现的不同结果,虽为假设,但又不妄下断语,表现了作者论述语言的准确性与分寸感,恰到好处。

  3.本文的论证虽然周密,但有些说理却欠妥当,你能找出来并加以分析吗?这样会不会影响中心论点的成立?为什么?

  分析:本文中的某些论述欠妥,正好可以用来启发、教育学生不要盲目相信书本,而要敢于质疑,善于独立思考、动脑分析。 例如,课文第3段中论证燕国的灭亡是“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就是欠妥的。作者并没有抓住根本问题,而是撷取了一个偶然情况作为论据,把问题简单化了,难以令人置信。要知道,当时强秦灭燕,是历史的必然。只不过“以荆卿为计”加速了燕的灭亡罢了。从逻辑上说,作者是将必然的趋势当作或然的情况来论述,这在逻辑上讲不通,是违反客观实际的。所以说,这个论断是不妥的。再者,作者论六国灭亡,只论及赂秦的弊端及用武不终等等,却没有论及统治者的腐败无能这一根本问题,这是不全面不深刻的。当然,这是作者受其历史的和阶级的局限的结果。但正如本课“思考与练习一”中提示所说:“前人论史实,看法不一定正确,论述也不一定全面。但是本文能够抓住关键性的问题来论证,持之有故,言之成理。”这就是说,作者能根据其写作意图,提出论点,进行自圆其说的论证。况且,作者撰写此文的本意是对宋王朝屈辱妥协的政策进行讽诫,同时也是对统治者的委婉进说。因此,本文虽有不确之处,但论证说理纵横恣肆,严密紧凑,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与战斗性,仍不失为一篇胜炙人口的政论佳作。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