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网实用文档工作计划列表页

高中必修一《秋水》教案

2025-10-19 00:05:10工作计划

高中必修一《秋水》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初步了解庄子的思想及作品风格

  2.积累实词:时、泾流、望洋、少、轻、殆、穷

  3.积累虚词:之、以、则、见、于

  4.掌握文言句式:被动句与宾语前置句

  5.学习运用寓言故事说理的写作特点

  二、能力训练目标

  1.训练结合语境推断文言词语的含义与用法的能力。

  2.培养把握作品思路,熟读成诵的能力。

  3.训练鉴赏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目标

  使学生认识个人见识有限,若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的道理。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熟读成诵,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及句式,理解课文内容。

  难点:河伯对海神的感叹中引用两则材料的作用。

  解决办法: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指导学生做文言知识卡片,组织学生讨论两则材料的作用,引导学生鉴赏庄子运用形象说理的艺术风格,把握文章观点。

  课时安排

  1课时

  学生活动设计

  1.组识学生进行三次诵读:第一次,正音正字,疏通文句;第二次,理清思路,领会主旨;第三次,背诵,领会庄子的风格。

  2.组织学生制作文言知识卡片。

  3.组织学生讨论庄子形象化的比喻,分析河伯慨叹的内容,深入把握主旨。

  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初步了解庄子其人

  2.积累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和句式

  3.当堂背诵,领会主旨,鉴赏语言及表达技巧

  二、整体感知

  庄子名周,战国时宋国蒙人,大体与孟轲同时或稍后。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世称“老庄”。

  庄子的思想属主观唯心主义体系。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别,在认识上走向相对主义。庄子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庄子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

  庄子的文章,想象奇幻,构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庄子》今存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内篇一般认定为庄子自撰,外篇、杂篇出于庄子门人及后学之手。

  《秋水》是《庄子•外篇》中最重要的一篇,它以河伯和海若对话的形式,讨论了“价值判断的无穷相对性”的问题。课文节选《秋水》开头的一段,以河神见海神为喻,说明个人的见识有限,经过比较,就会显示自己的不足,如果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新课导入

  鲁迅先生在《汉文学史纲要》中曾经这样评价一位古人:“其拿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这位作家是谁成语“望洋兴叹”“贻笑大方”又出自他的哪篇文章学生回答

  2.组织学生诵读课文,制作文言知识卡片

  第一次诵读,正音正字,疏通文字。

  ①正音:

  涘(sì) 渚(zhǔ) 少(shǎo) 殆(dài)

  ②制作文言知识卡片

  卡片一:古今异义

  至于北海(至:动词“到”,于:介词)

  望洋向若(联绵词,仰视的样子)

  大方之家(修养高,明白事理)

  秋水时至(时令,季节)

  卡片二:通假

  不辩牛马(辩,通“辨”)

  泾流之大(泾,通“径”)

  卡片三:词类活用

  顺流而东行(名词用作状语,向东)

  少仲尼之闻(形容词作动词,小看,也可以理解为意动用法,以……为少)

  轻伯夷之义(形容词作动词,轻视,也可以理解为意动用法,以……为轻)

  卡片四:文言句式

  以为莫己若者(否定句代词宾语前置,莫若己)

  我之谓也(用“之”帮助宾语前置,谓我也)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被动句)

  卡片四:一词多义

  泾流之大(代词,这样)

  我之谓也(结构助词,帮助宾语前置)

  仲尼之闻(结构助词,的)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介词,因)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介词,被)

  第二次诵读,理清思路

  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

  ①河伯在什么情况下欣然自喜?

  ②河伯为何“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

  ③河伯为什么认为自己“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3.组织学生背诵课文,讨论以下问题

  ①全文可以分为几个层次?层次间的关系是什么?

  ②文中用两个“于是焉”有什么作用?

  第一个“于是焉”,说明河伯是在“秋水时至,百川灌河”的情况下欣然自喜的。

  第二个“于是焉”呼应第一层,对比说明,情况不同,时间不同,认识也不同,透露出庄子的哲学思想。

  ③河伯引“闻道百,以为莫己若”的作用是什么?

  批评自己“以天下之美尽在己”的狂妄自大。

  ④河伯引“少仲尼之闻,轻伯夷之义”的作用是什么?

  批评自己的盲目崇拜。

  ⑤这篇课文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个人的见识有限,经过比较,就会显示自己的不足,如果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

  ⑥通过这篇课文,你认为庄子的文章有什么特点?

  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想象丰富,善用比喻,寓言富有创造性,善用对比。

  总结、扩展

  《秋水》我们学的只是开头的一段。 《秋水》全文以河伯和海若对话的形式,讨论“价值判断的无穷相对性”的问题。庄子采用寓言形式,用河伯、海若的对话来讨论玄妙的哲学问题。课文这一段河、海的对比,实际只是引出大小、多少、贵贱之类的看法,然后一层深一层地引到漫无边际的认识的海洋。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在课外阅读《秋水》全文。

  布置作业

  阅读《秋水》中紧接课文的一段,说说其中比喻的含义。

  北海若曰: “牛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尔将可与语大理矣。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此其过江河水流,不可为量数。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此其比万物也,不似毫末之在于马体乎?五帝之所连,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尽此矣。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

  附:板书设计

  秋 水

  《庄子》

  自大 自叹

  黄河宽阔 不辨牛马 北海壮阅 不见水端

  ↓于是焉 过渡 ↓于是焉

  →→→ ↓

  河伯自大 欣然自喜 ↓ 我之谓也——狂妄自大 自大

  望洋兴叹 始吾弗信——盲目崇拜 浅陋

  ↓

  殆

  ↓

  见笑大方

  【背景材料】

  一、作者作品

  庄子名周,战国时宋国蒙人,大体与孟轲同时而稍后。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为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世称“老庄”。

  庄子的思想属于主观唯心主义体系。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别,否定客观真理,在认识论上走向相对主义。从这种认识论出发,庄子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安时而处顺”,“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在政治上,他主张无为而治,反对一切社会制度,摈弃一切文化知识。

  庄子的文章,想象奇幻,构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鲁迅先生说:“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要》)

  《庄子》今存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内篇一般认定为庄子自撰,外篇、杂篇出于庄子门人及后学之手。

  二、课文删节部分

  望洋向若而叹曰:“……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住地)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拘限)于时也。曲士(乡曲之士,指寡闻陋见的人)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这里指浅陋)。尔将可与语大理矣。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传说中的海水排放处)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尽)。春秋不变,水旱不知。此其过江河水流,不可为量数。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正)存(在)乎见少,又奚以自多?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蚁穴)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号(称呼)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人卒(通“萃”,聚集)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此其比万物也,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五帝之所连(继承),三王之所争(指争夺天下的战事),仁人之所忧,任士(担负职务的人)之所劳,尽此矣。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

  三、参考译文

  秋天的雨水按季节来到了,许许多多的小水流都注入黄河。畅通无阻的流水是这样大,两岸和沙洲之间,都分不清是牛是马了。这时候,河神乐滋滋地高兴起来,觉得天下的美景全在自己这里。他顺着河流往东走,到了北海,面对东面一看,看不到水的尽头。这时候,河神才转过脸来,对着海神若迷茫地感叹说:“俗语有这种说法:‘听到的道理很多,就认为没有谁比得上自己。’说的就是我啊。我曾经听说过,有小看仲尼的学识、轻视伯夷的义的人,开始我还不相信;现在我亲眼见到您的广阔无边,我要不是来到您的门前,就危险了。我将长久地被大方之家耻笑。”

高中必修一《秋水》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庄子其人及其文章风格

  2.反复诵读,积累重点词语。疏通课文大意。

  3.理解、体会课文蕴涵的深刻哲理。

  一、导入:有人(李怀宁)在一篇文章里这样描述一个人:

  他是个特立独行的思想家,是文采斐然的散文家,是幽默大师,是故事大王,是心理医生,是穷光蛋,是常常感到寂寞的隐士,是藐视权贵的奇才,是淡泊名利的高人,是悲天悯人的仁者,是滔滔不绝的辩士,是好抬杠的朋友,是田园诗人,是经常援引神话的无神论者,是喜欢异想天开的理想主义者,是濮水边的渔翁,是田间的歌者。 这个人是谁呢? ---庄子

  庄子的文章文笔潇洒,富有浪漫主义色彩,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他的一篇文章——《秋水》 (板书)

  二、作者、作品、字音

  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战国中期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人,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与老子被世人并称为“老庄”。庄子既是一位著名的思想家,又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庄子一生贫困;他身居陋巷,常向人借粮,自织草鞋,穿粗布衣和破鞋子,甘愿闲居独处。

  故事:传说庄子的妻子死了,惠施前去吊唁,看到庄子正伸开两腿,像簸箕一样坐着,敲着瓦盆唱歌。

  这个故事可能不为常人所理解,但我觉得它表明了庄子通达的生死观,他认为生来死去就如同春夏秋冬变化。

  《庄子》一书共三十三篇。内篇七篇,大体上是庄子的手笔;外篇、杂篇可能是庄子的门人或庄子学派的人写的。此书是研究战国时期道家学派思想最重要的文献。《庄子》的文章想象力很丰富,文笔变化多端,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以机智幽默见长,又包含很多寓言故事,常借寓言故事来说明哲理和表达人生感受。鲁迅称“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字音(齐读)

  三、整体感知

  1.听朗读,看图片。

  2.自由诵读课文,引导学生注意生字词。

  3.齐读,要求学生注意读音和句子的停顿。体味文章的美感。 (看画面)

  4.集体再自由读,疏通文意。

  全文可以分为几个层次?大意各是什么?

  第一层: 黄河的宽阔;河伯的骄傲自满

  第二层: 北海的壮阔;河伯自愧弗如 (文言词语积累是重点)

  四、文言词语梳理 (黑板) 、翻译个别句子 (下面通过几个问题加深理解)

  五、问题研讨 (可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

  1.文中出现了哪些形象?主要形象是谁?

  2河伯在什么情况下欣然自喜?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 不辩牛马。

  (参考:狂妄自大,踌躇满志,洋洋自得,夜郎自大)

  3河伯见了北海为何“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4.河伯对自己的认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他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河伯对自己的认识由“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到“望洋向若而叹”,一个喜,一个叹,河伯的心理发生了一百八十度大转弯。此一“叹”字,显示的是河伯自觉渺小之后的羞愧心理。

  他的认识变化的原因在于:一是他看到了壮阔的北海,有感而发;二是他善于将黄河与北海作比较,将自己与海神作比较,在比较中看到自己的不足。更难能可贵的是,他具有勇于自我批评的精神。

  5.你能从文中提炼两个成语吗?

  望洋兴叹,贻笑大方

  五、思考、讨论

  1.课文从文体上看,属寓言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主题)

  明确:本文以河神见海神为喻,说明个人的见识有限,经过比较,就会显示自己的不足,如果骄傲自满,就难免会贻笑大方。

  延伸:人贵有自知明、谦受益,满招损、自大由于无知、知耻近于勇、克服主观主义,防止片面性、有比较才有鉴别

  2。通过这篇课文,你认为庄子的文章有什么特点?

  明确: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想象丰富,善用设喻、对比,寓言富有创造性。

  设喻:比喻的扩大化,用故事说明道理。本文用河神见海神的寓言故事说明道理。

  另见:拓展延伸两则故事

  对比:(1)写景对比。

  同是写壮阔,黄河是“百川灌河”,“两涘渚崖之间,不辨牛马”;北海是 “不见水端”,“难穷”。——更加鲜明生动地突出了北海的广阔浩淼,为写河神认识的改变奠定了基础。

  (2)河神前后认识对比。

  先前是“欣然自喜”,后来是“望洋向若而叹”。——形象生动地刻画了河神有自知之明,勇于反省,正视现实的性格特点,使道理更有说服力。

  齐读文,再次感受文章魅力!

  六、拓展延伸

  延伸环节一:采撷几篇精彩的庄子寓言,进一步体会庄子的文风与思想:

  庄子故事1:战国时,齐王是一位斗鸡迷。为了能在斗鸡场上取胜,齐王特地请专家纪渻(sheng)子帮他训鸡。齐王求胜心切,没过几天,便派人来催问,纪治子说:“鸡没训好,它一见对手,就跃跃欲试,沉不住气。”过了几天,齐王又派人来问,纪渻子说:“还不到火候,看样子鸡虽不乱动了,但还不够沉稳。”又过了几天,纪治子终于对来人说:“请你告诉齐王,我花工夫把鸡训好了。”待到斗鸡时,对手的鸡又叫又跳,而纪治子训好的鸡却像只木鸡,一点反应也没有,别的鸡看到它那副呆样竟然都被吓跑了。因此,齐王用这只鸡和别人斗,自然场场获胜。他那高兴的样子就甭提了。“呆若木鸡”这个成语表示十分愚笨,也形容因为害怕或惊奇发呆的样子。

  庄子故事2:战国时有个燕国人到邻国都城邯郸去,看到那里的人走路姿势很美,就跟着人家学,结果不但没有学会,连自己原来的走法也忘记了,只好爬着回去。

  邯郸学步,比喻生搬硬套,机械地模仿别人,不但学不到别人的长处,反而会把自己的优点和本领也丢掉。

  延伸环节二:

  用《庄子》里的成语接龙:

  呆若木鸡;五十步笑百步;庖丁解牛;游刃有余;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井底之蛙;邯郸学步;害群之马;相濡以沫;君子之交淡若水;老死不相往来;栩栩如生……

  回顾本节课内容

  教师总结:

  学习了这篇文章,我们知道做人应该谦虚谨慎、不断反躬自省,不能自高自大、目空无人。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我希望大家首先要使自己成为一座山,同时要放开眼界,成为一座不断攀升、不断超越的山。只有这样,我们的人生才是充实的,才是真正有价值、有意义的。

  七、作业:默写全文、同步练习

高中必修一《秋水》教案 篇3

  [设计思想]

  本篇案例设计的中心思想就是如何让河伯这个形象深入人心。所以在设计时,我们层层深入,分为导入、走进庄子、基础知识预习检查、课文分析、拓展延伸,文言文关键是让学生深入形象并找到美感。

  [教学内容分析]

  本专题主要是节选,当然和庄子在《秋水》篇的整篇文章的思想是不一样的。所以我们一方面通过对河伯的形象分析来掌握文章的主题,另一方面也要明确这篇文章的主题和《秋水》篇的主题是有所出入的。

  [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目标

  1.初步了解庄子的思想及其作品风格;

  2.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虚、实词的意义和用法及文言句式;

  能力目标

  在诵读学习中体会河伯这个形象的可爱之处。

  德育目标

  让学生明白个人的知识见解是很有限的,不能骄傲自满。

  [教学准备]

  多媒体

  [素材推荐]

  1、中华成语画廊《望洋兴叹》。

  2、《秋水》朗读flash.

  [学习过程]

  一、导入

  对于庄子,闻一多先生曾这样评论:“中国人的文化上永远留着他的烙印。他的书成了经典,至于历代文人学者对他的崇拜,更不用提,别的圣哲,我们也崇拜,但哪像对他那样倾倒、醉心、发狂?”庄子究竟是什么让大名鼎鼎的闻一多先生也崇拜到发狂的地步?下面让我们走进庄子。

  二、走进庄子

  (板书:秋水  庄子)

  问:请同学们谈一谈你对庄子及《庄子》一书的了解。

  庄子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人,大体与孟轲同时或稍后。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与老子并称“老庄”。

  庄子的思想属主观唯心主义体系。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 别,在认识上走向相对主义。庄子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 治。

  庄子的文章,想像奇幻,构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鲁迅先生在《汉文学史纲要》中曾经这样评价他的文章:“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把前面板书的“庄子”两字上加上书名号)

  《庄子》一书:作为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当然“道”是贯穿于他的始终的。在天地生成之前,有一个混混沌沌的东西,它生成世间的万事万物,这就是所谓的“道”。

  所谓“大象无形”,道能够生成万物,所以它本身没有任何规定性。也就是说,无生成了有,有就是无,无就是有。不仅有和无是这样的,一切都是既相对又可以相互转化的。那么,世间万物就没有好坏之分,没有差别,就像《庄子》一书中说他梦见蝴蝶,他问究竟是我变成蝴蝶还是蝴蝶变成了我呢?既然快乐和痛苦都是一样的,才有了庄子的妻子死了以后,庄子鼓盆而歌。既然世间的所有事情都是一回事,那么何必再去斤斤计较呢?所以庄子认为政治上应该“无为而治”,生活上应该“安时而处顺”。著名学者南怀瑾这样说:儒家像粮食店,绝不能打倒,否则打倒了儒家,我们就没饭吃,道家则是药店,如果不生病,一生也可以不必理会它,要是一生病,就非自动找上门去不可。 千百年来,道家思想对乱世中饱经创伤的心灵给予了莫大的慰藉。

  为了把它的“道”说清楚,他在文章中用了很多小故事来让人们明白他要讲的故事,如上面讲的庄周化蝶、鼓盆而歌,这也是《庄子》一书的特色所在。

  三、听动画范读,正音以后,齐读。

  径(jìng) 涘(sì) 殆(dài)

  四、基础知识预习检查

  分组检查——

  1、重要实词

  百川:众多。

  泾流:直流的水波。泾:同“径”,直。

  两涘:两岸。

  旋:掉转。

  面目:偏义复词,指面部。

  野语:俗语。

  闻道百:听说的道理很多。

  闻少仲尼之闻:听说

  子之难穷:穷尽

  大方之家:指修养很高,明白道理的人。

  2、活用词语

  百川灌河 古:黄河  今:河流 古今异义

  至于北海 古:到 今:表示另起话题

  于是焉 古:在这时 今:连词,表结果

  不辩牛马。 同“辨”,分辨 通假字

  泾流之大, 同“径”,直

  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形容词作名词,美景 活用词语

  少仲尼之闻 形容词作动词,小看

  轻伯夷之义者 形容词作动词,轻视

  顺流而东行 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东

  本项考察用人机对话的方式进行。将词义之间的切换时间设定为10秒,那么学生抢答,看是学生抢答快还是计算机答案出现的快。在实践过程中,学生基本能够提前40秒。

  4、特殊句式。

  ①闻道百,以为莫己若

  宾语前置。应该是“莫若己”。属于宾语前置中的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这一类型。

  ②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被动句:见……于,见,被。

  状语后置:“于大方之家”后置。

  5、成语

  ①望洋向若而叹曰

  望洋兴叹:望洋,仰视的样子。仰望海神而兴叹。原指在伟大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渺小。现多比喻做事时因力不胜任或没有条件而感到无可奈何。

  ②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贻笑大方:贻笑,让人笑话;大方,原指懂得大道的人,后泛指见识广博或有专长的人。指让内行人笑话。

  五、课文分析

  问题一:河伯的感情是如何变化的?

  答:欣然自喜——望洋兴叹。

  问题二:河伯为什么会欣然自喜?

  答: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问题三:既然欣然自喜,为什么会望洋兴叹?

  答: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问题四:河伯叹什么?在河伯的感叹中体会河伯这一个形象。

  答: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本文中河伯这个形象还是非常可爱的。河伯一开始见到黄河直流的水波这样大,他就开始飘飘然,认为天下间的美景全在自己这里。当他见到大海后,他认识到自己的盲目自大,很快,掉转脸,对海神做自我批评,知错能改,善莫大焉。他这种很快认识自己错误,勇于做自我批评的精神是非常难能可贵的。要想到,毕竟他是一条大河的神仙啊。他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后,继而进一步论述,在社会上,像我这样的人不在少数。我曾经听说过,有人小看孔子的见闻,轻视伯夷的大义,开始我不相信,现在看到自己是这样的,那么社会上肯定存在的。

  问题五:那么本文通过河伯经历的一件事,这个寓言想要告诉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呢?

  答:个人的知识见解是有限的,如果骄傲自满,难免会贻笑大方。

  问题六:“秋水”这个题目只是取课文的前两个字,那么根据你的理解,给本文换个题目。

  五、拓展延伸。

  1、本专题的名称是“寻觅文学津梁”,在寻找通往中国古典文学的路上,我们走得很辛苦,古典文学的熏陶要从儿童抓起。那么请你根据本篇文言文,请你为中国儿童设计一个动画片。

  设计完之后,展示样板动画片,素材来源于《中华成语画廊》。

  2、那么在我们古典文学中,有哪些富有哲理的小故事?

  六、小结

  庄子的寓言博大精深,人人都可能从不同的视角读出不同的意味。它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正如一位评论家所说:“庄子的思想像燃烧千年的精神圣火,照亮了许多作家的人生之路;庄子的人格像一堆精神篝火,烘烤着现代人潮湿的心灵。”

  [板书设计]

  秋  水

  《庄子》

  欣然自喜     自大

  望洋兴叹     自叹

  贻笑大方     自愧

高中必修一《秋水》教案 篇4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借助工具书,能顺畅朗读课文。

  2.能理解文句的意思,积累一些常用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3.能够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探究文章中包含的信息。

  【重点难点】

  1.重点:能理解文句的意思,积累一些常用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2.难点: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探究文章中包含的信息。

  【课文提示】

  1.“书”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即书信。古人写信多有题目,说明写给谁。信题多为“报……书”、“与……书”、“上……书”、“答……书”等。《答司马谏议书》文题意思是:回给司马谏议大夫的信。

  2.王安石,宋朝文学家、政治家。王安石当政时,推行变法。在这次变法中,以王安石为代表的革新派跟以司马光为代表的保守派发生过激烈的斗争。通过这篇文章我们依然可以领略到当时唇枪舌剑的滚滚硝烟。

  【正音正字】怨谤(bàng) 难壬人(nàn) 胥怨(ū) 盘庚(gēng) 会晤(wù)

  【阅读课文】

  1. 从文中看,王安石为什么要进行这场变法?

  人“习于苟且”;士“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上“欲变此”。

  2. 实施变法时,出现了什么情形?司马光认为出现这种情形的原因是什么?

  实施变法时,天下“怨谤”;众人“汹汹然”。

  司马光认为,这是王安石在变法中,“侵官、生事、征利、拒谏”造成的。

  3. “侵官、生事、征利、拒谏”在文中具体指什么事?

  “侵官、生事、征利、拒谏”在文中具体指:“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  “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  “为天下理财”; “辟邪说,难壬人”。[来源:学,科,网]

  【课文简析】

  王安石任宰相时,为了抑制豪强势力的膨胀,增强国力,在宋神宗的支持下,推行一系列变法的措施,遭到保守势力的强烈反对。司马光是其代表,三次写信给王安石,攻击变法,要求恢复旧制。本文就是王安石给司马光及其同党的答复。

  本文是以书信形式写成的驳论。文章列举司马光的种.种责难,然后针对司马光“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的责难,作者先逐点驳斥“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这样,有理有据有节,而“侵官,生事,征利,拒谏”,成为无中生有,司马光的论点失去了成立的基础。王安石进一步批驳,他没有否认“天下怨谤”。他认为“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顺水推舟地指出“上乃欲变此”;再列举“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这样,王安石从现实和历史两个方面说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因此,“天下怨谤”不足为奇。本文不仅严正表明自己的所作所为是“受命于人主”,还借此机会重申自己“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的决心,矢志不悔。

  【课外作业】

  1. 完成“学习建议”;按要求,逐句翻译全文。

  2. 通过图书馆、因特网,了解王安石、司马光以及王安石变法。

  第二课时

  【朗读课文】

  【串讲课文】

  原文: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翻译:我说:昨天承蒙(您来信)赐教。我认为和您交游相处友好的日子很长久了,但是议论政事常常合不来,这是因为我们采取的政治主张不同的缘故。

  原文: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翻译:如果硬要辨解,最后一定不会被理解,所以简单地写回信给你,不再一一为自己辨白;再三想到您对我的重视厚遇,对(书信)往来不应草率莽撞,所以现在详细说明情况,希望您也许能谅解我。

  原文: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翻译:读书人争论的问题,主要在于名称和实际的关系,名称和实际关系明白了,那么天下的道理也就清楚了。

  原文: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

  翻译:现在您用来教训我的是认为我超越权限、惹事生非、搜刮钱财、拒绝批评,因此遭到天下人的怨恨和诽谤。

  原文:某则以为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

  翻译:我却认为受皇上的委托,拟订法令制度并在朝廷上修改,然后交给专职的官吏去执行,不能叫作越权;推行先王实行过的政事,兴利除弊,不能叫作惹事生非;为国家清理财政,不能叫作搜刮钱财;驳斥错误言论,责问巧言小人,不能叫作拒绝批评。

  原文: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翻译:至于怨恨和诽谤那么多,那本来早就料到它会这样的。

  原文: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

  翻译:人们习惯于得过且过已经不是一天了,士大夫大多数以不忧虑国家大事、随波逐流、讨好众人为上。皇帝才想改变这种状况,而我就不考虑反对派的多少,要出力帮助皇帝对抗这些人,那么大家怎么能不大吵大闹呢?

  原文: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来源:Z。。]

  翻译:盘庚迁都的时候,老百姓都怨恨,不只是朝廷上的士大夫而已。盘庚没有因为有人怨恨而改变他的计划,因为计划合理才行动的,这事看不出可以后悔的地方。

  原文: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翻译:如果您责备我任职很久,没有能帮助皇帝大有作为,以造福于人民,那么我承认有罪过;如果说现在应当什么事情都不做,墨守成规而已,那我就不敢领教了。

  原文: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翻译:没有机会见面,我不胜仰慕到极点。

  【朗读课文】

  第三课时

  【朗读课文】

  【思维训练】(根据学生情况,选择若干讨论)

  1. 解释划线的词语:

  ①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原因 )  ②终必不蒙见察。( 被,表示被动 )

  ③故今具道所以。( 说 )     ④辟邪说,难壬人。( 批驳 )

  ⑤非某之所敢知。( 领教 )

  2. 解释下列多义词:

  ①未能助上大有为( 作为 )

  为天下理财。( 替 )

  不为征利。( 是 )[来源:中.考.资.源.网]

  ②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表示承接关系,而且 )

  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 表示转折关系,然而 )

  3. 下列对“人习于苟且非一日”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B )

  A,人们学习苟且之事不是一天了。

  B,人们习惯于得过且过已不是一天两天了。

  C,人们对得过且过的学习已不是一天两天了。

  D,人们对苟且之事反对不是一天了。[来源:]

  4. 下列对“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C )

  A,如果说应当今天一切事情都不做。

  B,如果说现在应该一切不把事当事做。

  C,如果说现在应该什么事情都不做。

  D,像你所说,现在应该一切事情都不做。

  5. 文中“ 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一句,表明王安石与司马光的争论不是个人恩怨,而是政见不一。

  6. 文中追述“盘庚之迁”的用意是什么?

  以确凿的史实针砭当时士大夫的流俗,说明反对的人多就一定错了。证明自己的境况,与“盘庚之迁”时一样,因此决“不为怨者故改其度”,表达了改革的决心不变。

  7. 文章最后王安石说“某知罪矣”。这是否向司马光认错?为什么?

  王安石说“某知罪矣”,这不是向司马光认错。

  王安石认为自己“错”在“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由此可见王安石不仅没有因改革“认错”,反而认为自己改革还不够坚决,不够迅速,不够彻底。 )

  8. 本文是驳论。作者旨在批驳什么观点?[来源:]

  本文批驳的观点是“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

  9. 作者是如何驳论的?

  针对司马光“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的责难,作者先逐点驳斥“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这样,有理有据有节,而“侵官,生事,征利,拒谏”,成为无中生有,司马光的论点失去了成立的基础。王安石进一步批驳,他没有否认“天下怨谤”。他认为“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顺水推舟地指出“上乃欲变此”;再列举“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这样,王安石从现实和历史两个方面说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因此,“天下怨谤”不足为奇。

  10,在严峻的情形面前,王安石对变法持什么态度?哪些语句体现了这种态度?

  王安石坚持变法,义无反顾。  “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等语句集中体现了王安石的态度。

  11. 天下“怨谤”、众人“汹汹然”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天下“怨谤”、众人“汹汹然”的真正原因是:王安石新法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

  【课外作业】

  1. 整理课堂笔记。

  2. 预习《出师表》。

  3. 了解新课文的内容,思考“学习建议”。

  【教学后记】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