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悲惨的世界读书心得 篇1
“人间所有的勇气,所有的美德,所有的英雄品质,所有神圣的精神,他都具备。”这是在小说的末尾,青年人马里尤斯知道冉阿让的身份后对他发出的评价。的确,冉阿让就是这样“为自己想得少,为他人想得多”的一个人。
文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冉阿让背着在战斗中身负重伤的青年人马里尤斯在下水道中行走。在途中他遇到了认为他杀人越货的拐子德纳第与奉命捉拿他的警探沙威二人。但他始终保持镇定,并在心中一直秉承把救人放在首位的原则,最后成功送马里尤斯到其爷爷家。而沙威被其高尚的行为感动,羞愧难当而跳河自杀。
常理来看,冉阿让完全可以不去救马里尤斯,因为马里尤斯可是那个勾引自己“女儿”的不良青年,更何况此人是自愿参加学生起义,他最后的死活与冉阿让可谓是“风马牛不相及”。可是冉阿让毅然决定扛起小伙子,用他有力的胳膊扛着马里尤斯在下水道中缓缓前行。此刻他忘了自己曾是苦刑犯,他只是一个老人,为了救助一个青年,甚至是一个自己曾经讨厌的青年,竟然不顾自身的安危,义无反顾地、全心全意地帮他。而且他在帮助的时候,多次遭到旁人的误解,可是他用坦荡的胸怀包容了一切误解,永不放弃的坚持走到了最后。多么无私,多么宽容,多么伟大!
在那政治混乱,民不聊生的年代里,冉阿让在这个社会里曾经因饥饿偷面包而犯下了时代性错误,但是他并没有因此堕落,而是在主教的洗礼下改过自新并积极地服务社会。这充分地说明了一个道理——人的本性是善良的,而等的改造就是一个人良知的唤醒。所以犯了错并不可怕,关键在于你有没有决心改。另外,冉阿让的高尚品质源于他碰到了高尚的人来指点迷津,并且能够坚持用自己的良知去不断地服务他人与宽恕他人。
做一天的好人容易,做一辈子的好人难。冉阿让不失信于人而去养活一个与自己毫无血缘关系的女孩珂赛特并且视其为亲生女儿,冒着生命危险救活青年马里尤斯,一次次地原谅一直追杀自己的警察沙威……他的“坚持”为他人着想的精神最为难能可贵。
虽然说我们无法与冉阿让这个高尚的灵魂对比,不过,我们何尝不可以以他为榜样呢?虽然在和平年代里我们还是不太可能做出那么轰轰烈烈的大事,不过我相信只要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都来学习冉阿让这种无私奉献、回报社会并默默分担他人忧伤的精神,那也一定会成为一个平凡而“伟大”的人。
读悲惨的世界读书心得 篇2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李清照的这首诗赞扬了项羽宁死也不苟活的精神,但我读了《史记》中关于项羽的部分后,对项羽就有了新的看法。
项羽是一个武艺高强的人,他可以冲锋陷阵,转眼之间能杀敌百人,他用兵大胆,一点儿也不优柔寡断,非常大气。我佩服他的勇猛和胆略,因为他曾说过,可以代替秦始皇,要知道秦国是多么强大的国家呀!他竟要取而代之,从这儿可以看出他确实是位英雄,但是他却是一位失败的英雄。
首先,我认为他不重视文化学习,甚至还认为读书竟然没用,只要会写自己的名字就足够了。可是,他从没想过,不读书学习,那是有缺陷的,无论是用兵打仗,还是治理国家,都少不了文化。无知难道不是他脚下的一块块绊脚石吗?他这一点就不如诸葛亮了,诸葛亮满肚子的墨水,却不是纸上谈兵,他只要观其大略,就马上可以想出好计某,可真是神通广大。
其次,我觉得他不会合作,不能把握好良机。张良、韩信都曾投奔于他,可他竟不能与他们好好合作,打下这一片江山,使这两个不可多得的贤士都被刘邦所用,使自己被打得一塌糊涂。项羽认为只要由他一个人就足够了,可是,人的一生中,总少不了别人的帮助。就如孙悟空,他虽然能上天入地,武艺高强,但还是常常需要得到各路神仙的拔刀相助啊,项羽这区区凡人,怎比得过孙悟空呢?
再者,项羽还是一个不会总结自己失败的人,项羽在临死前曾说:“天要亡我”,却不找找自己的原因,执意将自己一切的失败全都归于天。想到这,我不禁感到惭愧,每当我找不到某样东西时,都会怪妈妈把东西拿走了,却不想想是不是自己忘了放在哪儿了。
项羽英雄盖世无人能敌,却是会呈逞匹夫之勇,不能善用天下的英雄,到死也认识不到自身的缺点。要知道,单有一身武功是不行的,只有真正聪明有胆识的人才能笑到最后!
读悲惨的世界读书心得 篇3
我总是想到一个梳着辫子穿着棉袄的小女孩,潇潇地站在田畔高地上,形态里面透着一丝轻灵,神态里面透着一丝落寞。
我总是想到萧红的童年,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待在小镇子里。可是她只能面对这样单调的生活,面对着呼兰河这小城人们对愚昧与良善,寻找着世界上的音响与色彩。
她爱这个小城,所以她以含泪的微笑回忆着寂寞的小城,怀着寂寞的心情,在悲壮的斗争的大时代寻找自己存在的意义和社会的共鸣。一直到她的墓碑静静地独立在香港的浅水湾,陪伴着一拨又一拨来来往往的红男绿女,讴歌着她内心浅浅的悲哀和孤独。
祖父应该是她生命中最重要的牵挂。她年年岁岁的与祖父的生活在她心里生根发芽,变得枝繁叶茂。然后呼兰河从住着她的祖父,到埋着她的祖父,祖父一过八十,就成了她回忆里的人。
我说这些文章是悲哀的,在萧红的心里,她的童年被禁锢在这个充满迷信和封建的小城里,她见不到一丝光明。她只好在后花园和破旧尘封的后房里消遣。她爱她的祖父,她在祖父的身上才看得到童心与自由。
但是小城里的人,大多又是良善的。他们的良善对萧红日后的性格起了重大的影响,他们的朴实忠厚也在文中得以肯定。
当萧红用孩子一般的笔触写这座小城的时候,她的内心却是悲悯孤寂的。当她再次立在小城田畔高地上的时候,天明了,路也阔了。可是她越来越看不清楚这个世界,这个社会不再善良。世界上不再有她的祖父,她的有二伯,老厨子和曾经的东邻西舍。她悲伤地看着这个世界。曾经厌恶的单调与愚昧,也渐渐随着一次次雨水的冲刷洗涤干净。可是小城不在了,她曾经生活的地方和深爱的地方不在了。相比较起童年时的孤寂,成年后的孤寂程度更加深沉。
她终于看透彻了这个世界以后,静静的离开了。
只留下一曲哀歌。
读悲惨的世界读书心得 篇4
我们是炎黄子孙——龙的传人,世世代代我们都诵读着千古流传经典的文化遗产。其中《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是古代每个儿童必不可少读的经典著作。
《三字经》是灿烂的中华文化的精华,是国学经典之一。它易读、易记、易解。《三字经》内容丰富多彩,有自然常识、有历史故事、有道德常规、也有人生哲理。它教会我们知识,也教会我们做人做事,还教会我们要认真读书以及如何读书。
从小爸妈就教育我们,要多读书。五岁时,爸妈就特地给我买了一本《三字经》和《唐诗三百首》。我一打开,天啊!全是字,我的头都大了!上小学的时候,我才知道要用阅读来充实自己,当我打开书柜,拿出《三字经》时,上面有一层厚厚的灰尘。打开第一页“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还挺有趣的:三字一句,两字一韵,使人读起来琅琅上口。
我开始背了,“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再看意思:“人生下来的时候都是好的,只是由于成长过程中,后天的学习环境不一样,性情也就有了好与坏的差别。饱含人生哲理,我心想:这么好的文章,我一定要看完!
其中“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是我最喜欢的一句。对于学习,最重要的条件就是专一。所谓“一心不能二用”。古时,有“江南才子”之称的唐伯虎。幼时,也因“心不专”而受到老师的教诲,但最终当他悟出其中的道理时,技艺已经超过了他的老师。是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为什么有成绩好坏之分呢?仔细想想最根本还是自己的心思问题,是不是花心思学习了,是不是“用心专一”了。当机会从身边溜走的时候,要想想当时为什么不用心一点儿呢?
《三字经》的经典语句,教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它就像在人们心中种下一粒思想的种子,慢慢生根、发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