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总结与反思心得,我们能够不断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与方法,每一份心得都是对内心深处的探寻,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我,以下是淘范文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夺冠》心得7篇,供大家参考。
《夺冠》心得篇1
当中国女篮荣光不再,中国女足深陷困境,中国男排未能称霸亚洲,中国男篮和男足成为无法言说的悲哀,在三大球项目里,所有的希望都面临着崩溃。也许我们在国乒中自我满足,在体操跳水里欢呼雀跃,但在世界的眼中,我们仍然是黯淡无光的弱者,至少在体育上是这样的。可是今天,中国女排在面对东道主巴西时奋力搏杀,赢下了这场荡气回肠的胜利,让多少人湿了眼眶!在世界认可的三大球项目上,中国女排依然昂首挺立!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女排卧薪尝胆、发愤图强,一度在世界范围内战无不胜。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发展离不开女排精神,是她们用“团结奋斗,顽强拼搏,勇攀高峰”的精神鼓舞了整整一代人。我们的父辈们,曾经在十几寸的黑白电视机面前守候,看着一记记重扣欢呼雀跃、感动不已。
如今,中国女排五连冠的梦a幻已然不再,我们可以在四五十寸的电脑显示器面前观看着世界各地的体育比赛。但我们很难再去为一直球队疯狂、感动,我们失去了梦想和信仰,我们习惯了在三大球项目中的失败。当中国女排再一次用拼搏和顽强战胜对手时,曾经的荣光和信仰突然焕发,一种莫名的感动涌上心头。
女排精神是刻苦奋斗、不畏强敌、奋力拼搏的精神。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国人意识到了自己与世界的差距,充满了彷徨和失落。中国女排在这个时候脱颖而出,成为了时代的主旋律,成为了中国民族精神的象征。也正式这个时候,为了迅速提升中国女排的实力,时任女排主教练的袁伟民对女排进行了魔鬼训练。由于当时的训练条件十分简陋,女排姑娘们在地上摸爬打滚,被摔得遍体鳞伤。没有球网,就用竹竿代替;没有臂力器,就和对手比力气;没有创可贴,就有胶布粘贴。
在经历了严格而又残酷的训练以后,中国女排终于在短时间内突飞猛进。1981年,中国女排在日本夺得了第一个世界杯冠军,此后一发不可收拾,不断在国际赛场上取得好成绩,开创了女排五连冠的伟业。中国人民通过女排征服了世界,他们重新唤起了民族骄傲,在媒体发酵和渲染下,各行各业的劳动人民努力向中国女排学习,树立了中华民族崛起的信心。
《夺冠》心得篇2
感谢支部组织我们观看了此影片,我在观影后感触良多,既得到了精神层面的鼓舞,也受到了一些专业知识应用的启发。
曾经,我只知道运动员苦,却不知道有这么苦;我只知道中国女排厉害,却不知道有这么厉害;我只知道要学习精神,却不知道这用凝练词语概括的精神背后承载有那么多的故事、汗水和血泪但现在,我似乎能窥见一些、领会一些了。
电影中的女排姑娘们在日常训练中,不怕苦、不喊疼,尤其是老一代的运动员,即使训练条件艰苦,远不如国外,也能耐得住艰辛,秉持着为国争光的信念坚持下来,就连晚上睡着时候说的梦话都是与训练相关的内容,这种对训练的投入与刻苦着实令人感动,让人深受鼓舞。
而从影片故事内容来说,我印象最深的比赛片段是里约奥运会1/4决赛,中国队与巴西队的那场对战。从客观实力分析来讲,郎平曾在公开接受采访坦言,那时双方的实力是七三开,巴西七,我们三,因为毕竟从前几年的战绩来看,我们输了18场,只赢了1场。而在此前的'小组赛中,中国女排五战三负,即将面对的对手却是实力最强的、已经五战五胜的东道主的巴西队,我们在技术和士气上都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对决的压力不言而喻。但结局逆转却真实地发生了。
我们的女排姑娘们不曾放弃,紧紧咬住比分,以不屈的韧性及精湛的技术一球一球耐心地打,最终以3—2的比分,成功淘汰了曾经18次败于的巴西,一雪前耻,成功晋级四强。这让我想到了一个术语,叫resilience(译为心理韧性,或也可译为抗逆力、心理弹性、复原力等),即在遭受重大压力和危险时能良好适应、迅速恢复和成功应对的能力或品质。这是非常难得的,也是优秀运动员们必备的品质。当遇到挫折时,困难、挑战不仅不会击倒他们,反而会激发他们潜在的韧性,越挫越勇。中国女排的姑娘们正是因为具备了这样优秀的心理品质,才能够在最后杀出重围,击败对手。
此外,在多场比赛中,我们可以看到,当对方球队赢球、气势高涨时,己方教练都会及时喊暂停,这样做一方面可以遏制对方高涨的士气,打断对手的流畅状态,另一方面也利用了一种叫热身损耗的现象,即在间歇后运动员不能立刻恢复到原有的运动表现水平,有理论解释说这可能是因为受到定势的影响。
尽管女排精神随着时代的发展,在不断地丰富,但其内核却是一以贯之的奋勇争先的拼搏精神、永不言败的顽强斗志、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以及为国争光的爱国主义。赛后有人去问郎平女排精神是什么?她的答案是:女排精神不是赢得冠军,而是有时候知道不会赢,也竭尽全力。做最困难的准备和最好的争取,哪怕百分之一的希望,也要尽百分之百的努力。这也启示我们,在人生路上,不到最后,永远都不要放弃,不到最后,结局永远未定。
而我似乎也更深刻理解了在日常生活中学习各种精神的重要性,更深刻理解了中国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强国之魂的含义。这些精神,它们不是口号,不是干瘪苍白的文字,而是引导我们不断艰苦奋斗、实现梦想的、内涵丰富深厚且力量无穷的动力源泉。
有人说在这个怀疑的时代,我们依然需要信仰,我深表认同。在这个充满诱惑和风险的时代,我们依然需要颂扬如女排精神这样的中国精神。
《夺冠》心得篇3
夜路遥遥,似乎总有几颗星遥不可及;人生漫漫,似乎总有几件事难如登天。遇到困难怎么办?《夺冠》这部电影给了我答案。
?夺冠》这部电影,主要记叙的是八十年代的中国女排第一次夺冠的过程,和里约奥运会夺冠的两件事。影片真实记录了两代队员训练和比赛的情景,看后既让人感动又让人振奋。
看完《夺冠》后,有人和我谈论时,提出了一个看法:“所谓女排精神,也就是赢了才有的。如果输了,还会有人去想女排精神吗?”我沉思了一会,并不否认以成功论英雄是很简单的。
但我认为女排运动员们是首先坚持了多年的拼搏精神,后来才获得胜利的。
八十年代,那个贫困的年代,中国的球员们没有系统的训练方法,没有标准的训练场地,在如此艰苦的环境下坚定不移地刻苦训练,全身青一块紫一块,以铁一般的坚强意志,战胜了在各大赛事上175连冠的“东阳魔女”日本队;即使那一年中国队输了,她们仍然会继续努力的,他们的拼搏精神迟早都会换来胜利,他们的拼搏精神也一定会被国人所歌颂。
成为世界冠军,只是女排精神结出果实的那一刻,但我们更应该注重这个光辉成果之前漫长而曲折的过程。实际上一次次比赛的失利和受挫,我们的女排不屈不挠不放弃,在这个过程中,不论结果怎样,我们更能看到真正的女排精神。
网络上有一种看法,我表示支持。那就是精神力量必须有,但更要有实际行动。电影中的陈教授,曾指着墙上的球印对队员们说:“在我们那个年代,什么都没有,但我们心中有这些球印。在你们现在,什么都有,但你们问问自己,心中是不是少了这个?”
诚然,每个人都想赢,每个人都会努力,但是,努力得够不够?有没有为梦想付出足够的努力,是三分钟热血之后就忘记了誓言,还是不改初心水滴石穿,这是每一个人都需要反思的。
面对艰苦的训练,有人以没有前途为借口退出了;有人以为了命运不好,没有机遇,被埋没于平凡;有人脚踏实地,为梦想洒下汗水,最终铺成了通向成功的路,被世界铭记。
在人生的长路上,以女排精神为指引,相信你我皆可成为梦里的摘星人。
《夺冠》心得篇4
原本计划在春节期间上映的《中国女排》,被突如其来的疫情推迟到了9月。国庆长假,我终于来到电影院,观看了这部更名为《夺冠》的电影。
?夺冠》讲述了中国女排从1981年第一次夺得世界冠军,创造了五连冠的奇迹,之后30多年的风云跌宕,到2016年里约奥运会上,不负众望,再创辉煌的故事。通过电影镜头,真实地再现了几代女排队员百折不挠、顽强拼搏、永不言败的精神。看完电影,我思索了很久······
20__年,对我也是非常重要的一年。我在这一年里,顺利完成了小学的学业,进入了中学阶段的学习生活。在老师们的引导下,我很快适应了新的环境,可是远没有达到我期望的“优秀”。“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所有的成功,都是艰苦的付出换来的。中国女排经历了一次次失败,一次次跌倒又一次次爬起来,至今已经十次问鼎世界冠军。女排队员们平日里刻苦训练,在赛场上奋力拼杀,为了实现理想,同甘共苦,团结战斗。她们为什么可以一次次创造传奇,与她们每天都有明确的目标,坚持不懈地艰苦训练分不开。
“仰望星空、脚踏实地、坚韧精进、追求卓越”,这是王老师为我们制订的班训,也是老师们对我们寄予的厚望。《夺冠》这部电影,正好诠释了这段话的含义。郎指导这样勉励朱婷:“你不用成为我,你只要成为你自己。”我现在12岁,正是最有冲劲的时候,正是要给自己下“不可能达到的目标”的时候。我们同样可以用最猛的劲儿,展现出最不一样的'“自己”。
“只要有1%的希望,就要尽100%的努力。”让你心中的雏鹰展开双翅,在梦想的星河中征战出只属于你自己的那颗最耀眼的星。加油吧,少年!
《夺冠》心得篇5
“仅有坚持到底,才能走到最终。”
“球能够输,人不能输!”
“中国女排没有你,没有我,仅有我们。”
最近上映的电影《夺冠》讲述了中国女排几十年来艰苦奋斗的故事。从低谷一跃成为世界第一,再由顶端直线坠落,最终又奋起直追,中国女排的每一个扣球,都扣到了我们的心弦上。这部电影除了扣人心弦的情节,更有一些情节发人深思。
首先,是对于自我。“仅有坚持到底,才能走到最终。”“球能够输,人不能输!”1979年,郎平作为国家队的替补队员,不甘心一向被教练冷落,而是一向努力训练,尝试突破自我,碰到三米三二之高的国旗。功夫不负有心人,她最终做到了,并一跃成为国家队中一名出色的队员。她从心底里热爱排球,排球是她生命的一部分!然而,多年以后,当她成为中国女排主教练时,在声势浩大的中国女排队伍中,有很多队员并没有弄明白自我打排球的目的,所以这些队员在打排球的过程中缺少恒心和毅力。她队员,先要认清自我的内心,要团结协作,努力拼搏,去享受体育本身。在郎导的陪伴和鼓励下,中国女排在2016年的里约奥运会中顶住了压力,打败了东道主巴西队,并最终获得了奥运会女排冠军!这块宝贵的金牌,像一剂强心剂,振作了中国女排,振奋了全国人民!当我看到那里时,我的眼泪也忍不住流了下来。看清自我的内心,与志同道合的人一齐团结、奋斗,终会获得胜利的果实!
其次,是对于整个国家。“中国女排,没有你,没有我,仅有我们。”中国女排,不仅仅是一支实力雄厚的排球队,更是中华民族爱国精神的象征。在待遇优渥、实力更强的美国队担任教练,郎平为何在2008年中国女排队输了比赛后毅然回国,担任中国女排主教练?因为她有一颗爱国之心。在她眼中,中国女排就是中国,热爱排球,就是热爱自我的祖国。她也在用自我的行动践行着自我的爱国情怀,以排球为媒介,将女排队伍与整个国家融为一体。正因如此,中国女排才在郎平的领导下日渐强大,一举夺下世界排球之冠。
夺内心之冠,夺排球之冠,展中国之强!中国女排的每一位队员,用自我的信心和决心,将自我融入排球,将排球融入国家。“队员强则女排强,女排强则中国强”便是她们夺冠的秘诀。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我们不仅仅要坚强自我的内心,更要视自我为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少年强则国强”!
《夺冠》心得篇6
2020年01月17日22:17《中国女排》官微正式发布更名为《夺冠》,消息一发出,瞬间刷爆微博、朋友圈(注定今夜无眠),凌晨守候,只为抢购1张《夺冠》的鼠年入场券。
大年初一,看中国女排夺冠英姿
回首中国女排的成功道路,既有荣誉,也有坎坷艰辛。她们的努力和精神,值得被记录被传扬被继承,就这样一部关于抒写中国女排的电影由此诞生!
场上披荆斩棘,场下真情流露,荆棘与荣耀!这就是新时代的中国女排,就如《夺冠》的片尾曲《生命之河》唱道:
在《夺冠》中收获泪水与欢笑,“不害怕折磨,因为爱才值得,曾经彷徨疑惑,也曾莫名执着。即使面对未知的'未来,为梦想也依旧拼命向前。最后,我们都会找到我们的天空海阔”,重燃记忆致敬女排。
就如易烊千玺演唱的推广曲《不分昼夜》写道:
“在我身后有,一片大好河山”唱出了中国女排对祖国的热爱。
国家,是她们“年少,不顾一切地想要”为祖国而战的坚强后盾和精神支撑。
“全世界都欢呼也好,冷落也好,来吧,一直爱就好”,热爱,所以不分昼夜。
他们用歌声演绎新时代的中国女排的拼搏精神,它的精神激励了一代又一代国人,也成为年轻人的时代偶像。
电影由陈可辛执导,许月珍、张一白监制,著名演员巩俐将扮演郎平,黄渤扮演“红衣主教”陈忠和。记录几代中国女排的奋斗历程,再现她们顽强拼搏、为国争光的历史瞬间,诠释中国力量。
讲述了2016年8月22日,里约热内卢。时隔12年,中国女排再度杀入奥运决赛。惠若琪的一记探头球,让全场屏住呼吸。一个高速旋转的排球,勾连起几代排球女将的热血与青春。
中国女排三十余年的沉浮图景被缓缓拉开。
中国女排曾在80年代拿下1981年和1985年世界杯冠军、1982年和1986年世锦赛冠军、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冠军。
五连冠也让彼时的中国女排成为世界上最为强大的女排队伍,也是世界上第一个得到五连冠的队伍。
到了90年代,中国女排进入低谷期,郎平和梁艳等名将的相继退役让女排队员进入青黄不接的窘况。
整个90年代,中国女排都没有在世界级赛事上拿到过冠军。
与此同时,古巴女排迅速的崛起,以一波八连冠创造了一个女排王朝。
此后,中国女排几经沉浮,从高处跌落,又能浴火重生。走过荆棘,勇攀高峰,这就是永远不变的“女排精神”。
中国女排的精神已经代代相传,无论是面对何种对手,他们从不放弃,中国女排都能以一种百折不挠的精神来面对。荣耀或伤口,她们永远奋斗!她们所代表的体育精神,也感召鼓舞着一代又一代人。
这些题材既有故事性、又有画面感,还有受众基础,是绝佳的电影拍摄题材,但国内相关的影片却屈指可数。
2017年,中国女排故事将被搬上大银幕的消息就曾被报道。
当时,国家体育总局和中国作家协会还联合宣布,将以中国女排、中国乒乓球队、中国跆拳道队等中国体育优秀运动队和一批中国体育优秀教练员、运动员代表如姚明等,以及全民健身、群众体育运动、冰雪运动、冬奥会等为重点题材,联合创作一批文学和影视作品。
2年过去了,一部关于中国女排的电影《夺冠》终于要跟大家见面了。
《夺冠》心得篇7
1月19日晚,由陈可辛导演执导的将于大年初一全国公映的电影《夺冠》(原名《中国女排》)全球首映礼在北京英皇集团中心举行,记者现场欣赏了这部令人期待已久的体育影片。整部影片回顾了中国女排振奋无数国民的夺冠之路,重温跨越几代人的集体记忆,《夺冠》让人热血沸腾!赞叹的是,贯穿始终的就是:女排精神不朽!
电影不是历史,这部电影更不是纪录片,记者怀着一些细节必然有艺术加工的心理踏进首映礼现场,然而惊人的历史重现依然让人感人肺腑,那才是属于我们全体中国人的集体记忆。
记者和不少青年球迷说起当年漳州训练基地竹棚下的艰苦训练,他们甚至怀疑记者话语的真实性。直到这部影片首映,老女排们的艰苦训练再现,不少年轻人都感叹道:“这是真的吗!天呀!”当初上世纪70年代,老女排就是在泥地里训练,在粗糙的木地板场地上进行防守训练,姑娘们身上有不少血水,还扎上了倒刺,训练完毕,大家相互拔刺,包扎伤口,这是真实的历史。至今,在福建漳州女排训练基地的博物馆里,人们依然可以看到当初老女排训练时用过的旧球衣和护膝,上面还有血印和泥土。
伴随着著名播音员宋世雄老师的解说声,人们眼前是1981年11月16日在日本大阪举行的世界杯最后一战中国女排与“东洋魔女”日本女排的决战,比赛起伏跌宕,第五局决胜局中国队14比15落后,日本队率先拿到赛点,谁的关键防守,谁的关键进攻扳平,直到中国队最后拦网以17比15取胜,日本队球员防守补位将球垫飞的角度都与历史一样。当然,还有国人上街庆祝的画面,体现出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女排首夺世界冠军的意义,女排精神就此诞生。
还有2003年女排世界杯夺冠、2004年雅典奥运会夺冠,以及2008年北京奥运会中美女排五局“和平大战”,几乎都是神还原。离我们最近的一次奥运会夺冠,就是2016年里约奥运会冠军,而1/4决赛中国队与巴西队五局鏖战是经典中的经典,最后一球魏秋月并未传徐云丽快攻,而是与朱婷眼神一瞬间的默契,由朱婷后攻拿下制胜一分,淘汰巴西队,简直就是赛况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