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网实用文档心得体会列表页

读《波莉安娜》心得感想

2025-09-23 06:32:49心得体会

读《波莉安娜》心得感想 篇1

  我有一本好书,是它让我学会了宽容、理解、将事情换一个角度去思考,这本书就是《波莉安娜》,这是一个充满快乐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十一岁的波莉安娜,她是个孤儿,可她从来没有因为自己的身世而失望哭泣,反而能在每一个困难与打击面前都积极乐观的去发现快乐、享受快乐。我觉得她是个快乐、坚强、勇敢的孩子。

  自从她来到脾气乖戾、冷漠孤傲的波莉姨妈家后,她的“高兴游戏”便在这个小镇流传开来,深深感染了她身边的每一个人,她的出现,甚至让整个贝汀斯镇都重新获得了生机。

  这本书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如果我们能像波莉安娜一样乐观、开朗,那么一切将会好很多。比如说我在体育课上的八百米跑时,我担心自己会跑不到最后,但我鼓励自己,不要退缩,一定能通过的,我咬紧牙关,使劲摆动手臂,一个劲儿的向前跑,快了,快到了,终于,一个冲刺,让我跑到了终点,虽然前面有好多同学都比我先到达终点,但我还是很高兴,因为我超越了自己。

  当看到书本的尾声,波莉安娜出了车祸,但她却为自己有救而高兴,如果是我们,也会像她一样,乐观的去面对吗?所以,我们也要像她一样,乐观、高兴的去面对生活。

  “没有什么是值得我们忧愁的。”这是波莉安娜对身边的每一个人说的一句话,而这句话却让这个小镇的人们都发生了改变:冷漠孤傲的波莉姨妈的脸上也有了喜怒哀乐、潘德莱顿先生也对所有人敞开心扉,这一切的一切,都是波莉安娜——这个十一岁的小姑娘的功劳。

  波莉安娜能把身边痛苦的事情转化为高兴的事情,我们为什么不能?让我们也学着波莉安娜,做一个“高兴游戏”,让自己有一个乐观、开朗的心态。

读《波莉安娜》心得感想 篇2

  一个十一岁善良的小女孩——波莉安娜,她的母亲很早就去世了,她与当牧师的父亲相依为命,每天都过着艰苦的生活。可在波莉安娜十一岁的时候,她的父亲也离开了她,去天堂了,但波莉安娜并没有因为自己的身世而失望哭泣,反而能去勇敢地面对困难。波莉安娜成了孤儿,也只好去投奔到她唯一的亲人——住在贝订斯镇的姨妈波莉小姐那里。姨妈是妇援会的一员也是个脾气不好、冷漠孤傲的人,后来波莉安娜才知道原来波莉姨妈是因为年轻时与恋人的一次口角,便于恋人分开了,性情也随着变得冷傲。波莉姨妈笃信基督,认为做人要尽到自己的职责。而波莉安娜却努力地用自己的心身去改变波莉小姐,很快便使波莉小姐原来古板单调的生活变得勃勃生机,精彩起来。波莉安娜将父亲交给她自己的“快乐游戏”传递给身边的每一个人,使每个为生活烦恼的人变得快乐起来,这也使波莉小姐与自己的恋人重逢,结为终身伴侣。

  波莉安娜——这个勇敢而善良的小女孩在我的心里深深扎根。实际上波莉安娜也有痛苦,她没有父母亲,还先前来到波莉小姐家受冷漠,只是她并不愿意用自己的痛苦去埋没快乐。读了这本书我知道了,快乐其实就在我们的眼前,如果我们善于经常去发现它,那么快乐这个宝贝就是你的了。正是波莉安娜告诉了我快乐是需要分享的,她那坚强的意志,乐观向上的心态,纯洁朴实的心灵深深地打动了我。我愿意和波莉安娜一起过快乐的生活~

读《波莉安娜》心得感想 篇3

  《24个比利》这本书所描述的真实的故事,就像一面棱镜,折射出太多人世的沧桑。

  生活在社会中的每个人都知道,自己并不只有一副面孔,而是能在不同的情况下随意转换,但是与比利比起来,则要相形逊色太多了。比利出生在一个非常不幸的家庭中,幼年即受到继父的虐待及性侵,这样的生活即使对于成年人来说也如入炼狱,更别提幼儿比利了,成年人可以逃离,不能逃离的比利选择用一种更加辛酸的方式,如果我承受不了这种痛苦,那么就创造出另一个我来承受吧,直至创造出24种人格。这既是一种逃避也是一种无奈,更是一种生存手段,让每个读者也许都不禁惊讶于人这种生物有如许强韧的生命力与适应力,也惊叹人类精神世界还有多少我们没有探索到的未知之地。

  当然绝对不能因为比利的悲惨往事就给予他无底限的同情,因为他本身自带甚至可能遗传自父亲的软弱,让他在没有受到太多打击的时候就开始分裂出克莉丝汀这个人格。这样的结果一部分源于比利软弱的天性。而这样的童年也无法让比利的人格得到成长,似乎每个人格都无法承受正常社会中的生存压力。这样一个一个的分裂出的人格,他们所承受的也并不公平,戴维专门承受痛楚,这个小男孩太可怜了,如果说比利太痛苦了,那么他还有闭上眼睛逃脱的机会,而戴维的每次出现总是伴随着不知所谓的痛苦,他连逃脱痛苦的权利都没有,而其他人格也各有心酸,汤姆算得上是个善良的正常人,却连恋爱都无法进行,连做爱的权利都没有;亚伦总要不知所以的收拾残局,里根与阿瑟本来可以在各自的生活中一展身手,他们却被幽闭于一人体内,如果说卡尔莫是比利的梦魇,而比利的存在何尝不是所有这些人格的梦魇呢?

  这个故事还让我们感叹于身处的这个世界,这是一个带有伤害性的世界,这也是一个善良的世界,这个世界有变态的继父,也有愿意帮助陌生人的善良心理医生,这是一个公共舆论横行的世界,这也是一个越来越关爱个体的世界,我们应该感慨于成年人对于幼儿关怀的缺失吗?明明他们自己也承担不起这个世界的重量;我们应该谴责那些穷追不舍的媒体吗?关注公众安全也是他们的责任;我们应该责怪比利吗?明明他也是受害者;我们应该责怪这个社会吗?明明大多数人都能安稳的生活。在这个故事中为我们展现出的这个社会真是太过于无奈了。

  或许是因为这事件太过于惊世骇俗,所以作者反而选择用近乎流水账一样平实的语言去叙述,但是就是这样平实的语境中,依然能够体会到作者力图尊重事实的用意,并且感受到比利人格碰撞的激烈暗涌。

  当然,看这本书最大的一个争议也是如何看待这本书最基本的准则就是,这到底是不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比利到底是一个具有悲惨人生的悲情角色,还是一个超级骗子,我想这个问题依然涉及到对于人性的追问,你是愿意相信善良,还是愿意相信险恶?我想这是比利的故事带给我们最浅也是最深,最初也是最后的拷问。

读《波莉安娜》心得感想 篇4

  《拔苗助长》是我国著名的成语故事之一。它的主要内容就是说,宋国的一个农夫,为了使自家种的禾苗长得快一些,就将禾苗连根拔起,而农夫聪明反被聪明误——禾苗全死了。这个成语故事就是想告诉我们:不顾事物发展的规律,强求速成,结果反而会把事情弄糟的道理。

  然而,在生活中,也许就在我们的身边,也常常发生着“拔苗助长”的历史笑话。例如,有些家长为了使自己的小孩能够在班级中出类拔萃,更高人一等,而采取了“灌鸭子”式的教育方式。他们往往会残忍地剥夺孩子们玩的权利,而买来一大堆令人看了就头疼的习题册,让孩子钻进“题堆”里拼命地写个不停,或让孩子参加培优班什么的。而这样培育出来的,往往并不是社会所需的栋梁之材,而是一个十足的“书呆子”!

  说到这儿,我又想起了我的一位好朋友。如果要说,我与她比哪个的童年更快乐,那么,回答肯定是我。因为,我不必为那些课外的练习册而烦恼。而我的那位朋友呢?她的童年里却全都是做之不尽的课外习题与上之不尽的补习班。她自己都坦白地承认:“这些千篇一律的习题,只会使我越做越傻,不会有什么很好的效果。而这些补习班就更没有必要上了。上课时我都听明白了,如果再上补习班纯粹就是浪费时间!”我想,这,不就是那些正被“拔苗助长”的孩子们的心声吗?可又有哪位家长去认真地倾听呢?

  我真希望,全天下的父母都能记住《拔苗助长》所带给我们的启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