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制道德心得体会范文 篇1
赖昌星走私案历经20xx年终于尘埃落定。5月18日上午厦门中级人民法院宣判赖昌星犯走私罪判处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
事实上,从1991年起,赖昌星通过在香港、厦门等地设立公司、建立据点、网罗人员等,形成走私犯罪集团。1995年12月至1999年5月,赖昌星犯罪集团采取伪报品名、假复出口、闯关等手段,走私香烟、汽车、成品油、植物油、化工原料、纺织原料及其他普通货物,案值共计人民币273.95亿元,偷逃应缴税额人民币139.99亿元。从赖昌星走私逃避税款的数额看是巨大而“惊人”的。
从某些方面来说赖昌星犯走私罪、行贿罪,数额巨大而没有判处“极刑”,对于赖昌星本人来说是很“幸运”的。反而,曾经被赖昌星拉下水的厦门海关主要官员早已命归黄泉,而赖昌星作为主犯逃亡加拿大“避难”还“捡回”了一条性命。事实说明国家在此案上显得某些“无奈”。不说赖昌星走私犯罪的非法所得不知去向,前后十几年时间国家花费的人力财力物力是无法评估的。
虽说政府没收了赖昌星20xx多万元的全部财产,这与他在走私中非法所得,国家10多年来花费的精力相比拟简直是微不足道。国家唯一获得的是正义终于得到伸张,彰显了法律的尊严,表明中国政府打击犯罪、惩治腐败的信心与决心,体现中国司法主权不容侵犯,有力地威慑了已经逃亡或有预谋逃亡国外的犯罪和腐败分子。事实上来说,赖昌星走私案在经济上追究已经失去意义,他的归案并结案只体现在国家形象与法律上。
从5月18日的电视画面上看出,赖昌星精神面貌要比遣返时好得多,面部表情也显得轻松,身体也似乎发胖了些。对于法院未判决赖昌星死刑对他来说已经“心安理得”,再也不会因“杀头”带来的恐惧心理。事实上,赖昌星之所以能遣返成功,与中国政府向加拿大作出不判决赖昌星死刑的承诺不无关系,加拿大对经济犯罪案犯不判极刑,这也是赖昌星能“侥幸”逃过“劫命”的原因之一。
其实赖昌星走私案中,最得不偿失的是为赖昌星走私活动提供便利,而受贿谋取不正当利益的国家公务人员,蝇头小利葬送生命者有之,蹲监狱者有之,整个案件牵涉出64名国家工作人员接受赖昌星贿送的钱款、房产、汽车等财物,折合人民币共计3912.89万元。另外还有影星也参与进来,同样“葬送”了人生最美好而又风光的时机。
整体来说,赖昌星走私案是中国改革开放中的一个“插曲”,反映了经济社会人们私欲膨胀,物欲横流,走私、制假,商业欺诈盛行,用中国古语“人为财死、鸟为食亡”是对这些犯罪分子的真实写照。
之所以犯罪活动络绎不绝,与过于崇尚金钱,导致社会道德“滑坡”不无关系。从所发商业案例看,虽说部分企业家通过犯罪与投机手段在短期内获得了巨额的非法所得与物质财富,但不久也将会随之“失去”。如赖昌星走私案,“三鹿”奶粉掺假案,不法商贩制造地沟油案等,因为他们失去了人性,没有了道德根基,没有道德根基支撑的财富,属于不健康的财富,肯定会“蒸发”与失去,事实上也是道德的“蒸发”,试看道德在保障物质财富健康的重要性。
当前,赖昌星走私案已经成为段落,但国家应通过此案把它当作教训“拯救”社会,什么样的改革能保持经济健康向前发展,又能让社会道德风气良好,是值得研究与探讨的。如果说,没有道德的社会仅仅依靠法律,法律在某种程度上受利益的驱使又会丧失道德,知法犯法者有之。那么,充分说明市场经济除了有配套健全的法制作为武器,道德也很重要,道德本身有一种自律行为,可减少法律对社会的约束,是经济社会健康向前发展的重要保障。
法制道德心得体会范文 篇2
4月8日,在钉钉群参加了沙河市道德与法治培训,受益匪浅:
一、对一个单元整体的把握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
1.首先要清楚整个单元的内容,包括分几个课时教学,每个课时的内容是什么,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2.清楚单元整体的教学目标是什么,大目标又可以分成哪些子目标,每个目标具体在哪一课时落实。
3.分析整个单元的重难点在哪里,结合平时的教学经验,如何突破这些难点,解决这些重点,尽可能地减少错误。
二、着眼点要“远”、切入点要“准”是单元整体教学设计的必备功课。首先,通熟教材整个体系和单元教材体系,把握整个体系所要达成的教学目标和单元体系要达成的阶段性目标,理清了每个阶段应该干什么,可以干什么。其次,根据预设的阶段性目标展开小任务式的分配,理清每一课时的教学目标,形成阶梯型的块状教学设计。最后,精化每一个课时教学设计。
三、进行单元整体设计的开始每一位老师都应读懂教材,读懂目标。在理解整个教材的编排体系的背景下,细读单元教学目标,然后把目标细化分解,细化到新授课、练习课、整理与复习课的分目标以及各目标之间的联系与递进关系。目标解读充分了,接下来便可以考虑用什么样的载体来开展教学,让孩子能以积极的状态投入到学习当中。
四、平时备课的时候,我喜欢先从网络中找相关的内容来结合书中单元教学目标进行分析,这样会对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有一个比较精准的把握。了解完一个单元大致脉络,然后再对这部分内容在小学阶段的来龙去脉也作一个大致的梳理,像我现在是从小学三年级教到六年级,对于前面的学习活动过程和研究方法都基本了解,那就重点关注一下具体实施研究方案的步骤,这样对这个课题整体把握也会有帮助。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这是对单元进行整体设计的关键。
五、对一个新的单元课题进行设计时,我们一般按这样的步骤走:
1.先把这一单元的课题内容都看一遍,自已定一个教学目标。
2.看看自己还有哪方面没有考虑周全。(这样对提高自己把握课题的能力小有帮助!)
3.定好课时。每一课时具体干什么,要了然于心。
4.把书上提到的相关内容都梳理一遍。看看哪些环节需要补充进去,哪些需要强化训练。在了解单元整体目标后展开教学,我认为首先要读懂每个课题的意图。其次把握整个体系所要达成的教学目标和单元体系要达成的阶段性目标,将单元目标细分成课时目标,分析出重、难点。最后精心设计每个课时,尤其是突破重难点的环节要精心设计。在备课组活动时也可以集体讨论,单元中的易错知识点,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环节。
法制道德心得体会范文 篇3
前天,在电视道德观察里看到了这样令人感动的故事—带着爱一起走。一个村民在自己创业的基础上,每年拿出10万元的钱(对于一个农民企业来说,这个数目也是相当惊人的了)来赡养社会上的老人。在这个社会上,这样的举动会让相当部分人有太多的想法,尤其是那些只顾着谋取自己利益的人,更是认为这是一个标榜着高尚旗号来骗人的伎俩。
然而,这却是发生在现代社会中一个真实的故事。之所以让我感动,是因为如下几点:
首先,常氏夫妇能够做出赡养老人的这一善举,已经是为做子女的做了一个很好的孝顺模范标榜作用。而如果仅仅是只孝顺自己的老人,也没有什么可值得提倡的,因为那是他本人为人之子应该做的吗。但他赡养的并不仅仅是自己的老人。他自己出钱,自己亲自照顾,而且纯粹是自己出钱,不要老人及老人子女的一分钱。
其次,凡是愿意来的老人,常氏夫妇都真诚的接受。独身一人的,行动不便的,让人同情可怜的,常氏夫妇甚至主动上门把老人接来,把他们当作自己的父母来对待,何德何能啊!更有甚者的是,有些子女们亲自把自己的父母送了过来,让常氏夫妇给养着,而他们自从送来以后,也许他们的父母在他们心目中也从此不再拥有任何的作用和位置了。
为人之父母,疼爱子女,我想每个作为父母的都能够做到,而且做的应该不错。可是为人之子女的,是否能够做到自己应该做的呢?在这个社会,我不想去问任何人这个问题,因为往往所问的人不会给出我心目中的答案,我会因此而伤心,在伤心的同时,也看到了他们那种可怜,因为他们也有老的时候,他们也会遇到他们父母所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到时候,我希望他不要让自己伤心,因为没有伤心的理由。
不管到什么时候,孝顺是我们每时每刻应该记住和背负的,因为如果再连这点素质都不谈的话,那么在这个社会,血浓于水的真理再不存在的话,那我们究竟更会是一个怎样的活法呢。
把自己的父母送到养老院,自己在家里跟老婆孩子吃香的喝辣的,甚至在过节的时候都不去看望一下老人,我真得想说很多,但,我什么也不想说了,这样的人,说他还有用吗?连最起码的人性都没有了,还有说得必要吗?
愿天下所有的为人之了的,拿出你们的美德来吧,别忘了,你也有为人之父母的那一天啊,为了将来的自己,希望现在的你为那时行行好,积点德吧,别到时候自讨苦吃。
其实这样的事情如果站在那些送自己老人来这里养老的人来看,也可以是这样想的。
我们没钱赡养自己的老人,老人跟着也是受罪,能有个让老人安享晚年的地方,不管别人怎么说,这也算是一种对老人的孝顺和尊敬吧。对于部分处于这种境况的人,我们也完全可以理解和同情。老人送过来了,经常过来看看总是可以的吧。有时间能把老人送来,就没时间来看看老人啊,这样的人,在我的心里他的地位是排在最后面的,也是我最不愿意看到的人,其实如果真遇到这样的人,我是看都不带要看的。
还有一类人却是怀着抱怨的心态,把自己的老人送了过来。就你常氏有本事,难道我们当儿女的还不如你个外人,我就不信你会对老人那么好。结果老人一来,却不再愿意回到自己的那个家,让那些当儿女的无地自容,不是不想看自己的父母,而是无脸面对一个与自己没有任何关系,却自己是永远也不能跟人家比的人,因为自己心里有愧。
当然一部分人是爱占小便宜,有吃有住,有人侍侯,还不用花钱,这样的好事哪找去,赶快去吧。是啊,如果等你自己老了,再有这样的好事,那该多好啊。美死你。
其实上面的都是一种猜想,在这个社会中,最重要的,也是让老人们愿意来常氏这里养老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在家里老人不仅没有相应的话语权,也没有相应的地位,只能是看脸色做事,心里面永远有一个解不开的,却也无法说出的苦衷。怕老婆的怕老婆,不怕老婆的打老婆,而作为父母,却最不愿意看到的就是自己的儿女为了自己遭受或者忍受那种让自己心痛的苦楚,他们的心受到了从未感觉到的痛楚,脸上堆着笑,心里却流着泪。为了自己的儿女能过上一个好的日子,如果能有一个地方,不再过那种流泪感觉的日子,那该多好啊。这也正是他们愿意来常氏这里来的原因,而常氏的这种善举,也正好迎合了这些人的需求,于是愿意来的也正好被他们的儿女送来了,常氏为他们做了一个两全其美的事啊。
说一句感激,难以表达对常氏夫妇的善举,或者说用语言根本无法来形容常氏夫妇这种善举对我的感动。为什么,为什么本来我们每个为人之子女完全可以,而且也是最起码应该做到的,却被那些人糟蹋的一无是处,而在常氏夫妇这里,却做得如此让人感动,看到常氏夫妇,难道你还无动于衷吗?要知道,你才是你父亲真正的子女啊。
法制道德心得体会范文 篇4
9月21日晚,我怀着激动的心情,收听收看了“第三届全国道德模范评选表彰”颁奖典礼。颁奖典礼上,我省唯一一名受到表彰的山西师范大学临汾学院学生孟佩杰获得了“孝老爱亲模范”称号,并通过央视著名主持人白岩松的现场采访,进一步了解了孟佩杰孝老爱亲的先进事迹,很受感动。她的事迹确实很生动,发人深思、催人奋进。她的事迹,是我市精神文明建设和道德建设所取得的新进展,对于提高全市广大民众的思想政治素质,建设有理想、有道德的社会,进而推动社会事业又好又快地发展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孟佩杰出生于1991年11月,5岁时,生父不幸车祸离世,生母便将其转送给刘芳英抚养。8岁时,养母刘芳英因椎管萎缩症手术失败而半身不遂,养父为逃避生活重担离家出走。自此,小佩杰在努力完成学业的同时,独自照顾刘芳英的生活起居,20xx年来不离不弃。20xx年,孟佩杰被离家乡百公里之远的临汾学院录取,由于不放心刘芳英,便在学校附近租了房,“带着母亲上大学”,继续悉心照料养母。20xx年,孟佩杰成为临汾市年龄最小的十佳道德模范。网络让她的孝心被更多人见证,她是网民们眼中临汾“最美的女孩”。她的感人事迹,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美德,蕴含着巨大的道德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