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网实用文档心得体会列表页

端午节主题班会心得体会

2025-09-30 05:43:04心得体会

端午节主题班会心得体会 篇1

  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深入挖掘春节的深厚文化内涵,引导学生在自办“端午节节日小报”的活动中认知民族传统、增强民族意识、尊崇民族精神、弘扬民族文化,从而增强广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情感。我校把学生自办“节日小报”主题实践活动纳入学校的常规工作,要根据我校自身情景,精心策划、周密组织,细化主题,有效调动学生的参与进取性,倡导创作主体的自主性,注重创作资料的丰富性,突出表现形式的多元性,增强活动的广泛性和实效性。活动方案一经公布,活动负责人及时召开了班主任会,落实了此项活动。每班按小组活动,确立创办主题后,以小组为单位收集资料。

  发动学生收集活动的相关资料,可参照节日资料、参与活动情景、自我感受表达等板块并注意结合学校特色和学生个性来组织小报资料。在活动中注重创新形式,灵活采取个人、小组、班级等方式发动学生经过校刊校报、手抄报、网页等创造性采编各具特色的小报。在活动中注重创新形式,可灵活采取个人、小组、班级等方式,创造性地编制各具特色的小报,展示节日收获和感悟。还分别到社区、到图书室、在网上等多种渠道进行收集工作。

  所以,不仅仅创作了丰富多彩的作品,更重要的是了解到中国传统的节日,从而深刻认识了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更加热爱自我的祖国。在掌握了更多的文化知识的同时,更好的培养了学生们的民族自豪感。

  这次活动各班共上交小报作品近80多幅,每一张小报都体现了队员们对端午节的认识和理解。经过本次活动的开展,丰富了学生节日精神文化生活,熟悉了我国传统的节日活动的氛围,亲身感受到中华民族文化的魅力所在,增强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统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端午节主题班会心得体会 篇2

  11月18日,我聆听了江苏省德肓教研员润生老师的讲座——有关主题班会的设计与实施。两个小时的讲座让我受益匪浅,收获颇多。顾润生老师从班会设计的题目、教育背景、教育目标、准备过程、实施过程五个方面向我们深入浅出的介绍了如何设计一堂主题班会课。

  顾润生老师的讲座条理清晰,生动形象,他通过往年比赛选手撰写的主题班会课设计,向我们一一介绍了如何撰写一份主题班会设计稿。他的讲座不仅涉及了理论,更多地是向我们展示了如何去实践。通过这次讲座,我清晰的明白了一份主题班会设计应该包括五个部分,题目是最吸引人的地方,要让学生眼前一亮,能够记住,甚至在今后回想起来,也应该能想起以前老师曾经教导过。题目,目标,背景等都应该重点围绕学生,以学生为主题,教会他们应该懂得什么道理,而不是围绕教师来展开。在班会设计中,应该紧紧围绕主题,扣住题目,不要长篇大论,其余部分要言简意赅,要将大部分内容集中在教学过程设计上。

  每一节班会课都是教师向学生传递一份价值观的时候,内容一定要符合学生的特点,不要过于低幼化,老师教给学生的应该是如何从事情中找到积极向上的方面,并进行引导,不要过于负面化,更多的是积极向上的价值引领。课堂的主体是学生,要把他们放在主动的位置,多让他们进行发言思考,而不是一个套路化程序化的`班会课。

  这次的讲座让我收获不少,顾润生老师的理念让我印象深刻。我将尽力吸取从中学到的经验,并用于班级的管理与教学工作中去。

端午节主题班会心得体会 篇3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一年一次的清明节又到了。清明节是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__年5月20日批准列入。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是冬至后的第108天,是中国传统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节最重要的事就是扫墓,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上坟。带上清明锞、酒、菜饭、香烛等在坟前供奉。祭毕,焚化纸锭,拜毕后给坟前加土,扫墓就完成了。清明节时,江南一带有吃青团子的风俗和习惯。青团子是用一种名叫浆麦草的野生植物捣烂后挤压出汁,接着取用这种汁同晾干后的水磨纯糯米粉拌匀揉和,然后开始制作团子。团子的馅心是用细腻的豆沙制成,在包馅时,另放入一小块糖猪油。团胚制好后,将它们入笼蒸熟,出笼时用毛刷将熟菜油均匀地刷在团子的表面,这便大功告成。咬一口甜而不腻,肥而不膄!青团子油绿如玉、糯韧绵软、香气扑鼻!

  在这特殊的节日里,雨淅淅沥沥地下着。就是因为这场雨,把我们跟遥远的地方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端午节主题班会心得体会 篇4

  清明节快到了,让人想起了杜牧的诗句“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路上行人为何会给诗人断魂的感受呢?原来在细雨霏霏的清明时节,人们前往吊念逝去的亲人,怎能不悲戚伤心啊。

  清明扫墓之风,始于北宋末年。《东京梦华录》有云:“寒食节第三日,即清明矣,凡新墓皆在此日拜扫。”可见清明时节初始不拜老墓,只祭新坟。后来发展为既拜新坟,亦扫旧墓,形成了汉民族清明扫墓祭祖的习俗。

  清明节是我国许多民系扫墓祭祖的时日,而在梅州客家地区,却是“只闻清明粄飘香,鲜见行人扫墓忙”。清明节当天,客家人喜用苎叶、艾叶、白头翁、鱼腥草、鸡屎藤和使君子一类,制成颜色翠绿的青粄,俗称清明粄。清明粄含应节之意,还有健脾、怯湿、排毒等功能,嚼起来甜软可口,别有一番风味。

  客家人不在清明祭祖扫墓,而是把扫墓安排在春秋两季,即在年初六后的正月或中秋节前后,以免影响农耕。客家人不论走到哪里,都不忘回乡扫墓。有些身居海外的客家人,一到扫墓时节,便相约回梓拜祭祖先,正所谓“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扫墓要摆放三牲果品一类供品,点上香烛祭拜,礼毕焚烧衣纸,鸣放鞭炮;还须在墓头压上几片黄纸,名曰“挂纸”,客家话谐音“挂祖”。以往举族打祭墓,主祭人要行三跪九叩首大礼,朗读祭文。祭祀结束按年岁长幼安排部分男丁登席,余众发丁子钱。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