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残奥会学习心得 篇1
在观看冬奥会开幕式,让我感动数次,为咱们的祖国骄傲,自豪。最让我激动的,我们56个民族在传递五星红旗,最后国旗由解放军升旗手们飘扬在鸟巢上空时,心中的激动之情,无以言表无法抑制,心潮澎湃,热血沸点,相信电视机前的观众,心情跟我一样,同时在随着我们庄严国歌和国旗飘扬而激动泪目。
这次冬奥会开幕式,用我们中华传统文化中的24节气,来作为倒计时的方式,满满的中国传统蕴意,更加增添我们的民族自豪感,中国传统文化的深邃和典雅在这次冬奥会开幕式上精彩展示,让世界更多的人们得以见识和领略。
当看到中国东道主入场时,全场灯光色彩转换,我们特有中国红着装,队员精神饱满,《歌唱祖国》的旋律在会场上响起,每一个中国观众再一次感动。整个过程华美的沁人心脾,令人心潮汹涌。
整个开幕式,还有几个场面,意义隽永,令人深思。当看到从冰立方里面,奥运五环破冰而出的时候,这一片段,意义深远。破冰,在我们的伟大的汉语文化中,有着意义深远的含义,我们爱好和平的人们都衷心希望人际交往间,多一些友善互助,少一些疏远和猜疑,不要隔阂,多一些坦诚信任,就像将严冬厚厚的冰层一样,让奥运的和平团结精神深入到人们的心中。
还有就是,由代表不同国家的小雪花,并形成了象征和平的橄榄枝的一个大雪花,场景非常的浪漫美好。
令人更加惊叹的还有,就是北京冬奥会开幕式的主火炬点燃仪式,这是一次出人意料的创举,意境深远,一株生机勃发的小火苗嵌入在寒冬里一朵雪花中,这雪花与火苗印衬出冬季的静谧,灵动的火光不断地跳动蕴含着息息强大的生命活力,意境上匠心独具,推陈出新,同时还能结合低碳环保的理念,令人赞叹。
冬奥会在中国红的映照下,拉开它激烈拼搏的大幕,我们期待着在奥林匹克精神鼓舞之下,在各项体育比赛项目的激烈角逐中,在竞争中迸发出友谊,友谊永远第一,让误解越来越少,在同一个世界下,大家拥有共同的梦想,奥林匹克精神发扬传承。
世界残奥会学习心得 篇2
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赢得了国际社会的普遍赞誉,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良好形象。而此次北京冬奥会的筹备和举办,更是推动中国文化传播和塑造国家形象的契机。
彰显创新大国形象。全球第一条360度回旋的雪车雪橇赛道、帮助运动员备战的风洞实验室、首都体育馆声光电技术打造的“最美的冰”着眼科技创新,中国用更高的标准为冬奥皇冠镶上一颗颗璀璨的明珠。从冬奥会所有竞赛场馆完工,到京张高铁、京礼高速全线通车;从众多冰雪项目从无到有,到部分项目从有到强,一系列科技创新成果成为中国最闪亮的名片,向世界展现着中国科技的魅力。
俗话说“不出正月都是年”,20__年北京冬奥会正好在正月里举办,这是中国在邀请世界各地的朋友们来“家里”过年,感受一场中国元素的文化盛宴。从会徽“冬梦”到吉祥物“冰墩墩”和“雪容融”,从国家速滑馆“冰丝带”到国家跳台滑雪中心“雪如意”,一幕幕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形象景观,讲述着中国发展故事,传递着中国价值。
展现文明友好形象。“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中国素来有礼仪之邦的美誉。作为东道主,冬奥会的成功举办离不开中国人民的参与和支持,北京冬奥会计划招募志愿者2.7万名,61.6万人积极报名,各省市包括海外青年学生占到了81%,他们将以优质的服务诠释“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以最饱满的热情展现中国文明友好形象。
“三亿人上冰雪”的愿景正在走向现实,让我们携手走进冬奥会的“北京时间”,讲好中国故事,塑好中国形象,一起拥抱美好未来。
世界残奥会学习心得 篇3
天高气爽,金桂飘香,在这风清云淡的仲秋时节,我们一行三十多人飞到了我们的援建省份——浙江,进行为期一周的生态农业发展专题研修学习。
九月十四日这天早上七点,我们来到预定乘车地点,一辆大巴已经等候在那里了。真是好事多磨,在赶往机场的路上,好像是车出了点什么问题,走走停停,过不了多久就发警报,我们每个人都把心提到了嗓子眼儿上,还好,总算到了机场,办理了登机手续,顺利登机。
不说天空的渺远,阳光的灿烂,也不说群山的谦卑,白云的飘逸,单是那“举头红日近,回首万峰低”的感受就让人心旷神怡。此时,我仿佛长出了一双隐形的翅膀,在茫茫宇际中飞翔。加上笑意盈盈,漂亮空姐的周到服务,不知不觉两个多小时就过去了,我们在临近中午时抵达浙江萧山国际机场。
下了飞机,走到出口,早已有两个浙江朋友举着欢迎牌在那里守候。我们跟随他们上了车,直接到了我们的学习地点——浙江农林大学。接待人员小瞿考虑非常周到,把我们的日常洗漱用品早已备好,一一发到我们手上。然后讲解了一些学习注意事项,我们吃过晚饭,不紧不慢遛了一圈,就回到宾馆带着满怀疲惫,进入梦乡。
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徐建华老师讲的第一堂课。他针对浙江农业发展情况、农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障碍、及全面提升现代农业发展层次的需要等内容作了精彩的讲述,有理论,有实例,内容丰富,涵盖的知识面广,我们听得津津有味。
阳相翼教授的《农产品交易法律实务》也讲得特生动。他讲课不看课件,喜欢提问,擅长使用肢体语言,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实例运用其中,学员们在实例中弄清了相关的合同法知识。虽说时间有限,却给我们留下了很多思考的余地,我们不得不佩服他的授课功夫。
时间如白驹过隙,两天的课程就这样很快过去了,这是我人生中第一次真正在大学里听大学老师授课,机会自然得珍惜,听得也格外认真,感觉此生中再不会为没有上过大学而遗憾了。
是的,不停下前进的脚步,你可以走得更远!
有了课堂学到的理论支撑,再到做得好的合作社和美丽乡村实地参观,虽然舟车劳顿,但学员们兴致极高。我们每到一处,都有人员热情接待,然后带我们一行参观浏览。眼中是美丽的景致、村民的微笑,耳中是听不懂的吴语方言和普通话的优美解说,适时还有人提问,每一个问题都能得到圆满的解答。
此次的学习真是受益匪浅,既开阔了我们的眼界,增长了见识,又对我们家乡今后的发展起到了指导作用。一行很多都是乡镇机关领导干部,家乡的未来不夸张的说有很大一部分掌握在他们手中。
我的家乡,山高地偏,土地贫瘠但森林资源丰富,是汶川大地震极重灾区。震后经过兄弟省份浙江的援建,基础设施有了很大改善,产业方面也得到长足进步,这为今后的发展提供了先决条件。
结合我们家乡的现状,很多产业比如茶叶、干果、山珍、蜂蜜、水产等要做大做强的话,还得靠合作。合作社是弱势群体自救、创造就业机会、减轻贫困,加强社会融合的组织,合作可以做大自己的品牌,取长补短,充分发挥农民的主观能动性,增加农民的经济效益。
农民的主要目的是增收,那么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增加农民的收入呢?张建国老师的课《打造生态高效农业,支撑美丽乡村发展》给我以深刻启示。其实我们家乡又怎么不可以发展乡村生态农业、旅游业呢?针对生态农业高效发展的措施,他从养花经济、赏花产业、休闲经济等景观农业,常设型、节庆型、创新型等体验农业,适宜现代人生活习惯、干净、有宽带的特色性居住环境的休闲农业,吃环境、吃安全、吃特色、吃热闹的舌尖农业,土产品、工艺品、特色农产品等精品农业,具有健康功效的养生农业,还有e农业等多个角度进行了阐述,结合家乡的实际情况,很多方面如养花、休闲、体验、饮食等都可以借鉴。而目前我们的农家乐只对吃的方面比较注重,看来我们的生态农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我们对未来布局美、环境美、生活美、身心美的美丽乡村蓝图充满了期待。
说得好不如做得好,做得好不如指导得好。每个地方,每一个产业的发展,都应该因地制宜,量体裁衣,请专家论证,有长远规划,而不是想当然的'盲目去做。看看我们的县城建设就可以知道,很多机关单位都是各自为阵,道路今天铺了明天再挖,因为要布管网,老百姓天天走泥丸;园林今年修好明年再毁,因为要重新设计,通道处处被围着,这样多浪费呀!为什么不长远规划,加强合作一次性的弄好呢?农业发展也是一样,少数领导只顾赚政绩,多数百姓只顾眼前蝇头小利。真正能够高瞻远瞩,运筹帷幄的领导犹如凤毛麟角,真正能够深谋远虑,未雨绸缪的百姓也屈指可数,面对这样的状况,我们的地方经济谈何快速发展,老百姓谈何发家致富?
说到这里,我想起了最后一堂给我们讲授《生态经济林培育关键技术》的戴文圣教授的一个观点:现代农业发展要专家指导政府如何发展产业,而不是政府指导专家或者指导产业该如何发展。领导可能有很高的领导才能,但不一定有某一方面的专业知识,如果让门外汉领导去指导产业发展,只能被大方之家贻笑了。顺便淡淡提了一下我们家乡大栽银杏的做法,他认为不是很适合,当然请他来讲课也就推辞了,这应该是一个真正的林业专家的道德底线吧。佩服!
吾生有涯,知识无涯,学习是没有止境的。这次学习收获很大,希望能把自己的所学用在今后的工作中,从而为家乡的建设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
世界残奥会学习心得 篇4
2月3日,华阴市经贸局机关全体干部认真学习省委副书记毛万春在全省追赶超越视频会议上题为《用好机遇、破难而进》的讲话。
会议强调:讲话为我们今后的工作指明了方向,追赶超越是中央重托,是形势所逼,是民心所向,是实践要求。全体领导干部要严格按照省委毛万春副书记的讲话要求,把讲话精神同“两学一做”“精准扶贫”等工作紧密结合起来,结合经贸局的实际,迎难而上,知难而进,以舍我其谁的气概,以时不待我的使命,把各自负责的工作抓好、抓细 、抓实,抓出特色,抓出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