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适应新环境的心得体会 篇1
7月刚刚从学校毕业的我,有幸加盟到中铁十七局三公司,在这片充满希望的田野中,我和许多刚步出校门,走向社会的人一样,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希望,对工作的激情!
在单位里几天的简单培训之后,我就被分到了承唐项目,成为了一名工程建设中的普通技术人员。虽然来的时候已经做好了相当的心理准备,但工作环境的不稳定、偏僻的工作地点、危险的作业环境、连续的工作要求……都是我始料未及的。
在这个时候,领导的关怀给了我们很大的帮助,他们尽自己最大的努力给我们提供一切可以提供的条件,让我们能少受一点苦就少受一点苦,我渐渐感受到了家的温暖,我终于明白为什么我一从工地回到项目部,同事都会说声,回家了啊。那是他们心底最真实的感受。
参加工作后我才了解,实际施工与学校所学理论知识有很大的差别,需要足学习的东西还很多很多。开始时,心里想着一定要把工作做好,但是由于对工作的不熟悉,总是那么不尽人意,我不断提醒自己一定要谨慎仔细,尽量把工作做好。工作中难免会遇到一些难题,不懂的地方我就请教师傅和其他领导,他们不厌其烦的教我,我耐心听讲把他们所教的牢记在心,我在心里为自己打气,我一定要加倍努力,不能辜负师傅和领导对我的.期望!在师傅和领导们的帮助下,我的工作有了很大进步,心里很感谢他们!
在这里,领导经常会上工地视察,对工地出现的不好的状况及时讨论解决方案,领导对工作的严谨的态度让我明白了作为企业的一份子,所承担的责任,更重要的是对人民负责,因此工作中我不敢有丝毫的马虎,因此我不但要尽我所能做好自己分内的工作,还要不断学习新知识,加强自己的综合素质,能真正承担起自己肩上的这份责任。
我感激中铁十七局三公司,因为是它为我提供了工作的机会,使我能够在工作中继续学习、锻炼,让我感受到了从来没有过的充实。领导的关怀让我干劲十足,我相信经过我的努力,我一定能做的更好。
关于适应新环境的心得体会 篇2
《幼儿园工作规程》已经在12月14日审核通过,从3月1日起开始实施。3月4日下午教师例会上,漳州市实验幼儿园园长宋晓婷、副园长周奕苹及时组织全体教师学习《新规程》。
会议中,每一位老师都认真地学习规程内容,专心做着学习笔记,并积极回答着周奕苹老师的提问。与旧《规程》相比,总则中第一条:增加了“促进幼儿身心健康”。第二条:删除了“幼儿园同时为家长参加工作、学习提供便利条件。第四条:删除“亦可设一年制或两年制的幼儿园”。第五条:增加“促进幼儿园心理健康”等等。老师们虚心好学,对不清楚的内容不时地向周奕苹副园长提问,周老师耐心解析。
会议持续了一个小时,周副园长宣布下次全体教师例会将继续学习新《幼儿园工作规程》相关内容。通过新旧规程本对比,查找变化内容,认真学习领会,要切实遵循规程中的内容,把握教育教学方向和目标,时刻坚持幼儿园的'教育宗旨,让每一个幼儿快乐生活,健康成长。
关于适应新环境的心得体会 篇3
为深入宣传环境保护基本国策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环境保护意识和环境法制观念。市执法局、市机关服务中心在第50个世界环境日举办了以“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为主题的活动,市公园广场服务中心、榆阳区环卫局、高新区环卫所等相关部门工作人员参加活动。
本次通过宣读了垃圾分类倡议书、现场知识问答、趣味游戏和参观科技馆垃圾分类科普基地等活动,引导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到垃圾分类工作中,增强了人们对生活垃圾分类减量的知晓度、认同度和参与度。
通过世界环境日垃圾分类的宣传,让我们共同携起手来,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增强环保意识,带头垃圾分类,共同保护环境,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我们坚信,在全市各行各业的大力支持下和广大居民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的垃圾分类工作定会越干越出色,我们的生活环境定会越变越美好。
关于适应新环境的心得体会 篇4
湖北日报讯(作者阮班明、宋俊娴、童光辉)密林深处的一个黄土包旁,一栋占地200多平方米、4间2层的房屋拔地而起,正在加紧施工。8月1日,谷城县五山镇堰河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闵洪艳告诉记者,这是投资120万元建设的垃圾分类超市,预计8月底建成启用。
“垃圾是放错的资源,可回收还能再利用。”闵洪艳说,要把垃圾像商品一样展示在柜台上,让游客更直观地感受垃圾分类的意义和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在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更好解决群众现实问题,深入推进“下基层、察民情、解民忧、暖民心”实践活动中,堰河村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积极开展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活动,让千余名村民从中受益。
绿色根植于心 务实重行拔头筹
“别人不敢干的我先干,别人能干的我抢先干。”在堰河村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彰显的是堰河人敢为人先、与时俱进的理念。
上世纪90年代初,村里穷得叮当响,吃粮靠供应、用钱靠砍山、住房干打垒,可谓“见山山秃头、见路路断头、见水水断流、见人人犯愁”。
1992年,29岁的闵洪艳成为堰河村的“领头雁”,当时他就提出“人在,山在,绿色在”的理念,作出“管好山、护好水、修好路、育好人、建好村”的承诺。
“地当床,天当被,累了就在山上睡。”春夏秋冬,寒暑易节,全村干群战天斗地,苦干实干,让一片片荒山披上绿装,先后发展茶园1200亩、经济林4000多亩,不仅摆脱贫困,还实现了小康。
进入新时代,堰河人紧跟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的步伐,不断更新理念,提出“走绿色路、吃生态饭、挣环境钱、发旅游财”的强村富民思路,通过改变生产、生活方式实现“山水变风景、资源变资本、农民变股民、特色产品变旅游商品”的目标,让村民都过上和城里人一样的现代生活。
如今,堰河村的固定资产和集体经济收入均突破亿元大关,村民人均纯收入超3.5万元。昔日“一家一栋小洋楼、一家一辆小轿车、一家有一个致富项目、人均存款达到10万元”的梦想变成现实。
在全省努力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推动襄阳都市圈高质量发展的征程中,堰河人提出到2035年实现“四不五有”新目标:吃饭不出钱、就医不出钱、读书不出钱、养老不出钱,村里有金融、家里有资本、户里有研(究生)博(士)生、发展有产业、出行有房车。
“我们就是要构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良性循环体系,让乡亲们在共谋、共建、共管、共评、共享中得到更多实惠,幸福感更强。”闵洪艳说。
赋能山水资本 融合发展添动力
绿色是堰河最亮丽的底色,也是发展的主基调。
“堰河因茶而兴,要做大做强茶产业,必须依靠科技赋能。”闵洪艳说,村里跟省、市农科院合作搞产学研项目,1200亩茶园一半以上推行有机化生产,推行“从种植到茶杯全程净化”消费模式,让卖出的每一片茶叶都可追溯原产地信息,两三年后所有茶园实现有机化生产,产值可突破4000万元。
依托茶产业优势,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从20__年第一家农家乐开张到如今120余家遍地开花,游客络绎不绝,每年举办的年俗文化节更是成为谷城乡村旅游的一张亮丽名片。
20__年,堰河乡村旅游区成功获评国家4A级景区,全年接待游客50多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8000多万元,点燃了全村干群冲刺国家5A级景区的热情。
“一口锅能抵一面坡,一张床能抵十亩粮。”闵洪艳打趣地说,是乡村旅游让村民的家当增值了。
目前,投资1亿多元的民俗园三期项目进入招投标程序,新建容纳500人的多功能学术报告厅、展销中心、文化娱乐场馆、大戏楼、冷藏库等,全面完善综合服务功能;投资160万元在堰河水域兴建2个鱼鳞坝、1处亲水平台,增加游乐设施;投资500万元建设天艺茶庄廊桥、农旅茶文化观光园等,实现采茶、炒茶、品茶、购茶自由;投资600万元挖掘传承红色文化、民间文化,让游客不虚此行、身心怡然。
以黄土墙、花窗、古门、青砖灰瓦、小回廊为特点的鄂西北民居,比比皆是;以小果园、小菜园、小竹园、小花园为特色的庭院,处处皆景;以勤俭持家、勤洗手、勤剪指甲为内容的文明礼仪,人人皆知……
“这些都是村里统一规划设计和整修的,我们家房前屋后焕然一新。”一组村民艾元平说,30多公里的刷黑路已经通到每一户门口。
在堰河,农民成了网民,农田成了电商卖场,手机成了农具,直播成了农活,新发展业态迸发出新活力。
村户人一体化 同心共享福无边
为充分体现村民的主人翁意识,堰河村通过创新共管、共评机制,最终实现一切成果共享目标。村里成立堰河生态旅游经济合作社,把每家每户组织起来,抱团发展,所有菜品、旅游商品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价格、统一品牌,做到明码标价、童叟无欺,为游客营造放心消费环境,赢得好口碑。“堰河香”已成为灵秀湖北特色旅游商品品牌。
组建生态保护夜巡志愿服务队,不光党员干部带头参与,村民自发加入,人数由最初的6人扩充到现在的100余人。他们不仅巡山保水,规劝制止不文明行为,而且担负着村里的治安巡逻任务。“夜里听到狗子狂叫,都会有人起床,跑出来看一看,这已经成为村民的行动自觉。”堰河村干部任雪平说。
村无闲户、户无闲人、人无闲事。全村人都以股东的身份加入了合作社组织,即便没有收入来源的困难人群,村里也无偿配股,让所有人年年有分红。每股的收益率在55%以上,解决了贫富不均问题。
二组村民冯毕建曾在十堰一带挑货卖,养家糊口。看到家乡日新月异的变化,特别是共同发展的氛围很浓,决定扎下根创事业。
如今,他经营的有商店、农家乐、民宿,还有一个冻库,年收入几百万元。“没有村集体帮助就没有今天的我。”冯毕建感激地说,村户人一体化发展模式让人人尝到“有福大家享”的甜头。
通组到户柏油路无缝对接、看病不出村无缝对接、家门口就业无缝对接……
“只要群众有需求,村里都会责无旁贷去满足。”闵洪艳说,所有党员干部包括合作社员工“只有上班时间,没有下班要求”,村民一个电话,就上门服务。
在深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道路上,堰河干群同心同德,铆足劲干,“1+7”大堰河旅游发展格局已然形成,辐射带动五山“茶旅小镇”不断向前发展。
为解决堰河沿线近2万人用水难题,村里积极向上争取项目,新建一座水库,8月份施工单位进场,“共同缔造”的示范效应越来越强。
今年,落户五山镇、投资近5亿元的全省美丽乡村示范片建设加速推进,落户南河流域、投资1亿多元的乡村振兴示范区启动建设。
“像堰河这样生态好、产业强、日子富的村庄还有很多,比如石花镇凉水井村、平川村,紫金镇花园村、官坊村,还有城关镇老君山村等,都在结合各自优势和特点,发力前行。”谷城县委书记黄克立深信,幸福生活是奋斗出来的,只要农村善于做好“共同缔造”这篇大文章,就一定能实现“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