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观摩学习心得体会 篇1
月27日,我很荣幸地被派到珠海体育广场举行的“全国小学语文‘深化教学改革,彰显新锐举措’创新课堂观摩研讨会”学习。研讨会上所展示的课例的执者都是一些国内闻名的特级教师及名教师。他们睿智、风趣的教学语言,创新的课堂教学,扎实的语用训练,真正回归了语文课堂本色,令我耳目一新,受益匪浅。
一、创新的课堂教学。
(一)不带拼音的识字课
一节没有拼音的一年级识字课让人眼前一亮,它以朗朗上口的识字儿歌《小土尘》“小土尘,小大尖,女子好......”为教材,从古代形象字演变到现代汉字;用色彩鲜明的图画帮助识字:一支一头小,一头大的铅笔便令学生记住了“尖”字,一张色彩丰富的图案便记住了“艳”字及四字词“艳丽多彩”。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教师领读,小老师领读,自由读,遮住生字词读,男女赛读,开火车等形式让学生熟读儿歌。运用卡片对对碰、举卡片等游戏让学生熟记生字词。不用笔写,只用手写的写字指导更细致入微:从哪里起笔,在哪里顿笔,在哪里收笔,每一笔都细细讲解。写字的田字格比我们平时用的田字格多了八个小点,这样方便学生写字时定好位置,这样写字轻轻松松,学生写出的字更是端端正正。
不带拼音的识字课所展示的是“先识字再学拼音”的教学理念,降低教学拼音的难度,实现“半年会识字,一年能读书”的目标。
教学高年级的老师也不忘展示识字方法,何刚老师这样介绍自己的姓:人可何。桂也金老师从题目《孔子拜师》入手,展示古文“拜”字,通过古人“作揖”拜师的动作演示来理解“拜师”。
二、扎实的语用训练:
(一)在阅读教学渗透写作技巧
请看特级教师王松舟执教一课《桃花心木》的教学片段:
师:作者一开始认同种树人的做法吗?
生:不认同。
师:对于种树人的做法,作者产生了哪些反应?
生:
1、但是,懒人怎么知道有几棵树会枯萎呢?
2、但是,忙的人怎么可能行事那么从从容容?
3、我忍不住问他,到底是什么时间来?多久浇一次水?桃花心木为什么会无缘无故枯萎?如果你每天来浇水,桃花心木应该不会这么容易就枯萎吧?
师:为什么会有这些反应?
生:(沉默)
师:写哪些多奇怪不是啰嗦吗?有这必要吗?再读读.
生:再读3处疑问.
师:你发现了什么?
生:制造悬念。
生:3处奇怪-----
师:3处奇怪,3处不同的问题是什么关系?
生:递进。
师:林清玄是写给谁看的?
生:写给读者。
师:你们是读者,老师也是读者。林清会心中有读者,他有疑问,读者你也会有疑问,你也想往下看成,一次又一次掉读者的胃口,注意力就会吸引到这里来了:读——懒人怎么知道有几棵树会枯萎呢?
师:掉一次不够,掉两次,出示句子,读:——忙的人怎么可能行事那么从从容容?
师:掉两次不够,掉三次,出示句子,读:-—— 到底是什么时间来?多久浇一次水?桃花心木为什么会无缘无故枯萎?如果你每天来浇水,桃花心木应该不会这么容易就枯萎吧?
师:这种写作方法叫层层设置悬念。板书:层层设置悬念
王老师就这样,把阅读教学和写作有机地结合起来,层层深入地引领学生从阅读中跳出来去领悟写作的技巧。
(二)轻松地复述课文
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复述课文是高年级的语文教学中的一个训练要点,也是一个难点。每次遇到要求复述课文内容的课文,总是令我们老师头痛,我们总责怪学生找不到课文的要点来复述。听了蒋军晶老师执教的《文成公主进藏》一课后,顿时令我茅塞顿开,原来复述课文可以这样教,这样学,还学得这么有趣。
1、在文中找出地名,人名,把它们串成几个句子,简单明了地概括了课文内容,例如:
师:藏族的人名有一个,地名有好多。画好的自己在座位上把词语读一读。
(生读词语)
师:谁来读这个人名?
生:松赞干布。
师:跟他一起读,那一个字儿念“干”,读得很准确。
(生跟读)。
师:地名呢?每人说一个,最好从前往后说。
生:青藏高原。(这是世界上最高的高原)
生:吐蕃。(“蕃”字念得非常准确)
生:路纳。
生:达尤龙真。(四个字的地名读的时候要连贯一点)
生:乃巴山。
生:拉萨。(注意“萨”是平舌音)
师:来,我们把这些词语连起来读一读。这个故事讲的是文成公主经路纳,过达尤龙真,翻过乃巴山,走了一程又一程,最后来到吐蕃,来到吐蕃的中心城市拉萨,见到了松赞干布,从此,他们幸福地生活在一起。(笑)
师:这是一个“困难型”的民间故事,这类故事就是讲主人公遇到困难、解决困难的过程。来,你们也像蒋老师这样,把这个故事的梗概说一说。
生:(一孩子讲,讲得挺连贯)
2、找出民间故事的相似点,相同的结构,相同的字眼,成为复述课文的主干线。如:蒋老师以:遇到困难----小鸟说------只见她-----从此以后-----”为本篇课文复述的主干线,引导学生进行复述,降低了难度复述课文。
3、做好示范,给学生模仿
学生爱模仿,利用这一特点,蒋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学生觉得有困难时,他总是做好示范作用。他在用地名人名讲课文梗概处作示范,在复述课文故事时作好示范。在他的示范教学下,学生掌握了复述的方法和技巧,也能熟练地复述课文了。
精心的设计,精彩的示范,巧妙地引导,加上蒋老师睿智、风趣的语言,令在场观课老师掌声不断,笑声不停,在轻松自在的氛围中学会了要掌握的知识。听蒋老师的课简直就是一种享受,听了一节还想再听,成人有如此感受,更何况学生?做蒋老师的学生真的很幸福。
语文观摩学习心得体会 篇2
4月26、27日有幸参加了全国小学语文前沿课堂观摩研训会,通过本次外出教育培训,收获很多,受益匪浅,使我真正体会到讲课是一种非常有魅力的艺术。感到还有许多需要学习的地方,收获实在是太多了。
静下心来回味一下这两天收获的是什么?我感觉我收获的是差距,是我个人跟那些名师之间的差距,这些差距有语文素养方面的,有教学经验方面的,也有备课的技巧方面的。通过听了名师的教学,我对语文教学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我们现在所教的语文,正在进行阅读教学的转型,正在改革中创新。而我平时在上语文课的时候,大部分时间还只是在为教课文而教课文,没有真正达到从“教课文”到“教语文课程内容”这一质的飞跃。其实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教的应该是课文的留白,教的应该是学生不明白的地方。李祖文老师的整本书教学《尼克代表我》,先从“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再让孩子读尼克的描写部分,找出“我”和尼克的共同点,让学生说为什么尼克能代表我,使学生能充分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同时通过教学,学生明白了以后遇到困难与挫折都可以和朋友沟通,哪怕是不会说话的流浪狗和布偶也可以。李老师做的就是深入解读文本,然后设计情景,让学生能够深入文本,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该努力地朝这个方向靠拢。
语文观摩学习心得体会 篇3
再如低年级的学习过程,开展新颖多变的游戏活动是必不可少的。通过做有趣的数学游戏,能把学生容易分散的注意力吸引过来,收到较好的效果。口算练习时,常用的有视算、听算、对口令、开火车等,再增加“打手势”、“悄悄算”、“小组竞赛”、“数学医院”、“口算大王”、“优秀邮递员”数学游戏活动,课堂气氛会更加热烈,此时的数学课堂不会再是少数人的活动了。
“没有一种教学方法能教所有的学生和所有的教学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只有结合实际情况灵活选用教学方法,实现多种教学方法的优化组合,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一种教学方法特有的功能和优化组合而产生的整体结构功能,以调动学生参与数学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灵活调动学生兴趣营造学习氛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正如孔子所讲“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兴趣才会使他们产生无穷地渴望和勇往直前的热情。在教学中教师要学会适时地进行兴趣的激发和积极情绪的调动,促使每位学生都被你深深吸引,促使他们至始至终处于和谐融洽、兴趣盎然地探究氛围中。例如:在教学用计算器计算时,由于时代的进步,学生对计算器并不陌生,因而当让他们用计算器计算多步计算题时显得有点不耐烦,甚至有个别学生开始尝试其他功能键的使用,也有同桌间讲话的,面对这一情况,我马上话锋一转,提问:“通过刚才的练习相信大家对自己的计算器相当的熟悉了,(学生都点头示意),如果你作为这种品牌计算器的代言人,你该怎样向在座的各位介绍你的产品呢?”话音一落,学生的情绪都马上提了上来,他们各抒己见,把自个儿的计算器的使用方法和简便之处讲的淋漓尽致。班中的学习气氛可谓相当的浓厚,人人都参与活动。我想这种效果正是因我当时及时协调了学生的兴趣,又由于他们天生的好表现,使得他们不由自主的投入探索学习活动中,每一位学生在课堂积极、主动的参与探索也就不再是梦想。
教师自身激情永在情感协调课堂
我是一名常常满脸笑容,并且常常认真表扬学生的教师,因为我认为在影响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态度、行为、结果等方面,教师本身无疑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只有具有激情的教师,才能让课堂多情善感起来,只有充满情感交流的课堂,才能培养出创造性的学生。
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两者交互出现,这种师生间的互动更多时候表现为一位教师的教育机智,如一个幽默、一个故意的漏洞、一个手势、一颦一笑的捕捉,在实际教学中,既有利于时时刻刻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一发现学生有疲倦感、或有分心的可能时就应及时调整,让教师的“动”更好的为学生的“动”服务,为能使每个学生的自主探索激起欲望的火花而服务。因此我们教师要适时适地地协调教学环节和教学态度,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
以上是我对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与构建高效课堂的一点思考和认识。一切都可以怀疑,但有一点不能怀疑,就是往前走。走的结果怎样,怎么走,这些都可以讨论,但有一点不容讨论,就是必须走,这一点必须守住。因而只有我们的课堂能让学生感到新奇有趣,能每分每秒都吸引着学生,才能使学生真正觉得自己是课堂的主人,让全体学生自觉投入到探索学习的热潮中。愿我们的课堂都能成为最最高效的课堂,愿课堂中的每一位学生都真正有所获!
语文观摩学习心得体会 篇4
有幸参加了在华南师范大学举行的第五届“现代与经典”全国小学语文教学观摩研讨会,领略了王菘舟和窦桂梅等名师的风采。他们对文本独特的见解,课堂上妙语连珠,一次次地把听课的教师和学生带入了教学的天堂。下面就谈谈我个人的一些心得体会吧。
一、课堂上充满激情
苏霍姆林斯基说:“有激情的课堂教学,能够使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高效的课堂,需要师生焕发生命的激情。因为只有激情,才能点燃心灵的圣火、拨动生命的琴弦;因为只有激情,才能有创造;因为只有激情,才能使教诲永远具有探究的魅力。在这些课堂中名师们的激情展现得淋漓尽致。
孙双金老师上的是以“思乡”为主题的诗歌赏析课,《月之故乡》、《七子之歌》、《乡愁四韵》的旋律不时回响在礼堂里,和着动人乐曲的是老师的吟诵或是师生咏唱。他吟诵时激情高亢,演唱时情深意切,一次次把学生带入了一个思乡、思国的情境之中。
诗意语文大师王崧舟老师给我们带来的《慈母情深》,一句“我却鼻子一酸”使课堂充满着激情,充满着诗意,他在对文本研读精深、到位的基础上,凭借着教师声情并茂的语言,引导学生一次次的升华性的朗读,巧妙地运用复沓的文章结构达到不一样的教学效果,把学生带进一个个溢满浓浓母爱的情境,从读中感悟,从境中体会,尽情品味寓于字里行间中的深深慈母情。
二、处理教材的方法独到
上课老师对教材的处理和把握有其独到之处。如窦老师上的《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窦老师不是指导学习教材,而是利用这篇课文为切入点,把这节课设计为名著导读课,在课堂中,她采用了课文与原文的对照方法,让学生感悟原著的精妙所在,同时又辅以多媒体《三打白骨精》动画片,再现名著中描写的人物形象特征。从而教会学生学习和阅读名著的方法与途径。在引导过程中,窦老师设计的“三变”“三打”“三责”和一个个的“妙”激发了学生阅读的热情,又从读、演中体会词语的运用,培养他们的语文素养。整节课中师生之间有真实的情感和智慧投入,学生的认识和能力都有了发展,尤其是整堂课中学生的思维不仅活跃而且水平有所提升。。
三、激励语言的多元化
在这几天的课中,最让我感动的是老师对学生的激励,他们有的是用直接的语言,有的是运用故事;有的在课前,有的在讲课过程中;有的对学生感悟结果进行评价,有的指向了学生的感悟态度,有的指导了感悟的方法。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孙建锋老师的那段课前谈话《一人个清华妇女孩的故事》,让学生懂得了“抬起头来,大声说话”。这些激励的效果也是不言而喻的呀!让我学到了在课堂上要用我们欣赏的眼光、赞赏的话语去激励学生。
两天半的学习所得点点滴滴都在激励着我,促使我去思考:如何上好每一节语文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