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员学习《见证初心和使命的“十一书”》心得感悟 篇1
自第二批“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开展以来,笔者按照学习要求,认真品读了《见证初心和使命的“十一书”》这本书(以下简称《十一书》),受益匪浅,感触颇深。
在读书过后,也不难从品书之余发现,制约党的事业更好更快发展的主要矛盾就是党员干部的思想根子问题,问题症结所在并不仅局限于关键少数,而是取决于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是否坚定、吃苦精神是否养成、服务能力是否过硬。
对标《十一书》树立坚定理想信念。理想是指路明灯,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没有方向,就会失去前进的力量。在部分基层党组织中,一些年老党员干部奋斗信念有所淡化,从严从实精神有所下降,导致在工作中未能及时起到标杆和示范引领作用。反观,贺页朵作为村干部,虽然在仅有24字的入党誓词中写错了6个字,但并没有影响到他对党的忠诚和终生为人民服务的决心。由此可见,学历年龄只是问题体现的一方面,思想觉悟、奋斗精神才是导致问题的关键所在,我们还要不断的引领年老党员干部发挥余热,奋斗在当下、建功在时代。
对标《十一书》涵养不怕吃苦精神。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十一书”中的革命先烈牺牲虽早,但贡献颇大,特别是夏明翰的那句“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更是流传至今,影响深远。虽然,现在的年轻干部的知识水平越来越高,但吃苦耐劳精神却显得乏力不足,面对难啃的“硬骨头”,能冲上去的不多,能啃下来的更是少之又少,足以见得年轻干部的“钢”劲儿还要加强,还要不断的锤炼打磨。
对标《十一书》提高为民服务能力。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脱离群众是我们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现在,“机关型”干部多,“乡土型”干部较少;“理论型”干部多,“服务型”干部较少,这都是党的干部与人民群众感情淡化的表现。为此,就需要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为引领,与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工作密切联系、无缝对接,让更多的干部下沉基层,服务基层,受用基层。让我们的干部在基层实践中做到信念坚、政治强、本领高、作风硬,以实际行动推动为民服务的水平不断提高。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是对干部自我提升的一次难得机会,也是全面提高党员干部思想认识、工作能力,有效推动干部人才队伍和基层组织规范化建设水平的重大机遇。作为一名党员干部,要积极参与其中,更要受益其中,用我们最真诚的爱党之心、爱国之心、爱民之心,推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更加欣欣向荣。
党员学习《见证初心和使命的“十一书”》心得感悟 篇2
“我这次牺牲并不出乎意外,父亲不必过于悲伤,还可以再讨一个或继承一个,你就当作没有生我这样一个孩子,只有这样想法。我自问没有什么对不起家庭的地方,但是使你现在十分悲伤。我并不悲伤,若干年后,你一定会理解的。”这是年仅29岁的革命烈士傅烈就义之前,留给父亲的一封遗书,也是千千万万革命烈士以身许国的历史见证,是中国共产党人坚守初心和使命的生动教材。通过观看学习《见证初心和使命的“十一书”》第二集:傅烈的“绝命书”,如醍醐灌顶、甘露洒心。
有一种情怀,就是即使有各种质疑声,也要奋不顾身去践行无悔的选择。
作为家境殷实的独生子,被父亲给予厚望的傅烈,在一次偶然的机会当中,他被上海各界轰轰烈烈的反帝爱国行动深深吸引,不顾家人的反对和质疑,决定投身赴法勤工俭学运动。也就是这一行,为他以后的为党、为人民、为国家的革命情怀,筑牢了坚实的思想堤坝。后来,他又赴俄成为中国少年共产党的筹建人之一,为他以后坚定理想信念、践行初心使命打下了根基。傅烈用他有限的生命,不仅书写了共产党人的责任与担当,而且淋淋尽致地诠释了每一个热血青春该有的样子。
有一种情怀,就是在小事见真情、大事见格局,处处洋溢着革命理想。
傅烈通过生活中的细节和小事展现着他坚定的理想信念和豪迈的革命情怀。他为结发妻子改名为陈才用,希望妻子日后能够发挥自己的聪明才干,成为一个对党和国家的事业有用的人。甚至,在临刑前给妻子留下的家书中,他写道:“你是知道我怎样死和为什么而死的?!你要为我报仇,要继承我的遗志,为党的事业奋斗到底!”在信的末尾,他更是满怀壮志豪情写下了“拼将七尺男儿血,争得神州遍地红”,简短的话语却表达了震撼人心的心境。傅烈的他满腔热血为谁拼?我想,是为中国共产党,是为革命运动,是为饱受磨难的人民群众。今天的我们,身处在充满希望的新时代,更应当牢记党员身份,时时刻刻向身边的典型、榜样看齐,在实际工作中传承革命先烈精神,挺起共产党人的精神脊梁,去抵御风险、解决矛盾、迎接挑战。
有一种情怀,就是在生与死的考验面前,依然能够表现出忠诚和牺牲精神。
一个钢铁般铮然的意志在傅烈的血液里流淌着。正当四川革命工作取得重大进展的时候,危机却也悄悄走向傅烈等人。,傅烈被捕入狱后,受尽各种毒刑,但他始终坚贞不屈,当年4月,在朝天门外壮烈牺牲。面对敌人冷酷无情的严刑拷打,傅烈靠什么坚持下来?我想,靠的就是革命理想高于天的执着追求,靠的就是血骨熬汤为理想的坚定意志。从傅烈短暂而耀眼的一生中,我看到了,在党和国家的革命事业和共产主义信仰面前,忠诚只有一种选择,那就是必须绝对忠诚。
傅烈的一生,让我认识到:一个革命先烈的为党、为国、为民情怀,不仅可以在历史的长河中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也可以成为一个时代、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力量,引领一代又一代的人民从中获得对信仰和理想的正确认识,并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和不屈的意志。
党员学习《见证初心和使命的“十一书”》心得感悟 篇4
今天学习《见证初心和使命的“十一书”》第四集王尔琢的“托孤书”。不禁联想到三国演义中的一段场景:古有庞令明抬榇决死战,今有王尔琢托孤干革命。
相同的是都是表达毅然决然,决一死战,不胜不归的信念。
庞令明言,“今去樊城与关某出战,我若不能杀彼,必为彼所杀;即不为彼所杀,我 亦当自杀。故先备此榇,以示无空回之理。”言惊四座,令人感叹。王尔琢留信“革命不成功,立誓不回家。凤翠娘家父母双亡,望大人善待儿媳,见凤翠如见儿一般”。誓言铿锵,令人动容!
不同的是,一为家天下,一为苍生父老的“好日子”。
庞令明为的是诸侯争霸,为曹魏政权家天下服务;王尔琢却是“为了让千千万万的母亲和孩子能过上好日子,为了让白发苍苍的老人皆可享乐天年,儿已决意以身许国!”是为了打碎一个旧世界,建立一个新中国。虽不可强求古人,却也可见出革命者壮志豪情之外的恢弘气度,宏大格局,以“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己任,也必将永远为民族为人民所铭记!
“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王尔琢们有的是大爱大情。
王尔琢的决绝背后,更有无限深情,谁人不爱父母,谁人不爱娇妻幼女?可面对积贫积弱、千疮百孔的河山,为了天下千千万万父母妻女儿的幸福,为了民族的解放国家的富强人民的幸福,总得有人挺身而出,抛弃“小我”的小幸福,追求万千民众的“无我”大幸福,更长久的幸福?“儿何尝不想念着骨肉的团聚,儿何尝不眷恋着家庭的亲密”?其情其景催人泪下,正是无数革命先辈舍小家为大家的流血牺牲,才有了我们今天巍然屹立世界的新中国,才有了老百姓免于流离失所,幸福安宁的新生活。哪里有什么岁月静好,只是有人在负重前行,向革命先辈致敬,向奋斗者行礼,最好的方式就是,大家行动起来,在党的领导下,相向而行,凝心聚力,携手把伟大祖国建设的更加富强民主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