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网实用文档心得体会列表页

传统节日心得体会感想

2025-10-31 03:11:35心得体会

传统节日心得体会感想 篇1

  端午节到了,超市里林林总总来自东西南北各地不同口味的粽子,让消费者不知道挑哪一种才好。物质极大丰富的今天,在端午节这样的传统节日蕴含的历史文化元素,各地龙舟激烈竞技场面,让人难以忘怀。

  在中国的传统节日里,端午节是个内涵独特、充满英雄主义和集体荣誉感的节日。中国民间关于端午节这天划龙舟、包粽子的传说,都与屈原联系在一起。两千多年来,至情至性、追寻真理上下求索的屈原,广为全球华人传诵,他的爱国精神已经融进了中华文化壮、气宇昂扬,散发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勇争上游的气质。

  端午节的.民俗文化,在历最早孕育于南部中国的江河湖泊地区,千百年来积淀、熔炼成了全体中国人刚毅坚卓、不屈不挠的性格和气质。

  教化气质、陶冶情操、奋发向上,以及集体的荣誉,始终贯穿在今天端午节的民俗活动里。

  端午节的性格和气质,历经千百年的坚守,变为强大的道德感召力,变为每个中国人文化自信的基石。“德不孤,必有邻!”道德和文化的力量具有强大的正外部性,它在个体之间互相激励,在群体之间形成沟通的纽带和桥梁,在国与国之间赢得尊重和理解,在开放的世界中获得广泛共鸣。

传统节日心得体会感想 篇2

  1月20日,在这天寒地冻的腊月里,记者在华埠镇枫树底社区门口感受到的是粥香飘远,人来人往,暖意融融。在社区门口长长的餐桌前,坐满了来品粥的市民,还拉起了“红红火火过腊八欢欢喜喜迎元旦”的大幅标语。这是由枫树底社区党支部、“银龄互助”志愿者工作站联合举办的腊八节派粥活动。这项活动宣扬了传统文化,促进了社区和谐,一碗小小的腊八粥,寄托了枫树底社区的浓浓邻里情。

  据社区居委会主任张爱凤告知,凌晨1点,服务组的“银龄互助”志愿者工作者们就早早赶到社区,将前一天准备的`糯米、黑米、薏仁、莲子、籼米、红豆、红枣、花生、白糖、木糖醇等原料熬制出了热气腾腾、香甜可口的腊八粥。大家根据居民口味和身体状况的不同,熬制了白糖、无糖腊八粥,还专门为老人特制了木糖醇腊八粥。早晨6点,“银龄互助”志愿者首先给华埠敬老院的老人们送去了腊八粥,让老人们在这寒冷的季节里也感受到邻里间亲人般的温暖。从早晨6点至9点,共给社区居民派送腊八粥近5000碗,给人们送去了春天般的温暖。

  “我今天在这里吃到了枫树底社区派送的腊八粥,不仅驱寒充饥,还能祛疫迎祥。在最寒冷的冬月,喝一碗热腾腾的腊八粥,营养可口,身暖,也让我们更心暖……”

传统节日心得体会感想 篇3

  端午节来到了,大家可热闹了,有的看龙舟赛,有的吃粽子还有一个故事说了端午节要赛龙舟扔粽子的原因。爱国诗人屈原投汩罗江死去,所以赛龙舟竞渡是为了救屈原。后来人们没有找到屈原,大家就扔粽子在江河里,想让鱼,虾等一些水里小动物吃饱后,不去吃屈原的遗体。后人就用这种形式来表达对屈原的尊敬和悼念。

  我也过了一个端午节,来看看吧!

  在那天中午我吃了一个粽子,可好吃了。是白色的糯米,里面有一颗又大又红的枣子,外面包着一片叶子,我也不知道是什么叶子。把叶子剥掉以后就像一团棉花里面装着一颗红宝石。把里面的肉放进嘴里,甜甜的,软软的,特别好吃。

  之后外公带我到了石头城公园,哇!三条龙舟直往前冲,龙舟上的人们齐声喊着一,二,三。前面一个人在打鼓,后面两排人边划桨边喊着他们的口号。飞船疾驶,锣鼓震天,真是精彩!这就是我过的端午节。

  过端午节还要吃五黄,黄鱼,咸鸭蛋黄,黄豆瓣包的粽子,雄黄酒,无论南方还是北方,在这一天都要在儿童的头上用雄黄画一个王字,还要给小宝宝们在手上,脚上系一条五颜六色的香囊

  怎么样,端午节的习俗很多吧!这就是我了解的端午节。

传统节日心得体会感想 篇4

  每当春节来临,人们都要放鞭炮、福字、春联、千千结。我们家也不例外,每年的大年夜都要在大门上贴上福字。

  福字现在解释是“幸福”,而过去则指“福气”“福运”。春节贴福字,无论是现在还是过去,都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也是对美好未来的祝愿。民间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干脆把福字倒贴过来,表示“幸福已倒”、福气已到”。

  福字倒贴还有一则传说。明太祖朱元璋当年用“福”字做暗记准备杀人,马皇后为了救那户贴倒了的人家,于是就把倒贴的“福”字说成“福到”的意思。(这个传说还可以稍写具体些。)从此人们便将福字倒贴起来,一求吉利,二为纪念马皇后。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

  记得去年春节快要到了,为了让家里更加漂亮,我决定在门上贴一个倒福。我先拿来一块干抹布,把门擦得一尘不染。接着,我拎来一桶水;一块毛巾,我拿起毛巾往水里蘸了蘸,把水洒到门中央,然后,我快速拿起福字倒着往洒水的地方一拍,倒福就贴好了。我得意洋洋了起来。不一会儿,我贴的倒福掉了下来。我想:用水贴倒福,水干了,吸力没有了,福字就掉下来了。于是,我想到了胶水。我认真地在红福字上涂上一层浆糊,又跑出去,小心翼翼地将福字贴在门上。倒福终于贴好了。

传统节日心得体会感想 篇5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一读起这首诗,我就想起在老家过年时的快乐场景,特别是除夕当天有趣、有意义的传统习俗,让我记忆犹新。

  除夕当天,午饭后,妈妈就给我和妹妹洗澡,穿上新衣服,我好奇的问妈妈为什么要洗这么早,妈妈说:“因为我们客家人习惯洗得干干净净的迎接新年。”穿上漂亮的新衣服,我和妹妹跟着爸爸妈妈一起贴对联、到祠堂拜祖先、放鞭炮、挂灯笼,吃团圆饭,热热闹闹真开心。但最开心的是可以和堂妹蓁蓁一起守岁。除夕之夜,村里家家户户灯火通明,大人们围坐在一起看春节晚会,孩子们接过大人给的压岁钱,高兴得跳起来。我和蓁蓁也不例外,我们吃着零食,玩着游戏,开心快乐地等待凌晨的到来。凌晨的钟声一响,我和蓁蓁跑上阳台,看漫天的烟花飞舞,听爆竹声声,此起彼伏,连绵不断。我和蓁蓁互道“新年快乐”,期待新的一年更加快乐,更加美好!

  多么难忘有意义的除夕啊!

传统节日心得体会感想 篇6

  中华传统节日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信仰、伦理道德、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等,与民族源远流长的悠久历史一脉相承。它以一种潜移默化的形式,来展示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敬天信神,感恩知报,使人们在节日中感受传统道德的力量,心灵得以净化,思想境界得以升华。

  传统节日是被赋予了特殊的社会文化意义并穿插于日常生活之间的,是由一系列信仰和习俗形成的,都与祭祀、神话或佛、道信仰有关。节日形式多样,而最主要的有新年、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冬至,此外还有浴佛节、盂兰盆会、七夕等,连接起来就是一幅丰富的历史文化长卷。古人谈论节俗,总关乎伦理道德,无不强调其教化方面之重要性,以达弃恶扬善,激浊扬清,如西汉贾山在《至言》中说:“风行俗成,万事之奠定。”各种传统节日均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厚重而多彩,本文拟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传统节日所蕴涵的信仰

  中国古人对天有着无限的崇敬,相信人是神造的,文化的起源是仰望上天的。传统节日是传统文化的缩影,上溯到源头多起源于四时易转处的祀典,又关联到天象历法、物候农时。例如《尚书·尧典》记载尧“乃命曦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敬授人时。”古时人们生产与生活都要顺应天道,人们追逐着日月星辰的轨迹和四季更替,感悟天、地、人“三才”的贯通一气,设置的农历与自然规律完全协调一致。四时节俗都是以农历为时间界定的,从时序安排上宛如一条由自然节气生成而贯穿春夏秋冬的“文化链”。

  中国古人的宇宙观是“天人合一”,人生智慧是“天人感应”。传统节日是“天人合一”世界观的具体体现,除了体现人与自然协调外,更主要的是“天人合德”——即“观天道以应人道”,与天合德,正如《易书》中所说:“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这种理念一直影响着历代人们的价值取向、人生态度。节日中,人们希望通过祭拜天地和神明等各种仪典达到与神明沟通的美好愿望,希望尽人事以法天德,做人要像天那样刚健、胸怀博大;像地那样厚德载物。

  新年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起源于古时年头岁末的祭神祭祖活动。据《吕氏春秋》记载,在尧舜时就有新春扫尘,除陈布新,祭拜天地等过年风俗。这一天有“三元”之殊(日之元、月之元和岁之元),人们获得一年丰收的喜悦后,首先要感谢上天的恩赐,准备迎接新春的来临。新年各种庆祝活动一般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廿三、廿四的祭灶直到正月十五日元宵节,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历代的天子都会在元日里祭天和祭祖;民间也有着一系列祭祀活动。在辞旧迎新的时刻,人们也不会忘记有功于人间的诸多神明,以各种不同的祭祀回报他们。古诗中描述了“敬神”礼俗的代代传承和各种庆祝场面。如描写祭灶风俗的有:“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范成大《祭灶诗》)。描写扫尘风俗的有:“茅舍春回事事欢,屋尘收拾号除残”(蔡云《吴歈》),清理环境,更荡涤心灵的灰尘,才能和神明沟通,与天地同在。描写“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的除夕之夜:“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苏轼《守岁》)。描写正月初一的庆贺场面和礼仪:“听烧爆竹童心在,看换桃符老兴偏。鼓角梅花添一部,五更欢笑拜新年”(孔尚任《甲午元旦》),细致的描述了待第一声鸡啼响起,街上鞭炮齐鸣,新的一年开始了,男女老少都穿着节日盛装,先拜天地、敬神佛,再给家族中的长者拜年,然后出门走亲访友,相互拜年。

  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相传元宵节起源于道家祭神礼仪,据《岁时记》记载,正月十五为上元天官赐福之辰,故燃灯庆贺。秦末时亦有“正月十五燃灯祭祀道教太乙神”之说。汉明帝时,明帝为了弘扬佛法,令正月十五夜“燃灯敬佛”,以示对神佛的尊敬和虔诚。此后,正月十五夜燃灯的习俗随着佛、道文化的影响扩大而成为历朝历代的一大盛事。如唐代卢照邻在《十五夜观灯》中写道:“缛彩遥分地,繁光远缀天。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描绘出元宵灯彩与昊昊天穹连成一片,与星月交相辉映的一道独特的风景。

  中秋成为节日,是由仲秋时节的月神祭祀发展而来,《礼记·祭法》中记载:“日月星辰,民所瞻仰也”,“夜明,祭月也”,因此被列入祭祀对象。上古时代即有“华夏祭月”,在周代时有“中秋夜迎寒”、“秋分夕月”等活动。到了唐代,中秋节成为固定的节日,祭月拜月渐成规模,各种活动更加丰富多彩,后来这个节日一直盛行。八月十五,此时月色皎洁,月象既圆且亮,正如唐代刘禹锡描写的“天将今夜月,一遍洗寰瀛。暑退九霄净,秋澄万景清。”

  其它节日亦是如此,在自然节气重要转换时节,都会有一系列的仪式及人事伦理活动,表达人们敬神祈福等美好愿望。

  二、传统节日所蕴涵的感恩

  华夏礼仪极重祭祀,祭祀最初源于人们对于天地的敬畏、感恩和诚敬。《礼记•祭统》记载:“礼有五经,莫重于祭。是以事神致福”、“则天神皆降,可得而礼矣”。传统祭祀文化重视祭祀的教化功能,视其为人伦教化的根本办法,说祭祀是“教之本”、“教之至也”。可见社会教化随祭祀仪式的完成而完成。这也成为中华文明在民间的主要传承形式之一,不仅在于其对经典文明的代代传承;更在于其能够渗透到民间生活的方方面面,引导人们修身正心,走出迷惘困顿。

  《礼记•郊特性》记载:“万物本乎于天,人本乎于祖,郊之祭也,本反始也。”司马迁也说道:“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古来敬天祭祖实质提示人们:敬天,人之本也,要敬奉上帝,认为上帝创造了世界,创造了人;祭祖,人之源也,要不忘祖先,做人要知本知源,才能生生不息。

  祭神、祭祖、拜年是人神关系、人伦关系的确证,这些仪式也是文化开端的象征。而年节的本质意义在于开端,因此从除夕开始,也是一种感恩的开始,一种庆祝的开始,感念天地化育,感念风调雨顺。《礼记˙月令》记载,天子在元日要举行祭天大典,还要举行“祈谷于上帝”和农神后稷的活动。立春之日,天子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以迎春于东郊。由此建立起人神关系,获得神明的庇护,在神圣的祭祀中使人感受到自我存在与天地的息息相关。

  新年祭祖、清明扫墓,都体现着对人伦的重视,体现礼敬祖先,重视孝道,寄托了人们对生命的敬畏,对往昔的尊重,缅怀先人的道德风范,实现先人的理想追求等。《尚书•舜典》记载:“月正元日,舜格于文祖。”舜帝在元日到祖庙祭祀祖先。“仁义”与“孝悌”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核心,在祭奠与追思中,孕育着后人的感恩之心和责任意识。《论语•学而》记载:“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讲到祭礼对民风民德的重要影响。

  华夏祭礼的要义在于“诚”与“敬”,关键是祭拜的人是否在内心真正具有诚意和敬意。行事之时,要严肃、隆重、恭敬、诚挚。古代祭祀内容极为丰富,日月星辰、山川河流、还有先贤名人,包括忠臣良将、清官廉吏和人们心目中的英雄,也曾是祭祀的对象。

  三、传统节日是民族精神的写照,蕴涵着中华传统美德

  传统节日具有较强的伦理道德价值,承担着道德教化的任务,其中包含的各种礼仪,实际上是一种道德约束,而这些约束又会体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成为人们生活中伦理道德的一部份。所有的人都要遵循此种伦理关系,遵守其内涵的道德要求。行事充分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对生命的关怀。同时,传统文化中的“忠、孝、诚、信、礼、义”等价值理念充分体现在传统节日的诸种表现形态之中。

  强调和合,追求圆满至善,传统节日成为维系社会人际关系和谐的重要纽带。除夕、新年、元宵节、中秋节、重阳节等,无不体现着人们对亲人团圆、敬老爱幼的美好愿望。按除夕习俗,家人外出,无论路途多么遥远,也要在除夕前兼程返乡,合家团圆。因此,每逢佳节倍思亲,因漂泊在外、客居他乡不能回家与亲友团聚的游子,思亲怀乡,写下了“一年将近夜,万里未归人”(戴叔伦《除夜宿石头驿》),平实的诗句,道出了除夕在人们心中的分量。新年是人们表达心愿的时机,有拜年的习俗。宋代后亦常用名片拜年,称为“飞帖”,各家门前贴一红纸袋承放飞帖,上写“接福”。元宵节人们也是团圆相聚,“一曲笙歌春如海,千门灯火夜似昼”,“灯火家家有,笙歌处处楼”,有燃灯、观潮、歌舞等活动。

  在“银波千顷照神州,此夕人间别是秋”的中秋节,人们与亲朋好友相聚,望月怀远。唐代张九龄在《望月怀远》中写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展现出一幅明月升起,光照天涯,反映出人们彼此互相关爱、互相祈福的和谐景象。宋代张孝祥在《念奴娇·过洞庭》写的“素月分辉,银河共影,表里俱澄澈”,则表达出人们对澄澈、光明之境的追求。

  传统节日有很深厚的历史文化感,背后有许多感人至深的故事,有的是为了纪念历史人物:如寒食节是为了纪念晋国忠臣介子推“忠”和“孝”,端午节纪念楚国屈原的忧国忧民,坚守节操。很多的节俗活动,都是倡导惩恶扬善,弘扬正义,其中又常常包含着人们对趋吉避凶、吉祥平安等方面的愿望。

  四、传统节日所蕴涵的祈禳意识

  祈,求福;禳,除祸,祈禳意即向神祈祷以降福免灾。新年有很多祈福驱邪等节俗活动。如除夕守岁,人们点起蜡烛或油灯,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熬夜迎接新一年的到来,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新年时拜天地、祭神明,祈祷带来福祉和吉祥。元宵节人们燃放灯火,歌舞笙乐,表达驱邪迎祥、祈许光明之意。

  新年时,家家爆竹,户户焰火,不绝于耳。古时人们燃放爆竹的目的是驱除邪魔鬼怪,迎神,喜庆等。唐代来鹄在《早春》中写道:“新历才将半纸开,小庭犹聚爆竿灰”。宋代范成大在《爆竹行》中描述了除夕夜燃放爆竹时人们的内心祈祷:“一声两声百鬼惊,三声四声鬼巢倾。十声连百神道宁,八方上下皆和平。”

  新年时,人们还要贴春联、年画、福字等,即将大红春联贴于门的两边,红底黑字,稳重而鲜艳,表达人们“新年吉庆、驱邪迎祥”。传统春联有:“天恩深似海,地德重如山”、“天地风霜尽,乾坤气象和”等。年画多取材于百姓喜闻乐见的故事,如《福禄寿三星图》、《八仙过海》、《岳飞大破金兀术》,不仅营造喜庆的气氛,更重要的是,借助于画中故事,将德行操守、忠孝仁义等一系列伦理道德标准潜移默化的根植人心。贴“福”字使人感受到“迎春接福”的浓厚气息。祈福盼福,是人们的共同愿望,特别是在遇到危难之时,希望得到神明庇佑,增加福运,化险为夷。但须知做事要符合天道,才能得到神助,古语说:“天道无亲,常与善人”、“祸由恶作,福由德生”。因此幸福与真诚、善良、无私为伍,它总是出现在有德行的人身边,它与虚伪、*诈、阴险、狠毒水火不容。倡导人要修德向善,才会有福德和福报。

  新年还有视天占年的习俗,如唐代孟浩然在《田家元日》中写道:“桑野就耕父,荷锄随牧童。田家占年候,共说此年丰。”表达了人们祈求丰年的愿望。宋代宋伯仁在《岁旦》中写道:“春风回笑语,云气卜丰穰。柏酒何劳劝,心平寿自长”,描写出在新年欢快的气氛中一种淡泊宁静的愉悦。

  还有些节日也有辟邪驱瘟的内容,如清明节的插柳戴柳,《岁时记》记载:“五代时江淮间,寒食日家家折柳插门。”认为插柳能顺阳气,迎吉祥,辟邪祟。端午节时值农历五月,天气正是仲夏疫疠流行的季节,人们在门口悬挂菖蒲、蒿草、艾叶,喝雄黄酒等以“祛除”毒气和辟邪驱瘴。九月初九重阳节这天所有亲人都要一起登高“避灾”,插茱萸、赏菊花、饮菊花酒等。唐代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写的“遍插茱萸少一人”,描写出遥想亲人重阳节登高而“遍插茱萸”之时,一定会记起他这远在异乡的游子,表达了对家乡亲友的思念。

  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文化中的宝贵财富,体现了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可以看到,古时上至天子、下至百姓,无不以“天”为尊,以其为观察行事的基点。于是,才有了“天人合一”的完整理论出现,有了敬天礼神的一系列仪式。从节日的派定和习俗看,古人是多么重视天、重视天象、重视天意!而却破坏传统信仰和人们的正信,传统节日也被斥为“迷信”而被抹去了内涵,将传统文化的庄严神圣感破坏殆尽,强制给人们灌输无神论和斗争哲学,使道德沦丧,妄想把人们带向堕落的深渊,遭天谴已是必然。

传统节日心得体会感想 篇7

  中国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彩,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传统节日的形成过程,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我国的传统节日,无一不是从远古发展过来的。对每一位中国人来说,最传统最重要的节日非春节莫属了。

  为了生活,人们四处奔波、背井离乡、身在异处工作和学习。春节,也许没有任何东西比千里迢迢赶回家与家人重聚吃年夜饭更重要,游子的心在此时此刻得到释放。

  远在千里、年迈的父母看见自己的儿女亲人风尘仆仆地赶回家过年,总是感动得热泪盈眶。他们的记挂与担心已经比见到自己亲人的开心之情所覆盖。留守在老家的孩子,看着久而未见的父母给他们带来漂亮的新衣服、精美的玩具,以及压岁钱,更是乐翻了天。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每天为生活奔波,一年到头,才可以完完整整一家人团聚围着桌子吃一餐年夜饭多么难能可贵。

传统节日心得体会感想 篇8

  在我们中国,传统节日有很多,比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但是春节才是我喜欢的节日。为什么呢?因为关于春节,有一个美妙的神话故事,现在我就讲给你们听听吧!

  传说中,有一个叫年的怪兽,他有两颗锋利的牙,尖尖的角,凶猛无比。年每到新年就会去袭击一个小村子,伤害生命。有一天,一个仙翁走过来,告诉村民年怕红色和响声,人们一听,连忙准备了红对联贴在门上。晚上,年果然来了。它一见红色,听到了锣鼓声,吓得赶紧跑了。从此,村里太平了。所以有了年这个节日。

  过春节的习俗有很多,比如扫尘、贴窗花、吃饺子、贴春联等。

  年的来历有趣吧!

传统节日心得体会感想 篇9

  读了这篇文章,使我对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春节和元宵节等中国传统节日有了更深的了解。我不仅知道了它们的来历,还知道了它们的习俗。如:端午节传说是因为屈原投江后,人们为了不让江中的鱼虾吃了屈原的尸体,就把糯米包成粽子,扔到江里。后来为了纪念屈原,每到这一天,人们就吃起粽子,于是就有了端午节。每年的中秋节,是家人团聚的日子,这天的晚上,一家人坐在一起,吃着圆圆的月饼,观赏着皎洁的明月,是多么愉快啊!一年一度的清明节是人们纪念祖先的日子,这一天,人们要踏青、扫墓、烧纸,祭奠自己的先人。前不久,我们刚刚度过了中国一年中最为重要的节日——春节。春节期间,我和家人共同体验了一系列的春节传统习俗。大年夜的早上,我们一家人欢欢喜喜去超市购买年货。买了各种好吃的食物,还精心挑选了春联和窗花。一回到家,我就帮着爸妈打扫房间,贴春联,贴福字。妈妈告诉我这可以让我们家在新的一年里充满幸福。紧张忙碌过后,我们终于迎来了春节最重要的活动:守岁。我们一边吃着美味的饭菜,一边看着春节联欢晚会,欢声笑语充满了整个房间。大年初二,爸妈带着我到娘娘家拜年,一进门,我就说了一串吉祥话,惹得娘娘高兴得不得了,连忙给了我一个大大的红包。在姑父的指导下,我还学习了包饺子,虽然包得还不太像样,但我还是很开心。

  在自己的亲身体验中,我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更为自己是一个中国人而感到骄傲。愿我们的祖国越来越强盛!作为祖国的花朵,我们有责任继承传统,让它们在我们这一代继续发扬光的!

传统节日心得体会感想 篇10

  春节是中国人的重大节日。它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底蕴。而春节的许多小规矩小迷信也那么那人探寻。

  大家都应该知道春节很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上供。大家可别小看了这件事情这可是有讲究的。例如,上供用的水果不能马虎,不是所有的水果都适合去供奉祖先和神灵的。要选着寓意好的水果。例如:苹果——平平安安,桔子——金桔满堂,橙子——心想事成。像梨,就不可以作为贡品因为有一部分人认为梨和“离”是同音别字。所以不受大家欢迎。还有就是香蕉——焦头烂额。所以有些水果不能上供。

  水果只是一部分贡品还有就是饺子作为贡品一定要成双成对的放不能落单。把糖作为贡品上供的时候要放硬糖不能放软糖。因为这样的甜蜜够硬不会散。

  上供还要有红烛,火纸,佛香等等,不过最重要的是火纸,火纸要被真钱压过才可以烧,而且要一家之主压,这可能是觉得更加真诚吧。

  不管这些是真是假,但至少被老祖宗们津津乐道就一定有它的原因。希望这些春节中的小常识可以让更多的80后,90后们知道春节在我们中国人心目中有多么的举足轻重。如果春节没有任何禁忌那么也就代表没有那么多人关注它。规矩越多越能体现春节的重大意义。

传统节日心得体会感想 篇11

  我们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有许多特别的传统节日,它们都有着不同的意义。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它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了。清明节气一到,气温升高了是春耕春种的好节气,俗话说“清明前后,种瓜种豆”,农民根据清明节气,开始农耕播种。清明时节接近寒食,民间禁火扫墓,渐渐的合二为一,寒食也为清明的别称,此时不动烟火只吃凉食。

  清明节的活动挺多。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人们仍然延续过清明习俗。长辈们带着自己的孩子给先人扫墓以祭祀聊有怀念之意。祭祀前准备祭祀物品:水果、酒、糕点、鲜花等等。来到墓前先摆放物品,然后焚烧纸钱。子孙们都要叩拜跪拜,说一些保佑的话,讲述一些家庭琐事,有的带着铲子,铲一些新土盖在墓旁的小树上。通过各种方式纪念已故的亲人,对晚辈也起了教育文化传承的目的`。

  悠久的历史,丰富的文化,这是值得我们每个人骄傲的。

传统节日心得体会感想 篇12

  一年一度的春节临近了,让很多身在异乡打拼的人们回家有了和亲人们短暂的相聚。现在过春节,没有了儿时的那种期盼反而多了一些惆怅。到了中年这个年龄段的人说实话,真不愿意过春节,虽说不过春节生命的时光也照样流失,可是受中国几千年的民族传统的影响,好像只有春节过了,才算新一年的开始,旧一年的结束。

  随着人们生活条件的不断提高,私家车源源不断的开进了平常百姓家,节前购物似乎成了众所周知的习惯。不管你身处何处是否有和我同样的感受,出门车多人多,到处堵。用车流人海形容一点也不过份,谁也不让谁,你不让我,我不让你的,你挤我挤,你急我急,很快就把道路堵得水泄不通。这又是何苦呢?大家都彼此谦让一点点儿,就都会相安无事,想想忙碌一年了。也该在这属于自己的这几天小假期内图个顺顺当当、平平安安的吧!

  随着汽车的增多,空气的质量也越来越差,没有了儿时湛蓝湛蓝的天空和几乎看不见的蓝天白云,反而多的是充满有毒、有异味的雾霾天气。大力提倡节能减排,少放烟花爆竹,减少对空气的污染!

  忙忙碌碌的、不分日夜的、昼夜颠倒的把春节过去了。

传统节日心得体会感想 篇13

  清明,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二十四节气之一。习俗有扫墓、踏青等,这种阴阳两界之间关系“亲密”的节日,让我有了一些感悟。

  清明,阴界的大门将会敞开,安息的灵魂将投入亲友们的怀抱,也算是一种对逝去的人的慰藉。有了这个节日,我第一次认为死亡并不可怕。人生那么短暂,死神也无时无刻的在我们周围游荡。人啊,太容易触碰到死亡的底线。我知道,什么人都怕死,就算神也逃不过如此命运。

  在这个清明,突然觉得,死又有什么理由让人如此恐惧呢?我不是在说大话,死不过也就是人的最终归宿而已。

  不是有清明吗,当人们看见自己还在世的亲友来扫墓时,一定很感动吧!当你已入土为安时,发现你的亲人们还未忘记你时,不也是相当于一种活下来的方式吗?

  清明,一个怀念的节日。让我们在怀念中,祝福那些逝去的灵魂,祝他们在天堂安好!我们活着的每一个人,要更加珍惜每一天。

传统节日心得体会感想 篇14

  中国的传统佳节真不少,有元宵节、春节、端午节……不同的节日给我带来了不同的体会,不同的节日又给我带来了不同的欢乐,我最喜欢的节日是中秋节。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中秋节便悄然来临了。中秋节的习俗想必大家都耳熟能详吧!

  每到中秋节这一天,吃各色各样的月饼都是必不可少的。莲蓉味的、豆沙味的等等,都是大家所熟悉的口味。拿起月饼,“啊呜”一口,莲蓉便露了出来。满嘴溢香津津有味的品尝莲蓉味月饼,是我的最爱。

  当然,中秋佳节也并不是这么枯燥无味,还有一件事呢——那就是“赏月”!

  “皓魄当空宝镜升,云间仙籁寂无声。平分秋色一轮满,长伴云衢千里明。”这首《中秋》,大家都应该知道吧?正如诗人李朴所言,中秋的月亮就像一面宝镜,美丽得可以和整个天际相比。我常常在中秋节的夜晚,跑到院子里赏月。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光芒洒照大地,是我最爱的风景。

  中秋节的月亮,如此闪耀,如此辉煌;中秋节的夜晚,如此寂静,如此柔美。

  我爱中秋。

传统节日心得体会感想 篇15

  春节,是中国传统节日。每逢春节,我都要回到家乡福建过春节。

  大年三十到了。天刚亮,家里就开始忙碌起来了。爷爷开始准备年夜饭的材料,我和爸爸,姑姑一起贴春联,看着春联,我不禁想起了王安石写的《元日》:“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贴好春联后,我和家中的孩子们,一起去买烟花。夜幕降临,随着“砰砰”的响声,烟花依次在空中绽放:有的像瀑布,有的像盛开的花朵,有的像红彤彤的灯笼……孩子们叫着跳着,高兴极了。

  最让我期待的是大年初一,因为我们要去“拜圣母”。天刚亮,爷爷就准备好了福建特有的“长寿面”。面如发丝般细又软,煮熟后浇上老鸭汤,加入家乡产的紫菜,再加上一个水煮蛋,寓意着健康长寿,平平安安。在寒冷的早晨,吃上一碗热气腾腾的“长寿面”,真的是太满足了。吃饱后,大家迫不及待往教堂走去。我们来到了教堂,只见,宽大的教堂里,几十排长椅已经坐满了人。教堂的最前面是圣坛,圣坛的墙壁上悬挂着巨大的耶稣受难十字架。十字架下摆放的是一尊洁白的圣母像,穿着白色长袍的神父在圣母像前做着仪式前最后的准备。我也跟着家人坐下来,安静地听着神父做弥撒。在人们快乐的赞歌中大家彼此互祝新年快乐,平安。大家脸上都露出了幸福的笑容。

  我爱每一个快乐的春节。

传统节日心得体会感想 篇16

  “爆竹声中一岁除”,时间过得真快,新的一年又到了,我又回到了我可爱的老家过春节!

  农历的除夕又称为大年三十,是一年的最后一天。这天下午,整个家族的成员都会集中到祖屋吃团圆饭。到了这天屋子里可热闹啦!大人们都在准备晚上的年夜饭:外婆在蒸糕、妈妈在切菜、大舅在收拾桌椅,大家都各司其职地忙着。而我在与小伙伴们一起嬉戏打闹。玩得正嗨着,忽然看见大公在里屋专心地写着什么。我好奇地问大公:“大公你在写什么?”大公笑着说:“我在写大年初一要贴的春联啊。”我接着问:“这春联有什么用呢?”大公回答:“春联是为春节增添喜庆气氛,同时也有避凶免难、吉祥如意的寓意,是贴在大门上的。”原来,贴春联还有这么有趣的含义。

  正在这时我听见了妈妈的催促声:“快来吃年夜饭啦!”我一听,就马上跑了出去,这时候满桌都摆满了美味佳肴,馋得我口水都流出来了。正准备坐下开吃的时候,突然又被外婆叫住了:“还没有祭祖先,不能吃!”“什么是祭祖?”我问道,外婆说:“祭祖就是每逢过年时祭拜我们的祖先,让祖先保佑我们全家幸福安康,来跟我一起去给祖先磕头吧。”我学着外婆,给祖先磕几个头才又回到桌上,这才开始吃饭。一边吃着饭,脑海里忽然浮现出刚才祭祖的场景:我正在跟祖先说着话,好像他们又回到了我们身边,有说有笑,和我们一起吃年夜饭,全家人都沉浸在春节欢乐的气氛中……

  在老家过年,让我深深地感受到春节是我国一个盛大的传统节日,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华的一个象征。作为小学生,我们应该重视传统习俗的继承与发展,为弘扬民族文化做出贡献。

传统节日心得体会感想 篇17

  我国有很多传统节日,其中我最喜欢端午节,听说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的。

  从前有个人,名叫屈原,听说自己的国家快要灭亡后,非常伤心,抱起一块石头就跳进河里。人们听说后,划着船打捞屈原的尸体,为了不让鱼儿吃屈原的尸体,人们把包好的粽子扔进水里。

  记得有一次端午节,我们早早地就起了床。妈妈开始包粽子,其他的小伙伴都出去玩了,只有我在家里看大人包粽子,好奇心让我决定今天一定要学会包粽子,我上前跟妈妈说:“我也想学包粽子。”妈妈说:“好啊,首先要把两片粽叶折成漏斗一样的形状,然后里面放入少许糯米,再包好,用一根绳子绑好,这样就可以了”。按照妈妈教给我的方法,我试着包了一个,没有想到第一次就成功了,我好开心呀!

  这个端午节对我来说意义非凡,因为我学会了包粽子,还让我认识了屈原。

传统节日心得体会感想 篇18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入屠苏。“春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每到这个时候,家家户户都贴上了福字春联。老老少少,男男女女都穿着新衣服,脸上带着幸福笑容,走亲串邻去拜年,大家见了面都说恭喜恭喜。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只叫“年”的怪物,一到新年就来吃人,所以人们特别害怕忐忑不安,后来有个人发现“年”害怕“红色”和“响声”,为了吓走“年”,让大家过上安宁的春节和今后安定的日子,大家就放鞭炮,贴春联,尤其穿上喜庆的红衣服。作文之后就有了放鞭炮、贴对联等习俗。

  每次大年三十除夕夜,人们都会吃“团圆饭”。桌上摆放着美味佳肴,好吃的应有尽有,丰盛的晚餐馋的小朋友们直流口水。吃完饭,一家人其乐融融的坐在一起看精彩的春晚,尤其是爷爷奶奶们,总会说“共产党好啊!孩子们,珍惜现在的好日子吧!”大家在风趣幽默、优美的歌声中迎来了新年的吉祥钟声!小朋友们给长辈作揖磕头,装压岁钱的大红包沉甸甸的,预示着新的一年健康成长,学习顺利!

  我喜欢红红火火的春节!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