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有一个声音萦绕耳畔,缠绵不绝,温暖了我的岁月,明媚了我的人生!
――题记
幼时,那声音是催眠的曲。
幼时的我,是个缠人的小鬼。无论妈妈多么忙,多么累没有妈妈在身边,我绝对不睡。
于是,妈妈成了最辛苦的那个人。白天忙着上班,回到家还有一大堆家务不说,还要唱着《摇篮曲》哄我入睡。
为了让我睡好,每天晚上,无论妈妈多忙,无论妈妈多累,哪怕是在外出差,远在千里之外,也要隔着遥远的电话线,让那那轻柔的摇篮曲准时响起:“月儿明,风儿静,树叶儿遮窗棂,小宝宝睡梦中,睡呀睡在梦中――”
于是,在那温柔的摇篮曲中,我抱着妈妈的枕头安然入睡!
少时,那声音是关爱的网。
读小学了,我依然有丢三落四地习惯。每天清晨一睁开眼,就是妈妈那无处不在的唠叨声:“快点起来了,早餐已经做好了!”“多吃点,鸡蛋别忘了吃,再带杯牛奶”“路上注意安全,过马路看走人行横道”…… 晚上,唠叨声再次响起“抓紧时间写作业,怎么那么磨蹭,熬夜对身体不好”“开,喝杯牛奶补补身子,长身体的时候营养一定要跟上”“睡吧,睡吧,妈妈给你关灯”
……
妈妈的唠叨像一张网,给我织出了一张叫做“爱”的网,伴我茁壮成长!
此时,那声音是指路的灯。
进入九年级的我,异常焦虑和烦躁,每一次考试后,我都像吃了炸药一样,随时可能爆炸。当然,待在我身边的妈妈,免不了会被炸弹灼伤。
“烦不烦呀,又给我送这饭,我不想吃,那回去吧”“别问我考得咋样,我不想说”“问问问,问啥呀,不知道”……我那烦躁焦虑的情绪呀,如同狂风骤雨,铺天盖地地铺向妈妈,让她猝不及防。
但她,从不跟我正面交锋。只在我平息愤怒情绪的时候,坐在我的身旁,慢慢地跟我讲那我能听得进去的道理。
“孩子,妈妈理解你,九年级压力大,心情容易烦躁,我当时也是这个情况,没事,等熬过这段时期,就会好起来的。”
“今天送饭,确实是怪妈妈,没有征求你的意见。但你咱明白,妈妈是想给你多补充点营养呀!”
“孩子,妈妈问问你在学校的情况,是想跟你聊聊,减轻你的学习压力。咱不着急,好吗。无论今年中考结果如何,你都是妈妈最棒的孩子!”
……
那声音带着柔情,带着关爱,带着鼓励与理解。我突然意识到自己错了,妈妈的声音是世界上最美的声音,我怎么能拒她以千里之外呢?
妈妈的声音伴我走过幼年,走过少年,走过中考前的黑暗,我感谢那个美妙的声音。
声音里的故事,还在继续上演——
文章以饱满的热情抒写“声音里的故事”。开头开门见山,用题记点明主旨,主体部分具体阐释“妈妈的声音伴我走过幼年,走过少年,走过中考前的黑暗,我感谢那个美妙的声音”,结尾照应开头,立意鲜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