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一颗心体会另一颗心——读《目 送》有感
“我的头只能贴到他的胸口,好像抱住长颈鹿的脚。他很明显地在勉强忍受母亲的深情。”
“我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头一瞥。但是他没有,一次都没有。”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这是《目送》是龙应台的人生三书之三第一章的第一篇,面对含辛茹苦养育的孩子,不求回报,只是想孩子能看一眼自己,可哪怕就是这样一个小小的要求,也很难实现。这是多少父母的共鸣呵!
书里有许多与第一篇相似的文章。再比如《星夜》,它讲述的是“我”在画家一条街上买了一幅《星夜》。当“我”在家里把画摊开时,提出了一个问题,“如果,用科学的方法鉴定,仿画的人功夫确实好到完全逼真,好到任何人都看不出来破绽来,我是否能被这幅《星夜》感动呢?”
文章并没有给出确切的答案,但结尾却提到了“换一个问法:如果科学家能把一滴眼泪里所有的成分都复制了,包括水和盐和气味,温度——他所复制的,请问能不能称做一滴‘眼泪’呢?”答案显而易见,并不能。而“我”也不会被深圳画家村的《星夜》感动。为什么?全文强调了“仿”这个字,所有的笔触,色彩都是“仿”的。或许,深圳画家眼里的星夜其实与凡·高眼里的并不同,凡·高的经历也是他没有体会过的。
《星夜》里,有多少凡·高的情感,我们不得而知,他离我们那样遥远,神秘,却又那么亲切。他买了一张死亡的单程票,行囊里只有煎熬的痛苦和无可释放的热情。我相信,他乘着火车驶向金星维纳斯,在那里,他会被美所拥护,找到属于自己的心灵住所。
经历,是仿不来的;情感,是仿不来的,就像眼泪,科学家所复制的,只是混合物,不是眼泪。
来看看现在的生活吧,节奏越来越快,能有几人慢下来带着感情去做自己喜爱的事?仿出来的星夜确实很像,可里面所包含的情感,却一点也没有。
作为中学生的我们,学习内容越来越繁重,似乎每天只是为了应付不同的任务。像一个被缠住无数道线的陀螺,忙得团团转,静下心来欣赏,仿佛已经成了一种奢望。
倘若,如果我们做事时沉下心,停下步,带着孩童时期丰富的好奇心,能否会体会到新的情感?尤其是学业繁重的我们,更应该停下脚步,好好地,静静地,去看看四季不断变化的花草树木,用心去读读那些我们只是为了应付任务而没有认真读过的文字,或许,我们才会被真正地感动。
“一串红,二悬铃木,三年桐,四照花,五针松,六月雪,七里香,八角茴香,九重葛,十大功劳。”我们可以拨开每一片绿叶其用看每一朵鲜花,也可以用一颗心去体会另一颗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