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网实用文档心得体会列表页

2024年小学语文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2024-03-18 05:10:37心得体会

2024年小学语文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篇1

今年四月底,新课标正式发布,这是双减政策下的第一个课标,意义深远而重大,相信我们一线教师都在认真的研读和体会。

新修订的课标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强调育人为本,突出实践育人,发展素质教育。新课标优化了课程内容结构,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增强了指导性,对于“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教”“教到什么程度”有了更明确的指导。

新课标核心素养强调的是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这四个方面缺一不可,属于一个整体。这一点令我印象尤其深刻。学生在此素养内涵下应具备以下能力:

1、认同并热爱中国文化,对中国文化有坚定的信心,懂得去传承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2、具备良好的语感,会积累梳理整合中国的语言文字,能在具体语境中有效沟通,对国家的语言文字有诚挚深厚的情感;

3、具有积极思考的习惯,思维有敏捷性、灵活性、独创性、批判性,还要有好奇心、求知欲,崇尚真知和真情实感;

4、具有初步的感受美、发现美、运用语言文字表现美的能力,还要有正确的审美观和健康的审美意识。我们要谨记思维能力的提升、文化的传承、审美能力的培养都是建构在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上。

这些核心素养其实大部分都在学校的教学体系里才能体现,和家庭教育的关系不大,因此,它给我们一线教师指引了新的方向。首先,我们在小学的六年时间里,要带领学生好好认字,读熟课文,再引导读百十本高品质的书籍,书写几十篇洋洋洒洒的文章,当然,还要诵读大量的诗词和古文,最好是熟读成诵,充分感受祖国的传统文化。书读多了,视野就会开阔,积累就会增多,思维也会活跃,语感也会得到提高。低年级从薄薄的绘本漫画开始,过渡到中年级一周一两本的童话寓言民间故事书,再到高年级两周一本的经典名著。随着年级升高,书也要越来越厚重,越来越耐人寻味,一定要逐步改善那种快餐化、碎片化、网络化的阅读习惯。当然,我们也要利用学生在学校的时间定期的开展读书交流会,分享读书心得,如果再有一些激励机制会更能提高学生的读书兴趣。想要和同学们在读书上有共鸣,我们作为语文老师也要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注重优秀传统文化的知识积累。新课标在教学研究和教师培训这个版块也提到了语文教师要坚持终身学习,提升自身文化修养。

小学语文,其学科性质的核心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因此,我们要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不能把语文课上成自然科学类、思想政治类或别的什么课,而要把语文课上得象语文课,就是要还语文的本体特征。其次,是儿童的语文教育,是儿童学习母语、运用母语为主的教育。

那么,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范畴下,怎样才能把小学语文课教得“有滋有味”呢?在这里,我想结合下面三点来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语文味

所谓的语文味即是语文的文学蕴味,包括语言、文学、形象、构思、意境、哲学、情趣等蕴味,也即是语文美。所以,语文课就要有浓厚的语文味。而语文教学的过程,就是引导学生去体验、去发现、去感悟语言文字之美,作者情感之美、文章意境之美。因此,要领悟语文的美,首先必须从文本入手,从品味语言达到超越语言,着眼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引领学生获得感受,体验情感、发表见解,使之转化为智慧,最终积淀文化,形成自己丰富的精神世界。那么,如何让语文课上出语文味?

首先,语文教学必须从语言文字入手,引领学生对语文作品反复涵咏体味。给学生留下充分阅读的时间,让学生在琅琅书声中,用心灵去拥抱文本,和作者的心灵直接对话,在思维和情感的强烈震撼中领会作者伟大的人格、深邃的思想和美好的情操。教师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大量阅读、细细品读、深情诵读中反复涵咏体味,让学生领会语言文字之美,从而领会作者的言外之意,意外之境。

其次,要围绕“语文本体”引导学生在充分的思维空间中,多角度、多层面,甚至是有创意地去理解、欣赏作品,产生对文本的情感美、语言美、形象美、构思美、意境美、哲理美和情趣美的认同与赞赏,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创作欲,从而更加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

二、儿童味

小学的语文是儿童的语文。儿童就是儿童,他们既不是缩小的成人,也不是成人的预备。儿童是一个思想上、精神上、人格上独立的人,儿童又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因此,小学语文教学必须从成人霸权中走出来,还儿童以发展语文素养的自主权。

语文教师的任务,主要不是教导学生和控制学生,而是通过文本还学生一个更活跃、更开阔的语文实践平台。在“还”的过程中,语文教师应该自始至终、自觉自愿地成为学生实践的组织者、服务者和帮助者。激发学生的阅读愿望和兴趣;洞察学生在语文实践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障碍;诱发学生作为一名读者的发展和创见;带领学生经由语文课走向一片新的语文天地。为此,我们必须了解儿童、研究儿童、懂得儿童。

要在语文课体现“儿童味”,更重要的是凸现儿童的主体地位,把儿童的精神融入语文课,让童声、童心、童趣在老师的唤醒、激励和鼓舞中真实体现。在教学中儿童自有儿童的感动,儿童自有儿童的诠释,儿童自有儿童的情怀,儿童自有儿童的梦想。小学语文学习的主人是儿童,我们要尊重儿童的原始表达,要体会语言的真意,要让儿童真情流露,语文课就要尊重儿童的语文世界,上出儿童味来。

三、个人味

语文课的语文味,一般是说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理教材、组织教学活动、选择教学手段、运用教学语言以及教师的仪表风度等诸种因素,凝聚之后显示出来的审美风貌,表现为真(即真实可信)、诚(即诚挚深沉)、新(即新颖独特)。这种审美风貌体现于教学的全过程,并为学生所品评体验,或深或浅或长或短地吸引着学生。无个人味的语文课,犹如作家笔下塑造的缺乏个性的人物形象,对读者来说总是缺乏影响力和吸引力。一般地说,这样的语文课不可能是“有滋有味”的。

正如树林子里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一样,世界上也没有两个个性绝对相同的教师,因为即使他们的年龄、学历相同,但每个人的性格、气质、感情、特长等总是千差万别的,那如何使语文课富有个人味呢?我们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去努力。

第一、教学时做到“胸中有书,目中有人”,也就是教材要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在研究教材时也要研究学生,熟悉学生,不研究学生怎么能教好他们呢?教学是为育人服务的,身为语文教师,要想上出不乏个人味的语文课,就要努力体现书要滚瓜烂熟,上课即使不看教材,也都在肚子里。

第二、突现优势,形成个性化教学风格。每位教师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扬长避短,即突出“人无我有”,在语文课上显出与众不同的个性。如有的教师个性豪放,慷慨激昂,那么在教学中,就上出情来,教出意来,让学生在浓浓情意中得到陶冶。有的教师见多识广、博学多才,善于引经据典、妙语连珠,那么,在教学中就应用开放的教学方法来拓宽学生的视野,扩大其知识面。总之,为了语文课的个人味,每位教师都要善于发挥自己教学上的优势。善画的要运用插画的优势;善读的要运用范读的优势;善唱的要运用吟唱的优势如此等等,让教语文课变成很有趣、很有味道的活动,让学生两节课下来说:“呀,怎么这么快就结束了?”这样的语文课哪能没有个人味?

诚然,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给小学语文教学注入了新的血液和活力,同时也是新的机遇与挑战。接下来的时间里,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究,不断总结反思,帮助学生建构完整的语文学习能力体系,努力达到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标。出处 wWW.zuOWeNBa.nEt

既然小学语文在整个小学阶段占了百分之二十的课时量,那么我们应该有充足时间在平时的阅读和写作训练上注意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注意红色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渗透,提升文化自信。和平年代的少年儿童毕竟不了解战争年代的艰苦和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的辛酸,体会不到红色革命英雄和社会主义建设者的鸿鹄之志。那么,我们要利用机会拓展教材和延伸课堂,比如讲小英雄雨来,我们要拓展到王二小、刘胡兰……讲钱学森、邓稼先、于敏……,我们要延伸到袁隆平、屠呦呦、钟南山……我们在备课的时候除了精心钻研教材,我们还得注重相关知识的衔接,以及知识的广度和深度。所以,作为语文老师,我们涉猎的知识要更全面而深刻,多去关注时事,多去了解历史,天文地理争取样样熟知。阅读训练中阅读能力的培养、写作训练中语言的积累与运用也是培养审美能力和提升审美品味的重要途径。学生通过阅读训练发现美、感受美,通过写作训练表现美、创造美,审美能力的培养提高与语文读写能力的训练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在新课程改革的进程里,“有滋有味”的语文课,应能让听者如沐春风,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2024年小学语文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篇2

课程理念心得体会

新课程标准课程理念体现了一个“新”字。

首先是学习方式的转变。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结构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核心素养形成的内在逻辑,以生活为基础,以语文实践活动为主线,以学习主题为引领,以学习任务为载体,整合学习内容、情境、方法和资源等要素,设计语文学习任务群。

以前的语文学习虽然倡导学生为主体,但实际学习过程中,多数时间以教师的教为主,课堂主要是师生问答对话,得到问题的标准答案,也意味着教师把课讲完了。至于学生学习的效果,恐怕大打折扣。等到考试时候,教师认为该讲的都讲过了,学生成绩不好是自己没学会,和教师就没什么关系了。这样的学习模式,持续了多年,在我上学时如此,如今我做教师了,也用同样的方式教了很多年,现在想来,自己只是把教参或者收集到的一点课外知识“搬”给了学生,根本没从课程本身的角度思考怎样设计语文学习活动。新课程标准要构建语文学习任务群,加强课程内容整合,增强课程实施的情境性和实践性,因此学习方式会有很大的转变,语文课一定会成为学生特别喜爱的学科。

其次是评价标准的转变。课程评价应准确反映学生的语文学习水平和学习状况,注重考察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思维过程、审美情趣和价值立场,关注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进步。根据不同年龄学生的学习特点和不同学段的学习目标,选用恰当的评价方式,抓住关键,突出重点,加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

多种评价方式的综合运用,促进语文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教师首先应具有创新性,不能局限于用语文成绩衡量学生的学习效果,并能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评价方式的变革。义务教育语文课程评价要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改进教师教学,全面落实语文课程目标为目的,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具有满足感、成就感。同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突出内容的时代性,充分吸收语言、文学研究新成果,关注数字时代语言生活的新发展,体现学习资源的新变化。

新课程标准课程理念体现了一个“实”字。

文学作品的创作素材要来源于生活并且高于生活,学生的语文学习也要从生活实际出发,将实际生活变成学生语文学习的源头活水,创设丰富多样的学习情境,设计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求知欲,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让语文学习变成一件快乐的事、积极的事,并引导学生注重积累,勤于思考,乐于实践,勇于探索,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语文学习还要特别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倡导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注重阅读引导,培养读书兴趣,提高读书品位。这里提到“读书品位”四个字,由此我想到当下部分学生喜欢的畅销小说,很大一部分是网络小说,其中不乏同性恋、暴力、道德沦丧等题材,孩子们看似在“如饥似渴”的阅读,实际只是满足了“口腹之欲”,根本没有得到文学作品中的营养,相反可能还有负面影响。对于每册语文教材推荐的经典书籍,学生反而嗤之以鼻。因此提高学生读书品位非常重要,多读的书也一定是好书,是名著,是经典,是能经得住时间考验的书籍,是实实在在培养读书兴趣,提高读书品位的书籍。

新课程标准课程理念还体现了一个“高”字。

立意高远是我对课程理念的理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发挥其独特的育人功能和奠基作用,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为目的,以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语文实践活动为主线,综合构建素养型课程目标体系。新课程标准强调语文学习内容的典范性,精选文质兼美的作品,重视对学生思想情感的熏陶感染作用,重视价值取向,突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语文课程致力于对人的培养,面向全体学生,突出基础性,尤其义务教育阶段,正是学生形成正确人生观、价值观、民族观、国家观和世界观的阶段。语文课程致力于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成果,提升思想文化修养,建立文化自信,德智体美劳得到全面发展。语文课程在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增强凝聚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立文化自信、培育时代新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可以说,语文学习首先是要育人,将育人渗透到语文学习的方方面面。由此观之,语文课程任重而道远。

课程目标心得体会

语文核心素养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语文课程围绕核心素养,体现课程性质,反映课程理念,确立课程目标。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是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其中7-9年级学段从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四个方面对课程目标进行了细致的要求。我最感兴趣的是梳理与探究这一部分,除了“按照一定的标准分类整理学过的字词句篇等语言材料,梳理、反思自己语文学习的经验,努力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外,还倡导“自主组织文学活动,在办刊、演出、讨论等活动过程中体验合作与成功的喜悦。关心学校、本地区和国内外大事,就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搜集资料,调查访问,相互讨论,能用文字、图表、图画、照片等展示学习成果。”我很喜欢这样的语文学习,不仅夯实基础,更重要的是提升能力。语文学习一定是活的,是能给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引入活水的,是思维与思维的碰撞,是思想与思想的交流,不是在故纸堆中摇头晃脑,更不是在作文纸前冥思苦想。

叶圣陶先生说:“学好语文就是学好听说读写四项本领。”听说读写是连带关系,听就是用耳去读,读就是用眼去听,说就是用嘴去写,写就是用手去说。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一起来实践吧。

2024年小学语文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篇3

暑期刚一放假,我便有幸研读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版),让我在对语文课程方案及课程标准变化有了新认识,深感受益匪浅,收获满满!

此次新课标主要有五方面变化:1。强化了课程育人导向;2。优化了课程内容结构;3。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4。增强了指导性;5。加强了学段衔接。它的修订完善,犹如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窗,拨云见日,让我们在学习感悟中豁然开朗,既有理念上的更新,又有理论上的提升;既有知识上的积淀,又有技能上的引领,可谓是一次饕餮盛宴!现将收获感悟浅谈如下:

一、要树立正确的语文教育新理念。

《语文新课程》围绕以德树人的任务,充分发挥其人文性与工具性相统一作用,坚持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为目的,构建语文学习任务群,以学习任务为载体,有效整合学习资源,学科资源,以学生语文学习生活为基础,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注重学生积累,勤于思考,乐于实践,勇于探索等习惯,鼓励自主性阅读及多元化评价。以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进而提升他们的四大核心素养,即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克服以往在语文教学中忽视学生主体地位,忽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应主动提倡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学习方法,拓宽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联系生活,跨学科的学习和探究式的学习,使学生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终身受用的语文力量。

二、要注重培养学生语文创新精神。

《语文课程新标准》对义务教育各个阶段提出了总体目标及学段要求,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除了注重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之外,更多的是在感知丰厚博大的中国文化的基础上,注重学科整合,生活联系以及合作实践。大力提倡学生在阅读,写作,鉴赏,表达等方面要有个性化创造,鼓励学生自主阅读,自由写作,创意表达,个性鉴赏,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创新地位。

三、要合理设置语文学习任务群。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以学习任务群组织与呈现课程内容。这是新版课标在内容修订上的一大突破,也是一个全新的要求,应引起我们一线教师的高度关注。但是对于什么是学习任务群、学习任务群的特点和意义认识不清,进而对于如何在课堂教学中以学习任务群来组织和呈现课程内容感到迷茫。因此,从根本上厘清认识,找准学习任务群在课程教学中的落地路径十分必要。义务教育文课程按照内容整合程度不断提升,分了三个层面设置了学习任务群,其中第一层是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第二层是实用性阅读与交流;第三层是整本书阅读,跨学科学习。教学实施时要根据学段特点安排教学任务。如第一二学段可以围绕生活真实情境进行教学,引导学生学习日常生活语言,学会文明交往,学会表达生活。第三,第四学段则可以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开展阅读与探究活动,学会表达和交流自己在生活中的发现与感受。活动时,可以采用朗读,复述,游戏,表演,讲故事,情景对话等喜闻乐见形式,将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搜集处理信息等融为一体,进而高效完成各学段学习任务。

四、要重视教学过程评价的导向作用。

“过程”是相对于“结果”而言的,具有导向性,关注教学过程中学生智能发展的过程性结果,如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等,及时地对学生的学习质量水平做出判断,肯定成绩,找出问题,是过程性评价的一个重要内容。过程性评价的功能主要不是体现在评价结果的某个等级或者评语上,更不是要区分与比较学生之间的态度和行为表现。从教学评价标准所依据的参照系来看,过程性评价属于个体内差异评价,亦即“一种把每个评价对象个体的过去与现在进行比较。或者把个体的有关侧面相互进行比较,评价的功能主要在于及时地反映学生学习中的情况,促使学生对学习的过程进行积极地反思和总结。因为学习的主体是学生,我们应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与互动,同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促进评价方式的不断改革与提升。

五、要发展自我终身学习机制。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教师现有的文化知识、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等方面,已跟不上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承者,如果自身不进行不断的知识更新,就无法完成这一使命。为了适应时代的需求,促进自己专业发展,跟着目前的信息潮流,掌握教改动态,提高课堂效率,增长自己的见识,就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理念,以顺应时代的新发展。

未来设想: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关于语文课程的性质,课标在表达上略有出入,但整体不变,新课标对语文教师职能和职业修养的要求也都有了变化,在坚守语文课程性质和语文学习规律的基础上,我们今后要多反思自己的教学,要紧跟新时代的步伐和要求,拥有新理念、新思维、新知识和新视野,在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上积极求变,不断更新自我、发展自我、丰富自我,做有学习力、思考力、创造力、研究力和执行力的适应时代需求的语文教师,努力让自己成为最好的课程。

古人说,水本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生灵光。新的教学改革形势下,要想与时俱进,顺应时代发展需求,我们就应充分吸收新课程标准精华,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立足立德树人,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双减”政策要求,为百年大计的教育事业尽献绵薄之力!

2024年小学语文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篇4

课程目标心得体会

我读初中语文教学目标的设置有以下体会:

首先是目标的行为主体必须是学生而不是教师。因为判断教学有没有效益的直接依据是学生有没有获得具体的进步,而不是教师有没有完成任务,如《土地的誓言》一文,如果教学目标写成“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思乡之情和爱国热情”或“锻炼学生的朗读能力”等这样的教学目标的写法应该说都是不规范的,因为这里的教学目标行为的主体是教师,而不是学生。

其次,教学目标必须是可测量,可评价,具体而明确的,大而空的教学目标就无法评价,也失去了目标的作用。如几年前,本人在写《海燕》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时,写了“培养学生革命的大无畏精神,提高学生的写作技巧”。这种写法不仅主体不对,而且也无法评价“革命的大无畏精神”和“学生的写作技巧”到底进步了多少。

最后是教学目标的设定还必须把共同性目标和个性化目标有机结合。所谓共同性目标是指为全体学生的学习而预设的,全体学生都要达到也能达到,是基本的,共同的,可达到的教学标准,而不是无法实现的最高要求,如通过这一堂的学习,至少能熟读课文,学了这篇说明文,学生至少能懂得3种说明方法及其运用。

个性化目标则是针对不同学生具体学习情况,为部分学生预设的,这两种目标在实际操作中,可以用一条开放性的目标进行表述,它能极大地发展学生的个性,如《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教学目标可以设计为“联系现实,说出自己学习这篇课文后所学的启发”。

这样设计既能让所有学生都有话可说,又能让他们说出自己个性化的认识,共同性目标和个性化目标体现了基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的原则,使全体学生都能获得必要的知识技能的同时,还顾及了学生自我发展的方向和学习需求方面的差异,这样有利于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课程理念心得体会

教师不应是学生思维的保姆,而要让知识成为学生勤于思考的果实,授人以渔,带着学生走向知识。

教师转变角色应以学生为中心,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更好地适应全新的语文教学。苏霍姆林斯基曾对此作过精彩的比喻:“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幼小的心灵。晶莹透亮的露珠是美丽可爱的,但却十分脆弱,一不小心就会滚落破碎,不复存在。学生的心灵就如同脆弱的露珠,需要教师备加呵护。”

在课堂上,老师以其睿智的眼光敏锐地发现了一些教学资源,并及时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多角度援疑质理,如果学生回答问题时回答错了,要善于保护学生自尊心,巧妙而善意的点评既让学生学到了新的知识,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培养了学生敢于提问的精神。使原本可能尴尬的课堂重又焕发出勃勃生机,充满了青春的活力。

对于具有人文性特点的语文学科尤其如此,作为这个学科的教师更应该有个全面的语文学科认识。

语文教师要有一个“全面语文”的概念,就是“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全部”。“全面语文教育”的立足点很高,它不局限于某一节课、某一方面的教学、某一册语文书的教学,而是对语文教学进行总体的考察、总体的设计、总体的改革,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和未来,对学生的影响应该是深远的。要符合语文教学的规律,符合新课标对语文性质的概定。

我们对语文素养要有一定认识,语文素养是根据素质教育思想和学生的发展需要而提出的具体要求,也是广大一线教师在较长一段时间里不断追求的目标。语文综合素养重在综合与实践。

学语文,必须承认语文课堂是主要场所,学校的课外活动是第二场所。如征文、演讲、故事会、朗诵等比赛活动以及写作兴趣小组、课外阅读等,都是学习语文的有效活动。但是,如果把圈子再划大一点,家庭也是学语文的相当重要的场所。每个孩子降生下来,过一段时间就开始学说话,开始接受语文教育了。

课堂教学是实施创新教育的主阵地。在语文教学中,只有时时、处处将创新手段融入课堂,课堂才会更加充满创新活力。创新的语文课堂,一方面要求教师要创造性地采用现代教学手段、创设创新的情境、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采用新的教法与课堂结构;另一方面要注意激发起学生求异创新的欲望,善于引导学生排除障碍,标新立异,寻求开发创造力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学会创新的规律和方法。

此外,我还想谈一点语文的课后作业问题。在各种学习训练中,语文作业恐怕是最不受师生欢迎的,究其原因,可能因为无论是教师布置、批改作业,还是学生做作业,都特别耗时费力。

作业完全由教师提出,限制了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内容没有差异,不符合学生实际水平;完成方式强调独立性,限制了合作素质的培养;大量单调的、盲目的、机械的低效作业,使学生成了作业的傀儡,在行为和思维方式上完全服从教师的指挥,使学生对作业失去了原有的兴趣。作业要有趣味性,作业要有实践性,作业要有人文性。

教学实践表明,陈旧的语文教学不但不能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反而使得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抑扬有道;一味苛责、强制,并非良策,惟有对症下药;学习中,与学生亦师、亦友,刚柔并举,宽严相济,导之疏之,教学方能行之有效。

2024年小学语文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篇5

前言学习心得

2022年4月21日,新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发布。这也就意味着义务教育即将进入一个新时期。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教学也需要转变思路,快速适应时代新要求。

与2011年版本相比,前言部分较多改动。2022版《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标准》更贴近2017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增添了指导思想、修订原则、主要变化。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体现中华民族风格,体现党和国家对教育的基本要求,体现国家和民族基本价值观,体现人类文化知识积累和创新成果。

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不变。结合国情培养学生能力。努力建构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准的义务教育课程体系。立德树人是新课标的核心,新课标站位更高,视野更开阔了。“以文化人,立德树人”的站位,聚焦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培养学生适应未来发展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社会的转变决定了课程教育的转变,因此语文课程标准重新修订、语文教材编写、语文教学落实、语文学科评价都依次推进改革。

学生要具有家国情怀,深入了解国家。注重对实际问题的有效回应,坚持科学论证。强化课程综合性和实践性。坚持反应时代要求。凸显学生主体地位,在活动中完成学习任务。关注学生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要求。分层设计学习目标和课后作业。

新课标不是推倒重来,不是颠覆过去,是改良,要尊重学情。在原有的基础上,根据具体学校的学情,用好新课标,新教材。

课程性质学习心得

我们既要去学习研读新课标,知道与之前课标的不同点,但同时也要从语文课程性质出发,从学生的学情出发,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从实践中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在真实的语言运用的情境中,通过语言实践,积累语言经验,培养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中学语文课程实施在学生的人生价值观的塑造,世界观的养成要有侧重,引导学生成为一个正直的人,爱国的人,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2022版课标”将“文化自信”作为重点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语文更加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感觉想要学好语文应该多积累,多熏陶中华传统文化方面的内容,比如小古文、古诗词等,语文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特别是小古文、古诗词这种文学素养的提高,是需要从小培养的。“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初一起始阶段,学生有大量的时间,可以有计划地引导孩子诵读传统文化知识,从课内外了解、学习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学生在优秀的文化中徜徉。

语文课程致力于全体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为学生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

随着“双减”政策的落地,学生的课余时间明显增多,在语文学习时要积极营造书香氛围,引导孩子们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课程性质中提到,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反思入职后学生语文素养难以提升,思维发展和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欠缺的原因,莫不过没有遵循语文课程规律,没有把握语文是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性质。读得少,写得少,听得少,说得少,练得少。

古人只学古文,但都是整本书阅读,这是一个好方法。而现在不同,大家没有那么多的精力,需要不同类型的文章举一反三。要有阅读面、有阅读量、有针对性地去读。我认为最好的读书时间就是小学,其次是初中起始年级,进入初中高年级时间就紧张了。目前是碎片化、网络化多一些,所以,要有耐心去读一本书。现在的课程标准提出整本书阅读,有助于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教给学生一定的读书方法,提倡学生自由的阅读。

反之,规定太多,任务多,会降低阅读兴趣,整本书阅读想办法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给予孩子们一定的自由度,培养学生的求真创新精神。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

遵循语文课程性质,重视阅读,采取共读一本书,或是特色阅读,引导学生读书,将阅读收获及时记录下来。我想经过中学几年的积累和沉淀,无形中一定会让孩子有质的蜕变的。

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与阅读书籍和落实写作是密不可分的。要在真实的语言情境中引导学生热爱祖国通用语言文字。希望新课标落地后,学生能在阅读中建立文化自信,教师在书香中培养时代新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总之,作为一名教师,在新的课程指引下,我将继续学习,领悟其精神,和学生共同成长,让新课标落地课堂。

2024年小学语文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篇6

在春节期间学校为我们每个教师配备了新的《语文课程标准》,让我们利用春节假期进行学习,这次的学习收获很大。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意味着教师不再仅仅是教科书的执行者,而是课程的开发者,即“使用教科书,而不是纯粹只教授教科书”。关注的焦点是学生,老师能够根据学生的需要,使学生成为知识的主人,并且致力于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语文课程标准》注重学生的课外阅读,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规定小学的课外阅读任务不少于145万字。教师能够在实际教学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课堂教学中做到由内而外的知识延伸。

而实际语文教学中也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学校的老师们也都意识到了举一反三的重要性:每次学生学习一篇课文,只要有相关信息,我们就会向学生介绍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课外书籍,供学生阅读。了解了《卖火柴的小女孩》之后,我和孩子们一起复习安徒生童话,还一起走进安徒生的《丑小鸭》,《海的女儿》,《坚定的锡兵》……利用课堂时间组织了讲故事比赛,还向学生推荐了好书,让学生在享受阅读的乐趣中,激发他们对阅读的兴趣。

课外阅读是孩子上一年级时就开始的一项要求。一年级的阅读就是”和大人一起阅读”这也是年轻人和年轻人之间学习的一种方式。此时学生的识字能力有限,自己还不能够独力读书,应该和大人一起读。这个“成年人”可以是“家长”、“老师”或其他家庭成员。我们要自觉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还要鼓励家庭阅读,给孩子营造阅读的氛围。

这个课外阅读的意图还有很多方面,最重要的是让孩子尽快喜欢上语文,喜欢阅读,从一个故事中感受到阅读文本的乐趣。幼儿园主要做无纸化教学,依托于老师讲故事,而在小学才开始渐渐过渡到文本教学。阅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小学阶段的老师把这个课外阅读纳入到我们的教学计划中,课堂上不说话,用几分钟时间阅读,这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教师可以利用家长会和家长学校的形式进行阅读示范和对话阅读,使家长能够注意文本阅读。当然,阅读的过程不要给孩子过多压力,不要布置硬性任务,要让孩子无忧无虑地阅读。

相信只要我们老师能够在生活中给孩子营造好阅读氛围,孩子们自然能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阅读的魅力。

2024年小学语文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篇7

课程目标指向“学生需要达到什么程度”,课程内容指向“学生通过学习什么才能达到那个程度”。而学业质量标准则指向“怎样才能知道学生达到了那个程度”。三者相互呼应又一致指向核心素养。

对比课改中的三版语文课标目录,不难发现,课程内容从无到有,从有到独立,从窄化(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到结构化(从主题范畴、载体形式、内容组织与呈现方式三方面作出明确表述),经历了一个不断完善成熟的过程。

课程内容以三大文化为主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坚持以文化人的导向;以丰富多样的语文样态为载体(汉字、书法、成语、格言警句、神话传说、寓言故事、历史故事、民间故事、中华民族团结一家亲的故事、古代诗词、古代散文、古典小说、文学文化常识、传统节日、风俗习惯、反映三大文化国内外的优秀经典的文学作品,以及口头和书面与沟通、跨媒介阅读与表达等语文实践活动);以学习任务群为组织与呈现方式,建构了语文课程内容的结构体系。

但课程内容又不等同于教材内容,也不等同于课堂教学内容。如何在现有的统编教材中把课标内容转化为课堂教学内容?需要一线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尝试设计“语文学习任务”。正如一些解读课标的学者所言,课程内容就是学习任务群。

那什么是“学习任务群”呢?为了更好地理解,我做了词组的拆分:学习+任务+群。

学习任务群的设置是对教与学方式的变革,从“单篇阅读”到“阅读单元”到“学习单元”的转变,改变碎片化、随意化的弊端,改变碎问碎答,改变灌输式、传授式教学。

首先强调在学习动机的驱动下开启一个单元的探究式学习,且不仅局限于阅读的学习,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等都应在一个单元完整呈现(即以“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语文实践活动为主线);

其次,一个单元可以进行多个学习任务群,且这些学习任务群以学习主题为引领,以任务驱动为载体,有内在的关联性;

第三,一个学习任务“群”必须由一个核心任务和多个子任务构成,方可称之为“群”。

接下来,以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为例,初探学习任务群的设置,践行课程内容。

本单元是关于“演讲词”的活动探究单元,以“理性的声音”为学习主题,以反映英勇无畏革命精神的《最后一次讲演》、反映理想信念与爱国情怀的《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反映艰苦奋斗与无私奉献的《我一生中的重要抉择》等演讲作品为载体,进行三个任务群学习:

基础型学习任务群——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因为是基础性学习任务群,所以每个单元都应该进行);

发展型学习任务群——实用性阅读与表达,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拓展型学习任务群——跨学科学习。

三个学习任务群不是单独、机械地进行,而是有机融合,交叉进行。核心任务是在“庆祝活动”上发表演讲,在核心任务的驱动下,预完成三个子任务:任务一——学习演讲词;任务二——撰写演讲稿;任务三——举办演讲比赛。

任务一——学习演讲词。首先进行“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的学习任务群,对本单元的字词按照类型梳理。如按照词语感情色彩分类,或按照近义词与反义词分类等,并用正楷字或行楷字规范地书写,在班级张贴展示,体会不同的书法美。

其次,进行“实用性阅读与表达”“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学习任务群,比较阅读三篇演讲词,用表格呈现三篇演讲词的共性特点即一般特点:有针对性(为什么讲、讲给谁听)、观点鲜明(讲了什么)、内容充实(为什么讲)、思路清晰(怎么讲)和个性特点(即演讲风格)。通过模拟演讲,感受不同演讲者的不同演讲风格,体会演讲者身上的革命精神。学习如何调用语言技巧表情达意,与此同时,整理典型的语法、修辞应用实例(“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的学习任务群),积累语言材料,建立自己的创意语言资料库,并能学以致用。

任务二——撰写演讲稿。从五个维度设计写作评价量表:1。为什么讲?讲给谁听?做到心中有数;2。写好开头,吸引听众的关注;3。明确表达观点,思路清晰;4、精心设计结语,提升演讲的效果;5。锤炼语言,增强演讲感染力。从而指导学生自主探究演讲稿写作。

任务三——举办演讲比赛。分赛前(准备阶段:个人准备、分组选拔、推选主持人、撰写串词、安排评委、制定评分细则、设置奖项。设计多种学习活动,注重过程性学习成果和过程性评价);赛中(关注多元评价:演讲语态的评价、演讲稿理性思维和理性精神的评价,学生评价与老师评价);赛后(进行“跨学科学习”——聆听《我在北大听演讲》或观看《我是演说家》,连接课堂内外、学校内外,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空间,运用多媒体记录并发布本次活动成果)三个阶段。

在学习任务驱动下学语文,在学习任务展示中用语文。

语文课程学业质量标准是以核心素养为主要维度,结合课程内容,对学生语文学业成就具体表现特征的整体刻画。既是命题的依据,也是衡量学生是否达标的标准。在具体学段学业质量描述时,大量使用“能”指向性动词和显性行为动词,清晰准确地为义务段学生“画像”。

在进行“教学评一致性”的教学设计时,有一个摘录课标、分解课标的环节,其中分解课标需从三个维度进行:学什么(目标)、用什么学(内容)、学到什么程度(质量)。三者相互呼应又一致指向核心素养。

语文课程标准是全国语文教学要达到的基本标准,基本要求,是政策性文件,预示着下一步语文课改的方向。在新教材还未颁布时,如何用好统编教材,落实课标理念,需要一线老师在教学实践中大胆地探索与创新。

2024年小学语文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篇8

教育,是有目的的,自古而然。2022版新课标,从国家层面,明确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让全体教育工作者目标明确,有的放矢。落实到每一个一线教师,教育的执行者,其实最关心的是“怎样培养人”,也就是学科怎么教的问题,教法问题。所以笔者作为一线教师,也主要从语文学科教学“教什么、怎么教”的角度来解读新课标。专家们解读新课标高屋建瓴,横看成岭侧成峰。我只是“管窥蠡测”,颇有盲人摸象的意味,难免井蛙之讥,却也顾不得了。

在认真研读、比较新老两版课标,并认真学习了多位专家的解读之后,我们可以发现,2022版课标,变化的部分,一是与爱国教育、文化自信等有关的内容,主要体现在“核心素养”“课程内容”上。二是关于学习方法方面,强调单元主题教学,任务群、多学科的综合、整合性质的学习方法。三是增加了关于学业评价和教研指导方面的内容。而基本不变的,除了关于教学目标方面的内容,还有就是语文学科教学永恒不变的训练重点——听说读写训练,即“语言文字运用”。这一点,在课标的各个部分字里行间处处都体现出来。

一、课程性质——运用工具

先引用课标中的表述:

(1)语言文字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3)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4)语言文字的运用,包括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听说读写活动以及文学活动,存在于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

(5)语文课程应引导学生热爱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通过积极的语言实践,积累语言经验,体会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运用规律,培养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提升思维品质,形成自觉的审美意识,培养高雅的审美情趣,积淀丰厚的文化底蕴,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全面提升核心素养。

从以上这些表述,我们能提取到以下信息:

1、第(1)(2)句有一个共同的词语“工具”,工具是干什么的?使用的!语文教学,教“语言文字”工具的使用的。

2、第(3)(4)(5)句反复出现的词语是“运用”,反复出现了五次。第一次在第(3)句,说语文课程是学习语言运用的;第二次出现在第(4)句,说语言文字的运用,存在于人类活动的所有领域。后面三次都出现在第(5)句,说要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进行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从这句中的“同时”一词,我们能体会到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是第一位的,文化自信、思维能力、审美情趣等等,都是在这个基础上的累加,或者说扩展。再结合上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一句,工具性才是语文课程的最核心的特点。

那语言文字运用指什么?“包括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听说读写活动以及文学活动”,对于小学生来说,主要就是听说读写四项能力。思维、审美呢?是运用的结果,听说读写的结果!所以,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是为一切其他功能起到的奠基作用的,是最最基本的最最核心的能力。

二、课程理念——情境中整合运用

这部分讲了五个理念:

三、课程目标——运用能力

这部分内容分为核心素养内涵、总目标、学段要求三部分。总目标和学段要求除了一些顺序调整、表述细微变化,基本延续不变,主要变化就在“核心素养内涵”这一块。

核心素养内涵为2022年版课程标准新增内容,是这样定义的:

核心素养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是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

还是采用提取关键句的办法,我们提取以下句子:

(1)通过课程学习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2)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

继续提取关键词语:关键能力、语言运用

从这里,我们读出什么?核心素养的核心,就是语言文字的运用,文化自信、思维能力、审美创造,都是“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都是附着在语言文字学习和运用之上的。通过阅读积累而认同、热爱祖国文化,培养能力;通过运用语言文字表达思维和进行审美创造,最终达成对民族文化的自信。

四、课程内容——任务群中实践运用

这部分主,要讲的就是关于学习任务群,开头是这样表述的: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内容主要以学习任务群组织与呈现。设计语文学习任务,要围绕特定学习主题,确定具有内在逻辑关联的语文实践活动。语文学习任务群由相互关联的系列学习任务组成,共同指向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具有情境性、实践性、综合性。

提取关键词:语文实践活动。实践活动是什么?听说读写,具体情境中的语言文字运用。用课本为例子为切入点,教语文学语文用语文。特别强调的是,这个运用,“具有情境性、实践性、综合性”。

五、学业质量——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对学生学习质量的表现,其评判标准,当然是“以核心素养为主要维度”,“依据义务教育四个学段,按照日常生活、文学体验、跨学科学习三类语言文字运用情境,整合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语文实践活动”。核心素养四个方面,自信、思维、审美,都必须通过语言文字这个载体这个工具的运用表现出来,所以质量检测的核心,当然只能是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还是听说读写,在具体情景中的听说读写。所进步的地方,是更强调综合性、实践性,也就是具体情境中的整合。后面的教学评价、学业水平考试,也基本一以贯之这个思想。

比如“命题原则”的第一点:“坚持素养立意。以核心素养为考查目标,通过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语文实践活动,全面考查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水平。”

再如“命题要求”中的表述:“考试命题应以情境为载体,依据学生在真实情境下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评定其素养水平。”“日常生活情境指向真实具体的社会生活,关注学生在生活场景中的语言实践,凸显语言交际活动的对象、目的和表述方式。文学体验情境侧重强调学生在文学作品阅读中体验丰富的情感,尝试用不同的方式进行创意表达;”

赵孟頫在书法上有一句名言:盖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我们可以借鉴来说明语文教学。教材的内容和各种资源,尽可以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更新变化,但语文学科所要学习的语言文字运用的基本能力,却是“千古不易”的,将来必然也是如此。从素养到核心素养,语言文字,作为核心的核心,其工具的属性永远也不会改变的。但是,“运用之妙在于一心”,如何在课标指导下,不断研究,找到最合适的教学方法,确是需要我们“上下而求索”的。

2024年小学语文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篇9

通过学习,我们明确了《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评价目的和方法上进行了一次系统而大胆变革。新的理念对于富有胆识、敢于创新的人来实践它。在学习中,我深刻体会到新的课程标准是根据时代的需要,对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教学提出一些新的要求,它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同时更给我们教师的教学找准了导航,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下面我浅谈我自己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高度重视识字写字。

按照规范要求认真写好汉字是教学的基本要求。练字是学生情趣、态度、审美情趣养成的过程。新课标对于学生的识字量做了以下规定:

第一学段认识常用汉字1600个左右,其中800个左右会写。

第二学段累计认识常用汉字2500个左右,其中1800个左右会写。

第三学段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左右,其中2500个会写。

对比以前减少了写字数量,适当减轻了学生的识写负担,体现了多识少写的思想。这样,不但符合低中年级孩子生理发育的特点,同时也便于提高写字教学的质量。

新课标还提出:“第一、第二、第三学段,要在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10分钟,在教师指导下随堂练习,做到天天练。要在日常书写中增强练字意识,讲究练字效果。”可见,新课标将识字写字提到了十分重要的地位,值得我们高度重视。从我所教的一年级学生中我也深深感到识字写字的重要性,它是学好课文和课外阅读的基础。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要把汉字转化成学生生活中已知的图画,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把识字写字教学由难变易。

二、适应现代社会要求。

在学习中我深刻体会到新的课程标准是根据时代的需要,对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教学提出一些新的要求。比如,要求学生会略读和浏览,掌握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能阅读日常的书报杂志;将听说能力整合为口语交际能力,特别提出了口头交流和与社会沟通的要求。提出了写作和生活实践紧密结合的要求。提出阅读、书写与写作的速度要求,并有量化指标,特别提出了对书写姿势的要求。更重要的是注重了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的养成。这些都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适应了社会的发展。

三、坚持“课程基本理念”。

通过学习,我真正确立语文教育的新理念,克服以往在语文教学中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过分追求学科知识的错误倾向。让我明白了我们应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使学生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终身受用的语文能力。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四、坚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学习后,让我明白在教学进程中要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语文课程标准》首次对义务教育阶段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方式。即要求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强调在综合性学习中要具有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培养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突出自主性,积极主动地参与,特别要注重探索和研究的过程。除此之外,对阅读、写作和学习方法三方面也有很明确的表述。提倡独立阅读、自主阅读、探究性阅读、创造性阅读。鼓励自主写作、自由表达,有创意表达。在学习方法上,鼓励有独到的见解,鼓励用适合自己的方法和策略学习。最终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开发创造潜能。就我教学的第一学段的学生而言,创新精神的培养尤为重要,可以说一旦养成对他们终生受益。

五、注重评价和交流

我们要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与学生共同学习交流。我们参与学生学习活动的行为方式主要是:观察、倾听、交流。教师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可以调控教学,照顾差异,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教师倾听学生的心声,是尊重学生的表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既有认知的交流,更有情感的交流,既可以通过语言进行交流,也可以通过表情、动作来实现。在交流的时候有效的评价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有效的评价具有检查、诊断、反馈、鼓励、甄别和选拔的功能,是为了检查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完善教学过程,最终促进学生的发展。

学习是无止境的,每次的深入学习都有收获和提高,今后我还会多多学习教育理论,充实自己,使自己永远对课堂充满激情和梦想。

2024年小学语文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篇10

课程内容心得体会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版)的发布,给我们带来理念的引领和方向的指导。

新课标在课程内容方面,主要以学习任务群的方式组织与呈现。任务群又以相互关联的学习任务组成,都指向学生的核心素养与发展。具有情境性、实践性、综合性的特点。

第一层级的基础型学习任务群,只包含一个内容,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我们需要根据学段特点,进行学习任务群的有侧重的安排。这就要求我们一线教师设置学习任务,引导学生积累语言材料和语言经验。基于语文学科,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在三个任务群中起到奠定基础的起步作用。

语言积累之重要,体现在生活方方面面。如看到夏日落日美景,可能脱口而出“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而非“好壮观!”;登上山顶我们更多以吟诵“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来替代“真高啊!”;登顶长城,想到“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非“长城啊,真雄伟!”;遇到好看的人,夸她“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而不是简单的“美女”;当受到挫折时,更多想到“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而非词穷到“emo了,香菇蓝瘦”;当在学习上开小差,可以用“偷得浮生半日闲”来取代“摸鱼、划水”。

在网络用语被学生屡次应用在课堂上、作文中并引以为傲时,我认为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任务群在语文课堂上的突出强调和推行愈加重要。如果没有充分的语言文字积累,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会更加匮乏,传统文化就会缺失,文化自信就会大打折扣。

回想自己学生时期,总会下意识把读书时的好词好句摘抄到精美的本子上,抄过歌词、诗词、生活感悟心灵鸡汤等,时不时的会翻看,是一种输入,只有好的积累,才能更好地输出表达。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教学提示也指导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创设学习情境,在具体语言环境中运用汉字,在教学中根据语言文字运用的实际需要,从遇到的具体语言实例出发进行指导,避免机械训练。新课标里特别强调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感受、运用语言文字。不仅要知道写法,更多地要灵活运用。

最近教学进入到了复习阶段,教师更要在复习课上,注重语言文字梳理与积累的运用,让学生真正掌握这些词语,而非仅仅会读会写。例如,我在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复习课时,《蒹葭》一文的默写,学生总是容易混淆叠词顺序,所以我设置了三个教学任务:

任务一:补写文章易错字

任务二:翻看课本,结合注释,理解意思的基础上,记忆更换的词语

任务三:提示默写防止出错的方法。

《蒹葭》中,芦苇的颜色由苍青到凄青再到泛白,朝露成霜而又融为秋水的渐变,伊人越来越远,学生在文意理解与运用中才能写对汉字。

在复习重点实词时,将实词与成语联系起来,比如,“缘溪行”与“缘木求鱼”,“落英缤纷”与“含英咀华”,旨在说明成语中很多词语依然保持古义,在学习和记忆文言词义时,可以关联成语,一举两得。

教师需要乘着新课标的东风,引导学生关注语言,关注文字,关注表达,这样的语文教学才会灵动,课堂才会更加高效,学生的素养才得以提升。

学业质量心得体会

语文课程学业质量是学生在完成课程阶段学习后的学业成就与表现,反映核心素养要求。第四学段学业质量标准在语言文字梳理与积累上,要求学生“发现并积累不同语境下具有个性化的词句和段落,能根据自己的表达需要和习惯选择使用”。

学业质量的测评,对教师教学语言文字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不仅要引导学生随文学习落实字词教学,更要在具体语境中让学生深刻感受,运用语言文字。把字词的形与义作为一种经常性的教学任务,贯穿于语文教学全过程。

叶圣陶先生曾经指出“语文方面很多项目都要经过不断练习,锲而不舍,养成习惯,才能使它变成自己的东西”,所以,学生在随文学习字词后,有必要再进行不断巩固和练习。而机械抄写课后词语、课下注释这些毫无创造性的作业方法,是需要随文进行精心设计的,“双减”背景之下,我们还需适量,形式多样,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语言的建构与运用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之一,字词建构是语言文字积累与运用的实践途径。通过增加学生的识字量和词汇积累,要求学生在阅读中遇到不认识或不熟悉的字词,可以理解字义、词义,并通过这些字词增加对句意、文意的理解,进而在写作中能够自觉运用这些积累的字词写话造句。最终达到提升语言运用能力的终极目标。

提高初中语言文字积累与运用,是摆在每一个初中语文教师面前急需研讨的课题,通过研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版),结合课标教学建议和课程学业标准,创设教学任务群,经过课堂实践检验,我们一定会获得更多语言文字积累与运用的可为之处。

2024年小学语文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篇11

新课标中课程理念明确了核心素养发展,强调了立德树人的育人功能,首次明确提出语文学习任务群,突出了时代性和典范性,增强了课程实施的情境性和实践性,倡导课程评价的过程性和整体性。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由于“中考”的标杆,虽然也一直在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但课堂还是教师的“主场”,教师的教、询问、讲解和评价贯穿整节课,多数的学生参与度低,也导致本应在一片鸟语花香中感悟生命美妙与神奇的学生,只能不断被教师牵着鼻子走,努力想出标准的答案,忽略了文本给自身内心带来的真实感受。甚至几节课下来,多数学生对文字本身、对作者、对文中的情感感知体验甚少,只零星记得几点好像在课外阅读中能够运用的答题技巧,语文课也因此变得枯燥、乏味,甚至有些“理科化”。

新课标在课程结构上帮助教师建立语文学习任务群——以生活为基础,以语文实践活动为主线,以学习主题为引领,以学习任务为载体,整合学习内容、情景、方法和资源等要素。以七年级下册为例,每个单元有明确的学习主题:第一单元主题是在历史长河中做出突出贡献的杰出人物;第二单元主题是家国情怀;第三单元主题是闪现优秀品格的平凡小人物;第四单元主题是中华美德;第五单元主题是景物中浸透的情感,字里行间的哲理光彩;第六单元主题是探寻未知世界。每个单元有明确的学习方法和任务:第一单元学习精读,把握关键语句或段落,揣摩品味其含义和表达的妙处,结合人物生平和时代,透过细节描写把握人物特征理解人物的思想情感;第二单元继续学习精读,调动体验与想象,把握课文的抒情方式,感受情怀,学做批注;第三单元学习注重熟读精思,把握重点,发现关键语句,感受文章意蕴;第四单元学习略读,根据一定目的需要确定阅读重点,对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第五单元学习托物言志的手法;第六单元重点学习浏览,提取主要信息,有自己的思考和质疑。

在教学过程中我也根据单元主题、内容、方法的不同,不断调整每节课、每篇文章、每个单元的教学设计,前三单元强调精读,我由之前学生大声齐读或分段落朗读,改为自行默读,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其真正“浸泡”在作品的氛围之中,在没有教师提问的前提下,自行品味感知,有个人的阅读体验和感受。在学习第四单元时,给出一定的方向和指引,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确定文章重点。第五单元学习学生不太熟悉的托物言志手法时,进行对比阅读,将几篇托物言志手法的文章放在一起比较,感受托物言志文章的章法,为后面的单元习作打基础。学习第六单元时训练学生在阅读全篇的基础上,迅速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

课文选材上的稍有变动体现了重视对学生思想情感的熏陶,《谁是最可爱的人》中的英雄主义、国际主义、爱国主义精神;《老山界》中的革命文化;《活板》中体现的我国劳动人民高度的智慧和创新精神。

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增强情境性和实践性,引导积累,注重阅读。学习《孙权劝学》时,我让学生分角色演绎文中的情节,可以适当补充略写部分,置身在真实情境中更加充分理解内容和人物的性格特点;学习《老王》时,引导学生阅读杨绛先生的《干校六记》、《我们仨》,更好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和文中可贵的善良,学习完文本后又集体阅读杨绛先生的其他散文数篇,感受杨绛先生的文风和笔下小人物的风采;学习《带上她的眼睛》时,引导、鼓励学生阅读原文和刘慈欣的《三体》,感受将中国科幻小说推向世界的神作。

在评价方式上新课标倡导过程性和整体性,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与互动。我既不再一言堂,也不给出所谓的标准、完美答案,只要学生能说出自己的理由和感受都给予正面的肯定。学生也因此更能各抒己见,甚至对其他同学的发言展开讨论和评价。

课程目标部分对语文核心素养的表述和阐释更加清晰: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四个大部分,又分别提出了总目标和学段目标。对于初中阶段,识字与写字部分提出在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的基础上,学写规范、通行的行楷字,这就解释了八年级的语文课后读读写写部分由之前的正楷字改为了行楷字。阅读鉴赏部分加大了对阅读量和质的要求。梳理探究部分提到关心学校、本地区和国内外大事,新课标注重初高中阶段的衔接,2022年的高考语文作文题对此就有充分的体现,全国高考甲卷以《红楼梦》中的材料为话题,全国乙卷以北京:双奥之城为材料,以“跨越,再跨越”为主题。既有优秀传统文化又结合时代,与国家主题相连。

新课标既给新时代语文教师指出了明确的方向和方法,又带给了我们前所未有的挑战,不断学习积累丰富自身,学习新时代精神、新科技、新技术,掌握新信息也是必不可少。如何上好充满“语文味”的语文课的同时,立足本学科优势充分发挥立德树人的德育作用成为我继续探寻的动力。

2024年小学语文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篇12

课程内容心得体会

这部分内容主体,百分之七十是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个人觉得这是我们文化自信的基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比如唐诗、宋词、元曲、《木兰诗》、《诫子书》、《孟子三章》、《鱼我所欲也》等经典古诗文,还有《西游记》、《水浒传》、《聊斋志异》、《儒林外史》、《愚公移山》等经典古典小说;革命文化,比如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黄河颂》《老山界》《土地的誓言》、《驿路梨花》,还有八年级上册名著《红星照耀中国》《长征》《红岩》等;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比如现当代著名作家冰心、朱自清、老舍、郭沫若、史铁生、郑振铎、叶圣陶、陶行知、刘慈欣等人的作品;剩下百分之三十的内容集中表现为一些实用型应用文体,如新闻、说明文、演讲稿、感谢信、邀请函、倡议书等,主要反映自然、科技、生活等方面;我个人觉得这部分内容是引导孩子们走进自然、接触科学、拥抱生活的。

围绕这些内容,新课标为语文老师们预设了:基础型学习任务群、发展型学习任务群,拓展型学习任务群,这样三个任务群。

基础型学习任务群,即以语言文字的积累与梳理为主,并且鼓励语文老师积极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

发展型学习任务群,又有实用性(说明类文体)、文学性(小说、散文、剧本类文体)、思辨性(议论性文体)之分。我的理解是:在学生完成了一定量的语言文字积累的基础上,通过多种学习活动,使学生的语文能力提升到阅读与理解、交流与表达的层面上来。

拓展型学习任务群,分为整本书阅读和跨学科阅读。在这一点上,语文新课标倡导课内和课外阅读相结合,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

新课标在课程内容这部分,任务群的设置,随着学段层次的变化而变化,并且相互衔接。不同学段还有相应的教学提示,这为各学段的语文教师的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参考依据。

学业质量心得体会

学业质量,就是学生在完成课程阶段性学习后的学业成就表现,反映学生核心素养应达到的水平。

在识字写字方面,第一学段(1~2年级)累计认字量1600个,能用硬笔规范、端正、整洁地书写800个左右常用汉字;第二学段(3~4年级)累计认字量2500,能硬笔规范、端正、整洁地书写1600个左右常用汉字;第三学段(5~6年级)累计认字量3000个左右,能硬笔规范、端正、整洁书写2500个左右常用汉字;直到第四学段(7~9年级)在学习和生活中累计认识3500个左右常用汉字。

在听说读写方面,从第一学段(1~2年级)的注意倾听,乐于表达自己的想法,主动参与讨论,能看图说话,对写话有兴趣;到第二学段(3~4年级)能转述或者讲述自己的见闻与感受,能阅读常见的图文材料并且初步把握材料内容,能用自己的语言形象描摹并争取使用标点符号,乐于书面表达,乐于参与读书交流活动,主动阅读寓言故事、神话故事和革命英雄故事等叙事类作品,能用自己喜欢的形式记录阅读感受与生活体验;再到第三学段(5~6年级)能耐心倾听,抓住要点,并能根据对象和场合发表自己的观点,能概括说明性文字的主要内容和非连续性文本的关键信息,能用准确的语言清楚地介绍、说明事物或者程序,能独立阅读散文、小说等文学类作品,并能用文字或者结构图等方式梳理作品行文思路,能通过诵读、改写、表演等方式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和审美体验,能感受到作品内容和表现形式上的不同,能与他人分享阅读作品获得的有益启示,能运用自己积累的语言借助相应的语气、语调和节奏进行朗读,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想象作文、读书笔记和常见应用文;

而第四学段(7~9年级)则是在前三个学段目标达成的基础上,能阅读说明性文章以及非连续性文本,能区分事实与观点,能把握主要信息之间的联系,得出有意义的结论,还能够阅读简单的议论文,能区分观点和材料,并能解释观点与材料之间的关系,能运用实证材料对他人观点作出价值判断,能广泛阅读古今中外诗歌、小说、戏剧、散文等文学作品,能通过朗读、概括、讲述等方式表达对作品的理解,能理清行文思路,能品味精彩段落,能分析作品表现手法,并能在口头或者书面表达中有所借鉴。

在语文活动方面,从第一学段(1~2年级)的主动参与到第二学段(3~4年级)的乐于参与,再到第三学段(5~6年级)的能积极与他人分享交流,一直到第四学段(7~9年级)的能在活动中发现问题、分析并能够解决问题,甚至可以策划活动。

对于学业质量这部分的内容设置,我觉得无论是各学段的学业质量标准还是学段之间的衔接契合度都是非常科学合理的。

2024年小学语文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篇13

课程内容心得体会

学习2022版课标课程内容部分,首先应了解课程内容的组织与呈现方式。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内容主要以学习任务群组织与呈现。设计语文学习任务,要围绕特定学习主题,确定具有内在逻辑关联的语文实践活动。语文学习任务群由相互关联的系列学习任务组成,共同指向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具有情境性、实践性、综合性。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按照内容整合程度不断提升,分三个层面设置学习任务群,其中第一层设“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1个基础型学习任务群,第二层设“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思辨性阅读与表达”3个发展型学习任务群,第三层设“整本书阅读”“跨学科学习”2个拓展型学习任务群。根据学段特点,学习任务群安排可有所侧重。

2022版课标对课程内容的要求是清晰明了的。三个层面的六个任务群涵盖了语文教学的各个方面。每个任务群还有相应的教学提示,较前一版课标更具操作性。

以发展型任务群中的实用型阅读与交流为例。第四学段的内容要求是:

1阅读叙事性和说明性文本,发现、欣赏、表达和交流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和大自然的美好,热爱生活,感恩生活。

2阅读科技作品,欣赏人类的科学创造,关注祖国的科技创新和社会主义建设成就,交流自己的发现与体会:学习为创造人类美好生活作出重要贡献的杰出人物的事迹,激发创造精神。

3学习跨媒介阅读与交流。通过多种媒介关注国内外政治、经济、社会、科技、文化等方面的新鲜事,比较不同媒介的表达效果。尝试探究不同媒介的表达特点:阅读新闻报道、时事评论等作品,关注社会主义建设新成果,就感兴趣的话题与同学进行线上线下讨论,根据目的与对象选择合适的媒介进行交流沟通。

针对内容给出教学提示。第四学段可以围绕“拥抱大千世界”“创造美好生活”“科学家的故事”“数字时代的生活”“家乡文化探究”等主题,开展阅读与探究活动,引导学生关注社会,表达和交流自己在生活中的发现和感受。

学习活动可以采用朗读、复述、游戏、表演、讲故事、情景对话、现场报道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将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搜集处理信息等融为一体;应加强对跨媒介阅读与交流的指导,充分利用数字资源和信息化平台,引导学生提高语言理解与运用能力,逐步增强语言表达的准确性、规范性。

评价应关注学生真实生活情境中语言运用的实际表现,围绕个人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中阅读与交流的实际任务,评价学生实用性阅读与交流的能力。在评价中,应引导学生注意实用性阅读与表达的目的、对象、情境,以及交流效果,注意内容明确、条理清晰、语言简洁明了,注意应用文的基本格式和行文规范。

课程内容部分清楚的告诉老师教什么,怎么教。让教师在教学中有目标,有方法,心中有数。

学业质量心得体会

“学业质量是学生在完成课程阶段性学习后的学业成就表现,反映核心素养要求。语文课程学业质量标准是以核心素养为主要维度,结合课程内容,对学生语文学业成就具体表现特征的整体刻画。”这是2022版课标给学业质量下的定义和提出的标准。

学业质量其实是对核心素养的体现。这就要求在我们日常语文教学中必须以学生为中心,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为学生的将来学习和今后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而当前在语文教学中许多老师受教育部门的统考和评价体制的束缚,还没有完全摆脱应试教育的模式,语文教学较大程度上仍在“讲”、“练”、“考”中兜圈子。语文教学的目的应该回归到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上来。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才是语文教学返璞归真的要义所在。

当前的语文教学,不管是老式的“教师讲,学生听”,还是翻新的“教师问,学生答”,或是改革的“教师拨,学生转”,其总体还是以教师为中心,“喧宾夺主”的情况还是普遍存在的。其实,语文教学是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去感受体验,强调的是学生的自悟探究。苏霍姆林斯基说:“我深信,只有能够去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自悟”便是学生形成自我教育的途径。

在“读”的基础上,“悟”出精髓。因“文本内容”悟“文本内涵”,因“教学要求”学“文本内容”。当然,学生的自悟探究,绝不能采取放羊式的自我领悟,必须在老师的引导、师生的讨论下进行。自悟探究中要有语言的训练,自悟探究中要有思维的培养,自悟探究中要有创新的光芒。

故而学业质量其实是核心素养的外显,核心素养是学业质量的内化。我们要做的就是如何让学业质量的要求内化为核心素养,以往的一些好的东西我们要保留,但那些不好的东西是必须摒弃的。

2024年小学语文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篇14

课程理念心得体会

学习了新课程标准的课程理念部分,我感触最深的有三点:

一是语文课程要充分发挥独特的育人功能和奠基作用,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从事语文教学以来,我在教学中最大的困惑和困难就是语文课缺乏语文味儿,知识的灌输压制了思想情感教育。尤其是初三阶段,老师和学生们在紧张激烈的升学考试中挣扎,追求成绩,却忽视了情感的熏陶和升华。这个现象最为突出的就是阅读理解,为了应试,学生记忆了各种答题技巧和模板,反复训练,最后达到能写出满分答案的效果。但是很可惜的是,那些优美的阅读篇目并不能给学生带来审美的愉悦和思想的启迪,阅读是为了做题,找到题目的正确答案,实在是很可惜。

语文课在学生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成果,提升思想文化修养,建立文化自信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价值,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我要重视对学生思想情感的熏陶感染,重视价值取向,突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

二是语文课程要增强课程实施的情境性和实践性。语文是和学生生活联系最为紧密的科目,语文课只有从学生语文生活实际出发,创设丰富多样的学习情境,才能让学生在学有所得的同时学有所用。比如识记字词,除了要学会读写,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在生活中如何使用。学写作文,除了完成课堂和考试中的作文篇目,更需要在生活中会用笔记录自己的生活和心情,学会用文字达到沟通交流的效果。另一个发挥语文实用价值的重要途径就是读书,注重阅读引导,培养读书兴趣,提高读书品位。只有这样才能拓展语文学习空间,提高语文学习能力,让学生获得阅读能力和审美品味。

三是倡导课程评价的过程性和整体性,重视评价的导向作用。新课标强调义务教育语文课程评价要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改进教师教学,全面落实语文课程目标。教师的评价应当是丰富多样的。传统的目标导向的学业评价,将评价的目标框定在教师认为重要的、十分有限的范围内,这种做法使得很多有价值的教育目标被忽视。其实,想要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丰富学生的学习经验,教师应当做到凡是有价值的学习结果都进行肯定的评价,而不管这些学习结果是否在预定的目标范围内。

接下来的教学中,我要根据不同年龄学生的学习特点和不同学段的学习目标,抓住关键,突出重点,丰富自己的评价方式。

课程目标心得体会

课程目标的部分,我最大的收获是加强了对语文核心素养的认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是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在语文教学中,核心素养的几个内容是综合体现相辅相成的。对我个人来说,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最具有挑战性的。思维能力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联想想象、分析比较、归纳判断等认知表现,主要包括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在教学中我往往重视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审美创造能力,习惯性地用感性的理解取代理性分析,这就导致学生文艺有余而逻辑不足,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我要注意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独创性、批判性,让学生在探索和思考中形成乐于求知的好习惯。

与此同时我也要注重对学生理论知识的架构和思考的引导。

新课标中对语文课程的目标注重立足于生活实际,强调学生应关心社会文化生活,积极参与和组织校园、社区等文化活动,发展交流、合作、探究等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意识。

这为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树立终身学习的远大目标打下了基础。另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要点是阅读,课标中要求学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具有独立阅读能力,能阅读日常的书报杂志,初步鉴赏文学作品。

随着电子设备的普及,学生习惯于接受视频和语音信息,对文字的敏感程度和鉴赏能力下降,多数学生缺乏阅读的能力,也没有养成阅读习惯,所以在语文教学中重视文本的阅读尤其是长文本和整本书的阅读是非常重要的。我们要进一步引导学生感受语言文字的美,感悟作品的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结合自己的经验,理解、欣赏和初步评价语言文字作品,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和精神世界。在吸收的基础上,还要引导学生学会倾听与表达,学会用口头语言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能根据需要,用书面语言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让学生在运用中感受到学习的价值。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