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网实用文档心得体会列表页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学习心得

2024-03-18 06:11:16心得体会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学习心得 篇1

2022年高考落下帷幕,高考化学试题难度增大,命题突出学科核心价值,聚焦学科核心素养,充分发挥化学学科的特点,精选试题情境,创设呈现形式,优化设问方式,注重关键能力的考查。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应该学习新课程标准,接受课改新理念,感受课改新思维,备战新高考,构建新课堂。

一、研究新课标,接受新理念

新课标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是核心素养。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的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正确价值观念是人对事的判断,必备品格是人表现的品质和性格,关键能力是业务能力和思维能力。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中对于学科素养的解释:面对问题情景时,合理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有效整合关知识,运用学科相关知识,进行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纵观几十年高考的命题理念,高考经历了注重双基考察到素质教育到素养为本的发展过程。双基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强调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素质教育主要强调知识的应用能力;素养时代强调知识的应用,强调问题的真实性,运用知识解决真实性问题,运用知识的灵活性和创新性,关注解决问题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简单的理解就是:教会学生怎样做人,怎样做事。

二、备战新高考,迎接新挑战

新高考命题原则:(1)以核心素养为测试宗旨(2)以真实情景为测试载体(3)以实际问题为测试任务(4)以化学知识为解决问题的工具。结合高考题可以看出:

(一)无情境不成题。高考评价体系的化学试题情境主要包括日常生活情境、生产环保情境、学术探索情境、实验探究情境和化学史料情境五大类型。基于情境的复杂程度可以分为简单的情境活动和复杂情境活动。简单的情境活动需要启动的单一的认知活动即面对问题时只需要调动某一知识点或某种基本能力便可解决;复杂情境活动涉及到的是复杂的认知活动,主要考察学生的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应对复杂问题的分析水平,简单的情景活动具有基础性而复杂的情景活动具有综合性。山东省化学试题全面落实情境式命题的要求,材料丰富,情境多元,加强了情境的新颖性、灵活性、探究性和开放性。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重视创设真实而且富有价值的问题情境,促进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二)无能力不命题。关键能力是指即将进入高等学校交的学习者在面对与学科相关的生活实践或学习探究问题情境时,高质量地认识问题、分析问问题、解决问题所必须具备的能力。

(1)强化学生信息获取与加工能力。要求学生能辨识模型、图表、数据、材料等文本中的各种类型的信息,从陌生复杂的信息中迅速提取关键内容,并与已学有关知识进行整合。

(2)强化逻辑思维能力。要求学生从已知信息出发,经由准确、充分地有效信息和清晰严密地逻辑关系,推断出合理结论。简明的理解为“言之有理,言之有据”。

(3)强化批判性思维能力。要求学生在面对真实情境的实际问题、各种复杂问题或者开放式问题时能够主动思考,目标明确,并自觉运用已有知识进行分析推理、逻辑论证、综合评价等方法解决实际的问题,促使学生发现新问题,阐释新规律,提出新观点。

(4)科学探究能力。科学探究是围绕“问题”展开的一系列“求解”过程,要求学生合理组织、调动相关学科知识,实施调研、探究或实验的活动,采用严谨求真、实证性的逻辑思维方法提出问题或发现新问题,并寻求有效的问题解决方案案。

(5)语言表达能力。要求学生能够运用规范和富有逻辑性的语言进行清、有条理地书面表达的能力,以及能够准确地运用学科术语表达抽象的概念和学科知识。

因此,教师应加强学生的关键能力与学科素养的培养,加强思维过程、思维质量、思维能力的培养。

三、构建新课堂、转变新思路

新课标中指出,合理选择和组织化学教学内容,创设真实问题情境,促进学习方式转变。

(1)情景化教学。真实、具体的问题情境是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形成和发展的重平台,为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提供了真实的的表现机会。如,“氧化还原反应”的教学,教师可以技是供有关“汽车尾气及其危害”的素材,使学生产生运用化学方法解解决这一问题的欲望,提出“如何根据氧化还原原理对汽车尾气进行绿绿色化处理?”的问题。“什么是绿色化处理?”“汽车尾气的主要成分有哪些?”“如何将有毒有害物质转化为无毒无害物质、如何转化、转化需要哪些条件?”等,这些具体的问题解决任务,促使学生查阅文献、设计方案、实验探究等,正是在这样的问题解决过程中学生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得到了提升,生态文明的意识得到了增强。

(2)结构化教学。化学教学内容的组织,应有利于促进学生从化学学科知识向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转化,而内容的结构化则是实现这种转化的关键。

①基于知识关联的结构化。根据学科知识的逻辑关系,把繁琐的知识进行梳理,是由现象到本质的过程,是建立知识网络的过程,处于初级水平。

②基于认识思路的结构化。从学科本原对物质及其变化的认识过程的一种概括,通过框图、关系图,使得认识思路显性化可视化,是由浅表认识到深度认识的过程,是建立认知模型的过程,处于中级水平。

③基于核心观念的结构化。对物质及其变化的本质和其认识过程的进一步抽象,以促进学生建构和形成化学学科的核心观念,是知识转化为素养的过程,是形成学科观念的过程,处于高级水平。

新课标带来新理念,新理念催生新教学,新教学迎来新挑战!让我们在研读课标中学习、实践、反思、总结、改进、创新,不断提高自身水平,积极适应教育教学的发展,将核心素养落实到位。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学习心得 篇2

1、坚持核心素养导向,体现育人为本。这是新课标中最大的变化。2011版课标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大目标。而2022版的初中化学课程目标提出了义务教育化学的四大核心素养:化学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与实践、科学态度与责任,体现了化学学科对育人价值的贡献。

2、探索用大概念、项目或任务组织课程内容。新课标中给出具体知识点和相应的情境素材建议来指导该教学方式,它是基于学生的有序理解采取的新思路、新做法,在此基础上再分解出课时目标、内容和任务。

3、利用学科,合理开展跨学科教学活动。“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化学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并且很多化学知识和生物、物理、地理等知识也是密不可分的。所以,作为化学老师,要给学生创造更多的动手实践、亲身体验的机会。对于有些涉及到跨学科内容的知识,可以依据课标,结合教学内容特点,设置跨学科的实践活动。

依据对新课标的初步理解,在今后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重以下方面:(1)注重传授最基础的化学知识和基本技能。义务教育阶段特点决定了初中化学必须注重基础性,所以我们要确保学生熟练扎实掌握大概念和核心知识。(2)重视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在教学中我们必须要重视必做实验及实践活动,创造条件让每位同学都有机会亲手做实验,感受化学之灵魂。(3)树立有理想、有责任、有担当的意识。我们的目的是为国家培养人才,所以在平时教学中,一定让学生意识到科技创新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更要强调化学在这其中起到的关键作用,激发学生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学习化学的志向和决心!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学习心得 篇3

通过今天对2022年初中化学新课标的培训,我有以下几点感悟:

1、坚持核心素养导向,体现育人为本。这也是新课标中最大的变化。2011版课标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大目标。而2022版的初中化学课程目标提出了义务教育化学的四大核心素养:化学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与实践、科学态度与责任,体现了化学学科对育人价值的贡献。

2、探索用大概念、项目或任务组织课程内容。新课标中给出具体知识点和相应的情境素材建议来指导该教学方式,它是基于学生的有序理解采取的新思路、新做法,在此基础上再分解出课时目标、内容和任务。

3、利用学科,合理开展跨学科教学活动。“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化学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并且很多化学知识和生物、物理、地理等知识也是密不可分的。所以,作为化学老师,要给学生创造更多的动手实践、亲身体验的机会。对于有些涉及到跨学科内容的知识,可以依据课标,结合教学内容特点,设置跨学科的实践活动。

新课标给予我的思考远远不应止于以上几点,我将继续深入学习,耐心钻研,虚心改进。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学习心得 篇4

义务教育课程规定了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教学基本要求,体现国家意志,在立德树人中发挥着关键作用。随着义务教育全面普及,教育需求从“有学上”转向“上好学”,为了进一步明确“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优化学校育人蓝图,今年义务教育课程进行了修订完善。假期在家再次阅读了《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

“核心素养”是我读完新课标印象最深的一个词。在新课标的课程标准一栏中写到“义务教育化学课程围绕核心素养,体现课程性质,反映课程理念,确立课程目标。”可见核心素养贯穿新课标,在新课标中有着重要的引领作用。正如,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教学学院教授郭华所说“核心素养导向,既是课标研制工作的主线,也是课标文本的主旋律”。

新课程标准中提出,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而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那么如何将“核心素养”更好地体现在教学中呢?为此我又阅读了郭华教授的《让核心素养真正落地》一文。郭教授认为要让核心素养真正落地要做的以下三点:(一)用核心素养来表述课程目标,让课程“目中有人”;(二)以课程内容结构化来引领教学实践变革,让学生在主动活动中生成素养;(三)依素养发展水平来描述学业质量,让学生素养具体化、鲜明化。

通过这段时间阅读解读新课标的相关文章,我认为要让核心素养真正的在教学中体现,在学生的学习成果上体现,首先要认真阅读每节课的课程目标,把握教学的基本方向和依据,其次要分析掌握课程内容,知道这节课“学什么”、“学的怎样”、“怎么学”,最后要重视学业质量,学业质量是学生真实能力、品格和价值观的体现,是核心素养落实程度的体现。

要实现第二个百年的育人蓝图,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一定要重视“核心素养”的落实,如郭华教授所说:让核心素养落地才能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学习心得 篇5

作为一名奋斗在教学第一线的化学教师,在体会新课标带来的新观念,新方法,新思路的同时,也时时处处感受着困难和压力。在通读了新课程标准及配套教材后,结合自己近些年的实际教学经验,谈谈我在学习新课过程中的体会。

1。教育理念的转化

随着时代的进步,基础教育也由传统的“应试教育”转向全面的素质教育,新一轮课程改革已经在各学校逐步开展起来。新课程标准对一线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课标中明确指出应改变课程实施过程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新课程要求教师确立新的教学观,克服教育生涯中的惯性,使教学方式显现多样化的格局。在很多教师的概念中,教学就是讲课,就是把书本知识传递给学生,把学生作为知识的“容器”进行灌输,“填鸭式”教学是某些教师惯用的教学方法。在新的课程与教学改革中,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把自己定位于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而不是知识的化身,以权威自居。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是起辅导、帮助、引导作用的人,而不是支配学生的控制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的主人。教学的目的是帮助每一个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的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要通过讨论、实验、探究等多种教学组织形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教师应创设能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

2。要正确认识新的学习方式

新的学习方式主要包括: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自主学习就是自己作为学习的主人,而不受他人支配的学习方式。它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独立性、自控性,关注学习者的兴趣和责任,有助于弘扬主体性和自主精神。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相互性学习。它强调学习的交往性、互动性、分享性,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团队意识和集体观念。探究性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它强调学习的问题性、过程性、开放性,有助于形成学生的内在的学习动机,批判的思维品质和思考问题的习惯。自主、合作、探究性等学习方式,能够更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更能激发学生的内在的学习动力,更能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大力提倡这种新的学习方式,是现实的要求和未来的需要。

3。今后我在教学中需要注意和加强的方面:

(1)重视化学学科的“正面”教育。注意培养学生辩证地看问题。如正确看待环境问题,温室效应在弊之外还有其利的一面。

(2)重视化学史的教育意义在对学生科学思维及精神上的积极影响。

(3)重视化学在社会、生活、科学三方面的联系,让学生真正能够学以致用。

(4)重视化学实验教学特别是八个必做实验。强调化学实验安全意识。

(5)重视新课标的具体要求以此指导实际教学。吃透课标、教材,灵活实施教材。

(6)用心上好每一节化学课,勤写教学反思、心得,大胆写教学论文。

(7)“让思绪经常处于不平衡状态”多参与各项教学活动,多听、多接触,才有可能使我们的知识结构不断地从无序到有序。

(8)拓宽视野,用好资源防止自己知识的矮化和老化,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

(9)重视精选习题,力争做题高效。在试题讲解时也要挖掘题目本身可能存在的情感教育等方面的信息,充分利用教育资源。

(10)发现并总结自己教学中的成功经验,记录、研究、处理自己存在的不足。

总之,新课标已经为我们指明了新的方向,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吃透教材,继续脚踏实地工作,更加勤恳、用心教学,使自己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快速的成长起来!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学习心得 篇6

初中化学课标的内容核心是以科学素养和三维目标为特征的化学课程理念和课程目标,构建主体导向的三级三维课程内容结构,用探究为核心的多样化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进生活”,促进学生素养发展的多样化评价。学习新课标进一步认识到自己认知的浅薄,感悟到实验教学的落脚点是让学生通过实验操作可以去干事情,而不仅仅是在于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和探究能力,站在更高的角度去理解实验教学的功能价值,注重学科素养的培养。在青少年人格定性的中学时代,我们不能只拘于知识经验的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就要给予他们批判质疑反思的机会。在教学过程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来适应时代的需要,我们的责任任重而道远。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学习心得 篇7

2022年8月18日,xx市矿区“新课标”“新课堂”暑期培训会如期举行。这次培训是围绕新课程、新课标的颁布与实施,聚焦课堂变革组织开展的一次分学科培训。厉兵秣马强本领,蓄势待发新征程,一天的培训,紧紧张张,但收获颇丰。特别感谢孙艳梅老师的精彩讲座,更要感谢孙老师结合教学实践,把自己多年来潜心研究教育教学的“术”与“道”和我们矿区化学教师做分享。

一、把握课标修订的学科要点,努力抓好课标落地的关键环节

孙艳梅老师作为一名资历颇深的教师,为我们解读了新课程标准的主要变化。

此轮义务教育课程修订是在中央作出新部署、教育发展提出新要求、课程实施中发现新问题的背景下展开的,具有特定的工作定位以及明确的发展突破。课程修订在完善培养目标、优化课程设置、凝练核心素养、优化课程内容结构、研制学业质量标准、加强学段衔接等七个方面实现了突破。更好地落实义务教育课程改革,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立足社会发展新形势、国际课程改革新方向、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新要求,准确理解课程修订的工作定位,同时在把握国内国际教育改革新趋势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开展校本化实践。

新课程方案与新课标体现的是一种“核心素养导向”的教育理想,是对已往双基目标、三维目标的升级,是2016年《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颁布后落实核心素养培养行动的继续。

化学新课标的修订,不仅研制了化学学业质量标准,更是增强了教学指导性,注重凸显“教——学——评”的一致性,立足新时代的人才培养和学科价值,在课程主题的设置上都做了一些适度的修订和改进,从而将“素养导向”落在实处,五个学习主题既有相对的而独立性,又有实质性联系,而且每个主题之下都从“大概念、核心知识、基本思路与方法、重要态度、实验与实践活动”五个维度上作出了明确的要求的教学提示、策略建议等,对我们一线教师来说实操性更强了。

孙老师抓住要点,紧紧围绕“变了什么”,“我们该怎么做”为我们进行了阐释和指导,也促使我们进行了深入思考:

1、要深刻领悟课标修订的内涵,努力做好践行,要从主观上克服畏难情绪,把握新课标的基本精神,即“新”在何处,尤其是对“课程目标更高、课程结构更优、强调实践教学、细化教学要求”等吃透,并在教学实践中去探索;

2、作为一名一线教师,切实需要把新课标的理想主义要求与工作实际对接起来,处理好知识与素养、记忆能力与创新能力、单科教学与跨学科教学、传统教法与新式教法、教与学等两两之间的关系,不要将彼此进行对立。

二、潜心问道,努力做一名研究与实践的智慧型教师

孙老师围绕“新课标理念下的中考化学命题”,以探究性试题的命制为例,为我们分享了他的教学经验。我被孙老师严谨的教学精神所折服,讲座中我们能深切地感受到作为一名化学教师一定要将“素养导向”有的放矢、水到渠成地在教学实践中一以贯之。能力都是在教师的精心组织下培养起来的,尤其是教学中不能放过一个“意外发现”,要勇于培养学生大胆质疑的精神,同时要有结合化学学科自身特点,突出实验教学,丰富自己的教学素材,这样就会让自己的教学贴近考试。尤其是通过聆听孙老师的讲座也帮助我们澄清了一些教学中的模糊知识,促使我们老师在今后的教学中形成了许多共识。

通过孙老师的讲座,也促使自己找寻到工作中的差距,仅限于“教”而忽视“研”,不注重梳理总结,更谈不上提升:

1、智慧型教师都有自己的教学理念、教学风格。通过孙老师的讲座。让我感受到无论多么有名的教师,都要从普通得不能再普通、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教学日子里,一点一滴地积累,一课一课地反思,发现疏漏、提高教学技巧,以崇高的使命感、责任感完善教学行为,自主地创造有生命的灵动的课堂,这样我们离优秀就会越来越近。

2、作为教师,不断加强学习,提高完善自己已成为一种时代发展的需要。人与人的差距大都体现在业余时间,别人在业余时间成长了,你不读书只能是原地踏步走甚至倒退。读书与学习是相辅相成的,这是教师的基本能力。教师要把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作为学习的主要目的。老师要坚持终身学习,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扩大知识面,更好地承担起教育学生的重任。读书是最好的途径,每天给自己留一些阅读好书的时间,并注意读书的深、广、新、专。同时,作为化学教师,一定要有一种批判质疑的精神,敢于向教材挑战,敢于阐述自己的观点,尤其是要学会在实验中找寻答案和发现问题,这样自己的谢绝就会充满无限的智慧,学科教学素养和能力也会不断提升。

3、作为一名教师,一定要有教育科研的能力。孙老师的过人之处,就在于自己有一种强烈的研究意识,为自己积累了大量的教学资源,这一点是我们最大的差距。教师的工作如果只是单纯为了完成工作量,像传声筒一样去传递知识,死板地按照一个模子去塑造人,那自然就成了“教书匠”。而不断探索,按照科学规律培养学生,创造性地去帮助不同个性的学生都得到良好的发展,努力使自己成为“科研型”的教师,那实际就是踏上了通向教育专家的道路。写作使人成熟,使人向善。有时我们上完一个学期,自己一篇象样的文章也没写,试想自己都不动笔去写文章,怎么会让学生喜欢上写作。其实教育工作本身就含有科研的性质。教师反复钻研教材,就是在研究教学内容;经常地了解学生,备课要“备学生”,就是在研究学生;千方百计想办法把学生教会,培养好,就是在研究教育、教学规律。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自觉地主动地来做这些工作,就会发现教师在科研上占有极大的优势,因为教育工作本身就含有科研的性质。

“培训就是最好的福利”,一天的培训促使我们对新课标的实施有了新认识,有了新方向,未来我们一定会立足新课标的有效落地,做实做细做精我们的常规教学工作,登高望远,谋篇布局,为我校化学教学能抢占全市最高点再出发。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学习心得 篇8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22版)》由原来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观转变为突出学科核心素养的价值。因此,我们应致力于克服传统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的定势,更新教学理念并逐步融入化学新课程。“用新的教学理念,指导教学实践”这是广大教师的一个基本共识。课堂是贯彻新课程理念的关键阵地,我们必须将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渗透在课程教学的分分秒秒里,建立起新的课堂教学模式。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对核心素养的要求,既重视与小学科学课程和高中化学课程的衔接,又关注与义务教育阶段其他有关课程的关联。重视开展核心素养导向的化学教学聚焦学科育人方式的转变,深化化学教学改革。基于大概念的建构,整体设计和合理实施单元教学,注重启发式、互动式、探究式学,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开展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样化探究活动;创设真实问题情境,倡导“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开展项目式学习,重视跨学科实践活动。基于每个学习主题的特点与核心素养发展的具体目标,提供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建议、情境素材建议和学习活动建议。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学习心得 篇9

摘要:新课程改革标准的落实,使越来越多人开始重视课程教学的有效性。为了更好地促进中学生学习能力与素养的发展,初中化学应充分发挥自身的促进作用,通过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的创新,提升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效率与质量,促进课堂教学有效内容的顺利实施。从转变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方法、优化作业设计三个方面对初中化学课堂有效教学进行研究,并提出具体的实践路径,以供参考。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初中化学;高效课堂

新课程改革进程的不断加快,使提升初中课堂教学成效成为教育领域重要的研究课题。初中化学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积极适应新课程改革标准的要求,探索更具成效的教学方式,促进新课程教学内容的有效实施。下面,我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对于新课程标准下提升初中化学课堂有效性提出几点建议。

一、转变传统教学观念,突出学生课堂主体性

化学作为一门逻辑性和科学性较强的学科,学生面对多样化的化学知识需要充分调动自身思维,分析与解决化学问题,更好地完成对知识的深入理解与消化。但就初中化学教学现状来看,大部分教师受传统教学观念影响深刻,在课堂教学中过于重视对课本知识的传授与讲解,忽视对学生能力与素养的培育,学生处在被动接受的客体位置,无法激发自身的学习热情与欲望,导致初中化学教学效率与质量低下。在全新的教育环境中,新课程改革标准对初中化学提出全新的要求,不但要求教师要重视学生的学习状况,还要突出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更好地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主动探究与学习的意识。以学习“物质的溶解性”一课为例,由于这部分知识与学生生活联系较为密切,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完成对知识的探索,我利用学生生活中常见物品作为实验物质,并利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内涵。首先,我为学生准备食盐、白糖、淀粉等物质,然后组织学生阅读课本中的实验内容,理解和探究实验步骤。其次,在学生充分掌握实验操作流程后,安排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操作,并思考实验现象出现的原因。最后,引导学生对实验进行总结,发现物质不同的溶解性,同时认识到自身存在的问题,在教师与同学的帮助下解决问题。利用这种教学方式,学生既能够感受到化学教学内容的乐趣,又能够体会到合作探究的重要性,以达到更好的学习成效。

二、创新教学方法,提升化学课堂教学趣味性

更具创新性的教学方式是提升化学教学效率的保障,传统灌输式教学容易使学生产生学习枯燥感,降低学生的学习效率。而教师在充分了解学生学习需求的基础上进行教学设计,并突出教学内容的趣味性和生动性,能够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课程学习中,并在参与中获得学习收获,有效提升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在学习有关燃烧与灭火知识时,为了带给学生全新的学习体验,我利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播放关于火灾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更加直观地看到燃烧火焰的危险性,同时对火灾的发生情况有更为清楚的认知。然后为让学生掌握有关燃烧和灭火的知识,我引导学生对课程知识进行思考,并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让学生了解不同起火原因需要采用不同的灭火方式,除了提升学生安全意识和技能外,还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更好地保障化学教学内容的实用性。

三、优化作业设计,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课后作业是帮助学生完成知识巩固的重要途径,部分教师为更好地发挥出作业的知识巩固作用,为学生设置大量的作业内容,加重了学生的学习压力,同时无法保障学生的作业完成质量,影响学生课余时间自主学习的效果。针对这种问题,我对学生课后作业进行系统化的设计,并遵循以下几点原则:一是较强的针对性,学生通过作业内容能够更好地明确学习重点;二是作业内容分层,根据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为学生设置不同难度的课后学习内容;三是加强与生活的联系,保障学生学习的知识能有效应用到生活中,解决生活问题。以“酸碱反应”为例,我为学生设置课后思考问题:“酸碱反应的主要原理是什么?生活中常见的酸性与碱性物质有哪些?生活中有哪些酸碱反应的实例?”利用层层递进的方式增强学生的思考能力,并引导学生在思考与探索中,不断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信心,更好地发挥出课后作业的促进作用,有效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效果。

总而言之,作为新课程改革的落实者,应积极探索更具成效的教学方式,并不断学习全新的教学理念,大胆尝试与创新,积累更多的教学经验,以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完成初中化学高效课堂的构建。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学习心得 篇10

新课标(2017版课程标准),新高考(2020年以来选择性学业水平考试)实施以来,课堂改革明显滞后,并没有“新”起来。化学课堂结构的失调原因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三类。

1、对教材构和能力结构把握不准。新课标化学教材虽然有三个不同的版本即人教版、山东科技版、苏教版,但都是依据课程标准,综合考虑“知识的逻辑顺序”、“学生的认知顺序”“学生的心理发展顺序”而编排的。这就要求任课教师要深入研究教材,打破章节顺序,从化学学科本身的知识结构角度和化学学科硏究的过程与方法上把握教材的知识结构并应用于课堂教学中。首先,不能挖掘教材前后知识间及方法间的逻辑关系。其次,是不能把握教材内容的重点和难点。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是构成教材知识结构的基本骨架,若把握不住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将很难促进学生在原有认知结构基础上对新知识转化,不利于学生构建新的认知结构。如必修1中有关物质的量浓度的教学,重点是理解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而配制溶液的实验目的是帮助形成物质的星浓度的概念,而有的老师却按旧教材的要求,将重点放在了溶液配制的步骤、仪器的使用甚至误差的分析上。这无形中加重了学生的负担,违背了新课标的要求。再次,由于片面追求升学率,在新课标的化学教学中,依然存在着教学目标“应试化”、“知识教学”、“考点化”现象,结果会肢解有关化学知识、模糊了化学知识的整体结构,更谈不上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使化学教学一定程度上演变成了“解题化学”,有失去化学教学的多样性、生动性、实践性的危险。

2、对学生的认知结构研究不够。学生的认知结构与教材的知识能力结构既有联系又有区别。部分教师不了解学生构建认知结构的过程,把学生的学习活动简单地看作是从未知到已知的探求过程。其实,高中学生已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和思维能力,他们完全能够利用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知识来同化新知识,以构建新的认知结构。因此在新课标的化学教学中,无论是童节体系还是具体的知识点,都可在教师引导下让学生通过以旧带新的方式去探索、去发现。如必修1中“物质的分类”的教学,因初中教材不同版本对物质分类的知识介绍的程度不同,所以必须先了解学生初中所用教材版本,才能有的放矢地进行该节的教学。

3、课堂结构设计不合理。常可见到以下几种设计不合理的现象:—是机械地照搬教科书中化学知识的编排顺序,照本宣科,等于是在照教科书向学生硬灌知识。二是没有硏究学生的实际情况,照抄现成的教案。教师也只是成了知识的转述者,没有成为学生认知结构构建的有力促进者。三是不顾学生认知结构的构建过程与规律而硬性设计教学结构,只是按照旧教材的教学目标去设计,结果造成教学结构与学生的认知结构成了互不联系的两张皮。可以说,许多学校都存在这种现象:新课标课堂教学却按旧教材要求设计教案,甚至提出”一步到位”的高考水平教学目标,实际上化学教学是很难做到到“一步到位”的。

现代教育倡导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课堂教学这一主阵地上必须突出素质教育,让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发展。如针对学生和教师实际,结合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以及,老教材课堂教学改革的经验,提出“问题探究式教学”的课堂教学模式,它的基本策略为: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线索,以探究为基础,以问题解决为目的,以课时学案为依托,以能力培养为核心。其基本方式及教学设计意图如下:

情景导入:即课堂导入,目的是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可选取与本课时内容联系密切的有关社会、生活、科技方面的材料或学生已学知识,利用多媒体等形式展示给学生。然后,将每课时内容细分成若干探究点,按”问题探究-——归纳拓展——迁移应用”3个过程学习探究。

实验对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化学实验是学生获取知识、进行知识创新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科学态度、训练学生的科学方法、启迪学生的科学思维的重要途径。实验是新课程的中心,新课程的实施是围绕着实验来进行的。在新课程理念下,化学实验教学也发生看相应的变化。

1、由教师的演示向引导学生动手实验的探究式教学转变。过去演示实验教学的模式通常为:教师按着教材向学生传授有关新知识——演示实验——学生观察实验——用实验结果验证新知识一师生作概括总结。新课程实验教学要求激励学生自己动手实验,老师的任务是引导、协助和点抜。因此教师要从根本上转变观念,在实验教学中尽量发挥实验的探究本性,增加学生动手机会,尽可能地将知识点设计成学生动手的探究性实验,引导学生做好每个探究实验。教材中的许多地方都可以如此处理,如教材中苯与液溴的反应可设计成探究实验:⑴如何证明该反应是取代反应而不是加成反应?2将生成的气体直接通入硝酸银溶液中有充分的说服力吗?3如何改进以更好的达到实验目的?

2、教师应细致地钻研新课程标准和教材,合理改进实验和补充实验,因地制宜进行创新。教师在平时备课的过程中要努力挖掘蕴含于教材中的可供探究的素材,在教学过程中不拘泥于教材中已有实验,对现象不明显、效果不好的实验进行必要的改进,这需要教师在课余时间多进行实验研究,反复实验,寻求现象最明显的实验途径。教师还可以将教材中可探究的知识点设计探究性问题通过实验进行教学,使实验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如新课的引入,重点、难点的突破,知识的深入,复习、习题、课外活动等等。如在氮气一节氮的氧化物的性质教学中,二氧化氮与水的反应教材只给出了反应方程式,没有进行实验探究,此处教师可增加探究性实验操作如下:1展示收集满二氧化氮的试管;2把盛有二氧化氮的试管倒立于水中,打开胶塞;3待液面不再上升时,用拇指堵住试管口取出试管,试管口向上,移开拇指;4向试管内的溶液中滴加紫色石蕊试液。观察现象并回答以下问题:①水面为什么会上升,颜色消失说明了什么?②松开手指后,气体由无色又恢复红棕色说明了什么?③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说明了什么?

教材中很多地方可作类似的处理。在教学过程中不仅可以根据需要增设实验还可将教材中已有实验进行合理改进,如人教版必修一钠的性质实验可作如下改进:将一小块切去氧化膜的钠放入破试管的玻璃管内,用镊子夹住玻璃管一端在酒精灯上加热,等钠开始燃烧时撤开酒精灯,来回晃动玻璃管,使钠能与足是空气接触,等玻璃管冷却后观察燃烧产物的颜色。通过这种改动,得到的过氧化钠颜色纯正,避免了钠在石棉网上燃烧产生大量黑色物质对实验现象的干扰。在对教材中内容进行实验探究时,设计探究问题的难度要恰当,要符合学生的思维能力,要帮好学生打好逬行科学探究必备的知识基础。

总之,在新的课程理念下化学实验教学增强演示实验的探索性,增设边讲边做实验,多采用探究教学;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科学方法和实验设计、评价能力;增强实验的趣味性和实用性,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热情,督促学生完成家庭实验。学生由被动、机械的操作变为主动、探究的实验,活跃了学生思维,开发了学生潜能,使学生成为了实验教学的主体,提升了学科核心素养。

猜你喜欢